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個人意見」深度解讀《信條》:從始至終還是由終至始?諾蘭隱藏在片中的時間密碼

  • 由 介面新聞 發表于 綜合
  • 2023-01-03
簡介開場的主人公(約翰·大衛·華盛頓的角色並沒有出現任何姓名)跟觀眾一樣,只是眾多環節中的一顆棋子,看上去是埋伏在一場恐怖襲擊中解救接頭人的特工,實際上只是在任務失敗後被“信條”組織進行測試,擁有了解目前世界所受最大威脅資格的“工具人”

鉗形行動起什麼作用

「個人意見」深度解讀《信條》:從始至終還是由終至始?諾蘭隱藏在片中的時間密碼

本文涉及嚴重劇透,建議第一遍觀看影片後閱讀。

作為個人風格極為強烈的導演之一,克里斯托弗·諾蘭在中國內地的標籤,似乎總與“燒腦”脫不了關係。在諾蘭新片《信條》進行媒體提前觀影后,不少看過第一遍的媒體人或電影KOL認為這部影片的複雜程度遠超諾蘭曾經的《記憶碎片》和《盜夢空間》,觀影門檻“高的驚人”。

普通觀眾真的很難看懂嗎?或許以一個主動擁抱、更加平和的心態觀看《信條》,更容易在諾蘭設定的迷宮中找到出口。(觀看前,可以透過《對話<信條>主創:諾蘭如何用科幻重塑好萊塢諜戰大片?》瞭解到該片的幕後製作資訊。)

「個人意見」深度解讀《信條》:從始至終還是由終至始?諾蘭隱藏在片中的時間密碼

《信條》劇照

要看懂《信條》完全沒有那麼難,畢竟是一個已經構思6、7年的專案,諾蘭起碼在切入故事時非常貼心,讓觀眾的視角可以跟隨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特工主人公,一點點認識“信條”這個組織,以及他們那個世界正在面臨的危機。

在諾蘭的影片當中,常常見到以“強設定”開場,比如《盜夢空間》裡進入夢境的設定,《星際穿越》裡地球農作物枯萎等等,《信條》中同樣如此。開場的主人公(約翰·大衛·華盛頓的角色並沒有出現任何姓名)跟觀眾一樣,只是眾多環節中的一顆棋子,看上去是埋伏在一場恐怖襲擊中解救接頭人的特工,實際上只是在任務失敗後被“信條”組織進行測試,擁有了解目前世界所受最大威脅資格的“工具人”。而這項威脅,正是未來的人類對當下時空的人類挑起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觀眾可以隨著主人公,找到“信條”組織獲得幫助,再接觸到肯尼思·布拉納飾演的反派安德烈·薩塔爾,最終阻止他引爆“公式”,避免了全世界的時間逆流。

要看懂《信條》,接受影片所傳達的定義尤為重要。在片中,會有不同的人跟主角解釋,未來的人是如何透過對物體的熵進行逆轉,令其可以在時間線上逆流,形成時間逆轉,回到過去。在之前的記者會上,諾蘭表示這樣的設定,也是基於目前物理學界的認識所做的合理的假設,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對普通觀眾來說,如果沒有物理學相關知識,並不需要去深究這一設定本身的可行性,就算對其一竅不通,也完全不會影響對《信條》整部影片的觀感。只要記住“這就是一個設定”,跟《盜夢空間》裡他們能用一臺機器潛入人的夢境一樣,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並跟上故事的節奏。因為在《信條》中,諾蘭刻意讓節奏變得尤其快,資訊量也有些過載,如果不全神貫注跟上節奏,很有可能錯過關鍵資訊。

「個人意見」深度解讀《信條》:從始至終還是由終至始?諾蘭隱藏在片中的時間密碼

《信條》劇照

在時間逆轉上,諾蘭丟擲了很多設定,比如逆轉後不能跟另一個自己有任何直接接觸;逆轉後的人的肺無法透過正向的空氣,需要帶面罩吸氧才能生存;逆向後的能量也相反,逆向的人被火燒會凍死。這些設定,都在片中有著明確展現和作用。

