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君子不器:淺談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六藝”

  • 由 卿卿知史 發表于 綜合
  • 2023-01-06
簡介引言君子六藝,指的是中國古代貴族男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的六門必修課,古代傳統六藝,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的周朝

不積口德是什麼

引言

君子六藝,指的是中國古代貴族男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的六門必修課,古代傳統六藝,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的周朝。

貴族階層間以六藝為準繩,用以衡量下一代是否有資格擁有前代的頭銜。

其考量內容涉及貴族男子需要掌握的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才能,故而又稱“君子六藝”。

六藝的起源

“六藝”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地官司徒·保氏》,

“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君子不器:淺談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六藝”

需要明確的是,戰國與秦漢時代有兩個“六藝”。

其一是《禮記》《史記》《漢書·藝文志》等文獻中的“六藝”。

另一個是《周禮·地官·保氏》中的“六藝”,二者含義不同,是平行關係。

根據相關考證,西漢以前,統治者多將“六藝”視作基於六經的治國之術。

董仲舒之所以建議漢武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有一部分原因便是看重了儒家承襲自《周禮》的

君子六藝

對於民眾的教化效果

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六藝,便是儒家文化中所要求的“君子六藝”。

君子不器:淺談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六藝”

孔子畫像

相較於前代的治國之術,

儒家的“君子六藝”更偏向於與個人相關的六種生活技能

之所以以“六”概括,是因為保氏所傳授給的技能正好是六種,也就是儒家所稱的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

禮:規範人間萬事的行為準則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透過這一稱號,足可以見“禮”之一字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但與今人對於禮的理解不同,

六藝

中的禮所指的並不僅僅是個人的禮儀。而是涵蓋了故人的軍政、邦交、婚喪嫁娶,乃至於個人的生活細節等諸多方面的一套既定規則。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可以說,正是這一套嚴格的準則,塑造了華夏祖先的們最初的人格。

所謂“五禮”,是指基於《禮記》《周禮》《儀禮》而形成的五中禮制。它們分別是: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君子不器:淺談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六藝”

吉禮

,從字面意義上理解便是與祈求吉祥的典禮,

即古人對於天地鬼神的祭祀之禮。

而與之相對的凶禮便是人們在送葬、哀悼、慰問時所持的禮節與儀式。

軍禮

則是指軍隊在日常操練以及對外征伐的所秉持的一套行為規範。

賓禮為朝聘之禮,是周天子在召見與款待四方諸侯時所持的慰問性禮節與儀式。

嘉禮所指則一個古人在成年前後需要舉行的冠禮、婚禮、以及日常飲宴時的禮儀,與前四者相比社交屬性更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社交禮儀”。

君子不器:淺談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六藝”

樂:枯燥生活中的調劑品

六藝中所包含的六樂:即《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種古代大型樂舞。

君子不器:淺談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六藝”

戰國樂器——編鐘

在古人的觀念裡,音樂與天地相通,具有教化人心,開導民智的功能。

換言之,古人所謂的教化,便是對於人民美好品德的培養。優秀的音樂作品所傳達出的真善美理念便能很好的傳達出這一理念。

而在天下動盪,人心不安時,音樂作品也可以成為安慰劑一般的存在,使人擺脫迷茫,走出困境。

正如同《禮記·樂記》記載的那樣,

“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大小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徑。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射:君子所必備的武藝

雖說孔夫子曾在《論語》中留下過“文質彬彬,而後君子”之語。

但古代所謂的君子,並非今人固有印象中的文弱

書生,為了應對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類情況,他們在讀書之餘還需要精通騎射、御車等各類生活技能。

而在連年戰亂的社會大環境下,射箭便成為了古代男子必備的生存技能之一。

後來更是逐漸發展為上流社會判斷一個人身份的試金石,擅長射箭的人不僅能在社交圈內贏得更多尊重,更可以在冷兵器時代憑著自己的武力立功,從而實現階級跨越。

而六藝中的“射”,便是對於君子在這方面提出的要求。所謂五射,即: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君子不器:淺談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六藝”

