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油價一漲再漲,加油類APP還香嗎?

  • 由 大眾網 發表于 綜合
  • 2023-01-11
簡介據悉,該車主購入的優惠權益並非補貼力度最大的一款,記者也在相關電商平臺中該加油APP官方展示中瞭解到,隨著充值額度和使用時長的增加,對應單次實際優惠額度不盡相同

漲了多少油價

油價漲了,油價又漲了!國內成品汽、柴油自10月24日24時分別上調185、175元/噸。已是今年下半年以來第二次、全年第12次漲價。

對於有車一族來說,油價一直漲不是什麼好訊息,開車的成本越來越高,他們當然希望加到便宜的油。因此,一類針對於向消費者提供加油補貼的加油類平臺逐漸興起,廣告一度遍佈電梯間。

再逢油價上調,補貼權益也遭司機黨搶購,價格也即將被抬升,電商平臺中銷售號召消費者儘快下單的聲音不絕於耳。

但是,在不斷燒錢換流量的高要求以及新能源車的多元競爭下,投資界開始重新審視加油平臺的商業模式是否具有成長性,未來的發展方向又在哪裡。

司機黨熱衷加油類APP

“今天幾百個人你們都搶不到的話,等到‘雙十一“幾萬個人你們壓根兒搶不到。”來自某電商平臺的直播間,主播正在邀約觀眾購買某加油券,稱趕上了百萬補貼活動,買到就是賺到。

10月24日,油價又漲了,類似的加油類APP在這幾天又火了一把,有銷售人員介紹說,他們平臺的優惠券暫時沒有跟隨油價上漲而漲價,反而有所下調,但接下來是會上漲的,“但不管漲或跌,賣得都很好的,因為油站的優惠很少,我們每次給你殺一百塊錢,肯定比你‘裸加”划算。”

這話確實不假,來自小宇、老張(化名)的親身經歷,買上此類優惠券再到油站加油已是常態,就在10月24日晚上,小宇得知半夜漲價的訊息後,連忙起身提前加油,她告訴記者,“雖然很多油站的讓利程度也不算低,但還是很多人存了類似權益,因為算下來確實比油站給的優惠要大。”

不僅如此,她還選擇離家較遠的油站消費,只因權益的使用要對應指定加油站,否則單次權益使用期限過後將作廢,她將自行承擔一次損失。

此外,老張的加油頻次更高,是跑運輸的,加油的成本都是數以千計、萬計的規模,但因為加油類APP中不僅對於汽油有補貼,也對柴油有補貼,算下來的成本節約也是可觀,他告訴記者,用這些券加油是剛需,因為省錢。

記者從深圳某私家車主瞭解到,其透過抖音電商平臺購入某加油類APP油卡權益,分半年12次消費,共計購券成本418元,摺合單次使用成本34。83元/次,對應消費券實際抵扣額度為每次55元,總計補貼額度達660元(不含服務費)。

根據該車主在指定油站的消費記錄顯示,以滿200元消費實行減免政策進行消費,時價8。21元/L的92號汽油可加24。36L,使用優惠券進行減免時,可抵扣55元,真實加油消費金額144。99元。但需指出的是,單次油券購入成本為34。83元,因此實際消費金額達到179。83元。對應24。36L加油量統計,該車主實際每升消費金額為7。38元,比原價每升8。21元便宜0。83元。

據悉,該車主購入的優惠權益並非補貼力度最大的一款,記者也在相關電商平臺中該加油APP官方展示中瞭解到,隨著充值額度和使用時長的增加,對應單次實際優惠額度不盡相同。

一邊是用油剛需,一邊又是囊中羞澀,現實生活中的司機黨應對油價上漲“犯難”的有不少,而此類APP的油券似乎成為他們的對沖工具。而對於APP平臺來講,如銷售所言,不管油價上漲與否,他們都賣得火爆。

賺錢效應如此之好,企業也加大了營銷的力度,據國內某家大型加油類APP相關人士介紹,公司現在已有一個專門的團隊在做直播,規模達到了500人之眾。

揭開加油類APP盈利模式

事實上,國內的加油類APP已有不少,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中經匯通流行於市,再到後來的團油、易加油、淘油寶、速車、佰付美等,形形色色的公司都在緊盯加油生意。

加油類APP靠什麼賺錢?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資金的融通,錯期進行資產配置進而反哺客戶補貼及油站分潤,此外,也會透過汽車周邊服務,以及理財、借貸、保險等進行多元化商業拓展增加盈利來源。

說到這裡,或許很多人會想起曾經風靡一時的P2P類網際網路金融模式,但類比兩者會發現,加油類APP的資金入口和來源絲毫沒有曾經的那般赤裸——是為加油,而非理財。但實際運作下來的情況是怎樣呢?

“長尾油站願意跟我們合作是有原因的,一來是他們的數量龐大,全國11多萬座油站裡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是此類油站,而且他們在獲客、集採上都有需求,我們恰恰在營銷和供應鏈上可以給其足夠的支援。”

10月25日,某加油類APP在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表示,長尾油站是指那些國內以民營、私企為代表的二三線加油站點,平臺不僅能夠透過線下引流的方式為其獲客,還能透過供應鏈降本增效幫助其拿到成本更低的油料。

“但油站跟我們合作的話,我們的結算週期不是及時性的,或一個月或其他,總之中間要有一個間隙。”此外,消費者即便透過APP加油,付款金額也是透過APP先行結算,並非直接在油站結算。這意味著,相關APP已經可以透過加油場景對消費者的油款進行定期封閉式管理。