他也直面了常常困擾時間旅行影片的“祖父悖論”,用“信條”組織的紀律進行了回答。至於宿命論,也被放在牢不可破的組織紀律當中,主人公自己就是經歷了生死才得以透過考驗,彰顯整個組織的高標準、嚴要求,一定程度上對生死都能置身事外。在影片結尾決定再度回到戰場去幫主人公開啟門鎖的尼爾,就是充分清楚未來的自己明明也在爆炸的坑洞下面,卻只有主人公與行動組組長兩人能夠獲救的命運。

越是複雜的設定越容易出現衝突,如果將時間線拉至更長,《信條》中的設定不一定不會出現BUG,但在《信條》的兩個半小時故事當中,是幾乎無懈可擊的。

另一個需要建立的認知,就是《信條》從始至終都是一個線性進行的故事,並沒有進行多線性敘事。整部影片除了在極少數的地方透過伊麗莎白·德比齊飾演的凱特進行閃回之外,所有的故事都是按照主人公的時間線前進。

「個人意見」深度解讀《信條》:從始至終還是由終至始?諾蘭隱藏在片中的時間密碼

《信條》劇照

而整部故事的線性時間結構,其實與《信條》的英文片名“TENET”的構成完全一致,兩個T與T代表了同一時間的不同事件,E與E是同時發生的同一時間。在影片中,觀眾隨著主人公,從T走到N,緊接著進行時間逆轉,從N回到T,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首尾相連的環形結構。諾蘭曾表示,他在創作時“從埃舍爾的作品中獲得了很多視覺靈感。彭羅斯(Penrose)臺階,永恆樓梯以及類似的東西都是奇妙的圖案。我實際上確實引用了埃舍爾作為這個劇本的主要靈感。”

如果用重要大場面對《信條》的故事進行分割,整部影片大概可以分為“歌劇院恐怖襲擊”、“機場飛機爆炸”、“街頭追車大戰”、“機場戰鬥”、“史塔克12決戰”五個部分,正好可以對應上“TENET”五個字母。影片開頭“歌劇院恐怖襲擊”和結尾“史塔克12決戰”同時發生,“機場飛機爆炸”和“機場戰鬥”更不必說,本來就是主人公以不同的角度與自己展開對決。而街頭追車爭搶核彈頭上的一公斤“鈽”的環節,既是整部影片最關鍵的轉折點,讓主人公看到人類轉換成為逆向的可能,也是片中現實時間的最後一刻。

「個人意見」深度解讀《信條》:從始至終還是由終至始?諾蘭隱藏在片中的時間密碼

《信條》劇照

弄清楚《信條》的結構,就更容易理解整部影片中多次出現的正向時間與逆向時間交織在一起的情況。諾蘭進行這樣看似複雜的設定,最有可能的目的就是賦予諜戰動作片一種全新的視聽語言。

如果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諾蘭在《信條》中所做的嘗試,其實與李安在《雙子殺手》中做的事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從視聽語言的層面,對好萊塢經典動作片進行“升級”。

在最近幾十年中,動作片一直是好萊塢大片中的票房“大戶”之一,不論是相對年輕的《速度與激情》系列、《碟中諜》系列,還是長壽的《007》系列,每一部都能在全球大賣,更別提最新的《王牌特工》系列。但同時,動作片的過度消費也持續出現。在追求“(爬的)更高、(鏡頭剪輯)更快、(爆炸)更強”的路上,更多創作者的想象依然是在陳舊模式的基礎上,從撞跑車變成撞潛水艇,從爬高樓到爬飛機,並沒有在根本上,特別是電影最具代表性的視聽語言上對該型別進行升級。

李安的《雙子殺手》在視聽語言上的創新是3D 4K 120幀。超清晰的高幀數3D效果,令動作片無需進行多視角的剪輯和拖曳就能傳達出緊張刺激,銀幕上連貫的動作場面如同肉眼直接所見般觸手可及。《信條》在視聽語言上的創新,則是將正向與逆向時間交織在一起。由於逆向時間的表現違背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直覺,慢速時還能透過想象進行還原,當速度過快大腦跟不上時,就會帶來與正向完全不同的奇妙體驗。當正向與逆向交織在一起時,就是諾蘭對諜戰動作片的全新升級。