白矢,是在射箭時使箭準確地穿過靶心而恰好露出白色箭頭,是對射箭者的技巧與力度的雙重考核。

參連即是連發,先射一箭,然後連續追補三箭,後箭與前箭首尾相連,使得射出去的三間看上去如一根箭一樣。

剡注即射出箭,要求箭頭要低於箭尾,從而使箭減慢速度徐徐前行。

襄尺之中的“襄”應讀作“讓”,指臣子在與君王一同射箭時不應與國君並立,而是應向後退讓一尺。

井儀即連發四箭,分別射在箭靶上下左右的四個位置,使箭排列成“井”字形。

御:古人的出行之道

所謂五御,是指古代的五種駕車技巧。先秦貴族階級是一個離不開車馬的階層,駕車也因此成為了貴族男子們的必修課之一。

六藝要求君子不但要會駕車,還要將車駕出美感,駕出水平

君子不器:淺談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六藝”

據記載,“御”的技巧共分為五種: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鸞、鳴都是系在車上的起裝飾作用的鈴鐺,,所謂“鳴和鸞”,便是要求車子在走動時,其上的車鈴的響聲要和諧一致,以表示了車駕行駛的平穩。

逐水曲,即駕車經過水邊曲折的小道時不致墜入水中。

過君表,即要求御者能駕車從兩根豎起來的標杆中間透過,而不能碰倒標杆,以此展現御者對於路況的準確判斷。

舞交衢,即使御者駕車在道路上旋轉,車輛轉動的節奏要合乎節拍,遠觀宛如舞步,以此來展現御者技藝之高超。

君子不器:淺談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六藝”

書:識文斷句的本領

“書”在後世的理解中包含了書法、閱讀、繪畫和寫作。

但在誕生之初,它卻是作為一種教育理論而存在的。因為治理國家時的需求,古人非常重視對於孩子的啟蒙,“書”便是這一點最直觀的體現。

君子不器:淺談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六藝”

作為一種教育理論而存在的

西漢劉歆《七略》中說,

“古者八歲入小學,

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

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註、假借,造字之本也。”

這是對六書最早的解釋,是古人總結出的六種教導後代識字的教育方法。

象形、象事、象意、象聲指的是漢字形體結構,轉註、假借指的是漢字的使用方式。

數:由迷信活動衍生出的學問

作為與其他五類技藝相提並論的基礎理論課,脫胎於迷信活動的“數”同樣也是古代君子的必修課之一

所謂“六書”,最早指的是對於漢字構成和使用方式的總結: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和假借。

相比於其餘五類技能,數雖不排在六藝之末,但其中卻蘊含著非常深奧的學問

在古代中國,由於陰陽五行學說的盛行,數學常被術士們用來進行占卜、堪輿等迷信活動,也因此和陰陽風水學一起被納入了術數的範疇。

根據《周禮》記載,“數”又可分為九數,即春秋時期形成的九個依照用途歸類的分支。

民間與政府官吏們用它來解決在管理中遇到的土地分配、地租收稅等問題。宮中負責替皇帝占卜的機構又用它來觀測天文、制定曆法、推演國運。

方田,用來劃分田地,粟米,折算糧食的兌換比率,差分,國家賦稅的分配。

少廣,丈量田畝面積,商功:動工時對於工程土方估計,均輸,運輸時對於費用的計算與分配,方程,開方程式。

盈不足,計算各類活動中的盈虧,旁要,即勾股問題。

結語

遙想當年,六藝從西周走來,經春秋貴族之手演變,逐漸形成諸子百家時代儒家教化民眾的理論之一,再發展為後來統治者手中的治國之術。

鄭玄在《周禮註疏》中將數分為了,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盈不足、旁要。

參考文獻

1。 《周禮》

2。 《論語》

3。 《周禮註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