10月25日,有投資界人士在同記者電話交流時明確表示,從商業的底層邏輯來講,這部分沉澱的資金是可以透過其他平臺進行釋放,“最常見的拆借行為,現在市場上有一天的、半個月的很多,利用沉澱資金其實可以做很多事情。”

該投資人此前接觸過類似油補平臺的專案評審,他告訴記者,針對於物流行業來說,短期拆借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尤其針對貨運司機來說,運輸貨款的結算往往需要等貨物行銷之後才有資金支付,“但透過拆借的形式,結款方可以提前給司機結算,至於利息,由於是短期的而且單筆金額較小,也無所謂了。”

但據透露,此類拆借的利息往往很高,有的折算年息能達到50%,這比國家規定的民間借貸最高利息一般不超過年息24%、最高利息不超過36%等高出不少。但在講求時效的物流行業裡,這樣的拆借據說已是常態。

該投資人表示,除了提供拆借以外,此類平臺還可以透過其他的投資或理財形式進行增厚,但在他看來,一些便民類的商超消費類周邊形式幾乎是杯水車薪,對於商業模式的閉環促進不會起到多大作用。

至此,我們可以探出類似平臺的經營模式導圖,透過一款APP把司機,特別是商用車司機、貨運司機和油站進行捆綁,沉澱的資金也可以以其他渠道進行金融撬動,或也具備了網際網路金融的雛形。記者也在一些加油類APP的服務專案中發現,快速借貸的合作方眾多,有的甚至打出百萬最高專享借貸服務。

已有先行者倒下

如此看來,相關平臺在與油站的經營合作過程中存在兌付滯後的情形,雖不影響消費者體驗,但對油站而言,也是潛在的風險之一;此外,補貼額度雖然有限,但有關補貼資金的來源或週轉形式或影響平臺的正常運維,進而關係到油站和消費者利益。

此前就有類似企業在加油生意上栽了跟頭,中經匯通最早成立於2008年,主營業務包括為個人及車隊客戶提供加油管理服務,也是商家承諾充值滿減服務,其也同全國眾多特約加油站達成合作,在消費者選擇預付的同時進行相應的減免服務,同前述加油類APP模式大同小異。

不過,自2019年起,中經匯通出現較多加油卡無法加油的情形,部分商超商戶已經停止與其合作,彼時其已被*ST藍盾收購,根據上市公司公告內容,是由於額度分配不合理造成終端客戶加油卡無法加油的情況。

值得關注的是,公告披露了中經匯通與油品商戶的合作形式,先開設一個主賬戶並預付資金,參考過往的交易額再分配資金到下屬各油站,同樣存在兌付油站不及時甚至錯配的問題。由於資金分配之後無法變動,故部分油站存在短期內資金使用完畢無法加油及部分油站存在短期內資金閒置的情形。

這與前述業內人士關注的創收及補貼方法大同小異,也是透過多種形式對補貼資金進行覆蓋,從記者瞭解的情況來看,因為購買多次加油卡存在預付賬款行為,實質已構成資金沉澱,對於資金池的使用和週轉是一些平臺極力維護的生錢之道。

前述投資界人士概括此類模式,是以加油補貼作為商業入口,本質是行金融之策。“涉及供應鏈的採購環節,上下游之間經常存在拆借資金的行為,對於被拆借下游一方,可以提供高利息的借款為拆借方墊資,自身又可以到期收到上游資源和本息。”

不過,針對此類話題,受訪加油類APP相關人士均避而不談,在他們分析看來,除了平臺依託供應鏈優勢為其降低採油成本外,也可以同油站組建營銷基金的形式共同讓利於消費者,但對於此類模式下能否帶動公司經營持續盈利,莫衷一是。

資本對行業前景出現分歧

當然,創投界目前依然對此類專案具備濃厚的興趣,根據啟信寶統計,已有近30家相關企業透過電商平臺開展汽車加油服務,其中亦有包括充電服務專案,如能鏈智電、閃開來電等,但總體來看,加油類APP數量佔據多數,並有多家融資在B輪及以後。

以某頭部平臺為例,早在2016年便拿到500萬天使輪融資,至今已融到E輪,啟信寶統計顯示,最新融資程序記錄於2022年1月27日,彼時已近E3輪融資,基本每年都有融資落地。

找油網則成立於2015年初,彼時也有胖貓創投關注天使輪融資,投資500萬人民幣,隨後一直到2018年,每年都有融資落地,啟信寶統計,最新融資記錄為2018年8月完成的C+輪融資,彼時融資1。50億美元,由普洛斯領投,GGV、SIG海納亞洲等跟投。

此外,易加油也融到B輪,從2015年的2000萬A輪融資,到今年3月落地的2。50億元B輪融資,投資機構聚集了來自正東投資集團、中信資本、基因資本等一線機構。

但從投資人對此類專案的態度看來,的確存在分歧,有的認為多元化的營收體系和高黏現金流入口值得佈局,但也有觀點指出,這類企業不具有業務持續性。

前述華南投資人在同記者交流時表示,加油可謂國民剛需,且此類預付形式也為公司提供了一定的現金流保障,雖然參與金融等多元化經營的方式有些冒險,但從已投企業的態度來看,不少機構是跟投狀態。

另一位上海投資人則在10月26日同記者微信交流時表示,基本上這類缺少基於研發創新的差異化優勢的企業,都不具備實現業務持續性成長的基礎,所以一般投資者並不會看好這種融資做補貼的模式。

在該人士看來,這類以補貼換流量的app,基本都是用同一種邏輯運作,融資、補貼、流量、上市,相對差異化門檻不高。“一旦補貼因為資金不足或考慮盈利等原因減少,流量也會出現明顯的下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