正向逆向結合的最複雜的片段,當屬結尾在史塔克12進行的最終決戰。為了讓安德烈·薩塔爾的陰謀無法得逞,“信條”方組織了兩隊人進行了“鉗形行動”(在最初的暫定字幕版本中,這個行動叫做時間夾擊,更加直觀生動),正向時間的部隊是紅方,逆向時間的部隊是藍方,雙方以最終引爆的時間點作為終點,分別從正向和逆向兩個方向進攻。而安德烈·薩塔爾同樣具有正向部隊和逆向部隊,雙方,或者說四方進行了激烈的交火。

「個人意見」深度解讀《信條》:從始至終還是由終至始?諾蘭隱藏在片中的時間密碼

《信條》劇照

在這一段中,確實非常容易迷失在各個不同勢力的糾纏中,尤其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穿戴著完全包裹起來的戰鬥服裝,所有人都帶著呼吸面罩,無法透過吸氧來進行區分,只能用紅色和藍色的袖章進行分辨。觀眾能看到一棟被炸斷的大樓,在下一秒恢復原狀,又在再下一秒被正、逆兩邊的火箭炮分別擊中再次斷裂,也會看到在同一個時間點,會有三個同一個人出現。

如果沒有鋪墊直接展現這一段,相信幾乎所有的觀眾都會一頭霧水。不過正如前文所說,諾蘭是一名貼心的導演,在前面的故事“街頭追車大戰”和“機場戰鬥”中,就已經用非常精細的方式,一點點將正向與逆向的戰鬥呈現出來。兩段故事,分別從人與人之間的單打獨鬥,以及多輛汽車之間的追逐,展現了正向與逆向究竟是如何運作,兩者之間的結合會帶來怎樣的效果。諾蘭與特技團隊研究了許多不同的戰鬥動作,用大量的時間與這些特技演員一起準備和編排,“我們真的試圖探討影片中的動作如何運作,感覺就像我們能破解(謎題)一樣。”

在採訪中,約翰·大衛·華盛頓就表示那一段打鬥,完全都是經過排練後的真實反應,武術指導為他與替身演員設計出一種正向與逆向互相搏鬥時的動作,其中有不少動作都因為逆向而帶來違揹物理常識的錯覺。街頭追逐中始終倒著開的汽車,也是透過特技演員直接進行的高速倒車實拍完成。

「個人意見」深度解讀《信條》:從始至終還是由終至始?諾蘭隱藏在片中的時間密碼

《信條》劇照

對《信條》來說,一次的觀影是不足以真正理解這部影片的。介面文娛記者在上映前經過兩次看片,非常明確地感受到“二刷”之後帶來的別樣感受。

對普通觀眾來說,第一次的觀影過程,是從一頭霧水到懵懵懂懂,再到恍然大悟,但在感嘆之餘影片便已結束,只得驚歎環形結構的精巧以及構建起的成熟世界觀。整體感受就如同在遊戲中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同主角一起踏入迷宮,每找到一個機關都是新鮮的。直到最後雖然走出迷宮,但回味起來還有許多塊細節是缺失的,尤其是當整個故事的環形結構圍攏後,更希望去填滿這些缺失的板塊。

「個人意見」深度解讀《信條》:從始至終還是由終至始?諾蘭隱藏在片中的時間密碼

《信條》劇照

第二遍觀看時感受截然不同,就如同這個迷宮已經走完之後,再重頭回溯一遍。大量的資訊細節將第一次遺漏的板塊補齊,整個拼圖以更加完備的形態出現在眼前,對《信條》沒有明確提到的故事,才能更清楚的理解,也只有建立在這樣的理解下,觀眾才更容易理解片中角色之間的情感羈絆有著怎樣的基礎,產生共情。至於三刷、四刷還會有怎樣不同的體驗,還得等待上映後進行挖掘。

推薦有條件的觀眾,儘可能走進IMAX鐳射放映廳或杜比影院進行觀看,能夠在視覺和聽覺上獲得最大程度的享受。就算在詳細的解讀後,可能還是擔心無法完全理解《信條》中的橋段或故事點,起碼片中緊張激烈的畫面和極為生動貼合的音效,也能帶來不虛此行的體驗。

推薦指數:必看無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