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1917年,德國潛艇為何在太平洋上擊沉一艘載有500名中國人的郵輪?

  • 由 杉石 發表于 綜合
  • 2022-12-17
簡介2003年,李琳根據那枚紀念章側面的數字上的勞工證編號,輾轉在法國華工墓葬登記薄中找到了爺爺李大柱的資訊

一艘潛艇有多少人

1998年春節,在北京工作的李琳回到山東老家過年。

在老家的一個老屋的窗臺上,她發現了一枚印著一個大鬍子外國人頭像的紀念章。這枚紀念章不知道在老屋的窗臺上放了多久,已經沾滿油汙。

見李琳好奇的看著這枚紀念章,一旁的堂哥告訴她,這枚紀念章是他們的爺爺參加一戰的紀念。

爺爺竟然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李琳驚詫不已。

堂哥點點頭說,爺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中國勞工去法國的,到法國兩年後死在了歐洲。一戰結束後,同爺爺一起去的同鄉回國後將這枚紀念章帶回來交給了李琳的奶奶。

51歲的李琳多少了解一些一戰時中國勞工的事,但是她從來不知道自己的爺爺居然也是其中的一員。

爺爺究竟因為什麼去的法國,什麼時間死去的?死後葬在了何處?

李琳從來沒見過爺爺,父母也幾乎沒提過,無意中在老家發現的這枚紀念章使李琳動了想要深入瞭解的心思。

揣著這枚紀念章李琳回到了北京。

要了解爺爺作為勞工的歷史,目前李琳唯一可以著手的只有這枚紀念章。

李琳仔細地端詳著手裡這枚紀念章:這是一枚銅製的紀念章,正面是個 “大鬍子”外國男人頭像。背面,是一名騎在馬上的戰士形象,在這名騎著戰馬的戰士下方刻著兩個數字:“1914”、“1918”。在銅章的側壁上刻著英文“chinese”,還有一串阿拉伯數字“95382”。

從有關一戰勞工的資料中,李琳知道了銅章正面的大鬍子男人是當年“英國國王兼印度王”喬治五世,背面的兩個數字“1914”、“1918”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和結束的時間,而紀念章側面的那串數字“95382”就是爺爺當年的勞工證編號。

帶著這枚紀念章,李琳開始了對一戰中中國勞工這段歷史的探究。

1917年,德國潛艇為何在太平洋上擊沉一艘載有500名中國人的郵輪?

1914年,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在歐洲大打出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數年的激戰,大量青壯年在戰場上陣亡或受傷殘疾,協約國不論戰場上還是國內都面臨著嚴重的人力資源危機。

為解決這一問題,英法等國家將目光投向了東方人口大國——中國。

1917年,在山東淄博市一個縣城中做教書先生的李大柱看到了一張《招工合同》。合同大意是招募中國男性青壯年到英法等國作勞工。合同條款上標明,成為歐洲勞工的中國人每人每月可以拿到12塊大洋的勞務費,其家庭每個月能得到10塊錢的補貼。

那時的李大柱每個月靠教書拿著微薄的薪酬,這張合同上給出的條件深深吸引了他。

他把自己的一個同鄉趙閣找來,兩人一起對合同研究了一番,優厚的報酬和對“外邊的世界”的好奇和嚮往促使兩個年輕人不顧父母的反對去報了名。

經過嚴格的體檢,李大柱和趙閣手上各被戴上了一個銅圈,銅圈上面刻著代表其身份的不同編號。

兩個月後,包括李大柱和趙閣在內的大約五千名勞工分坐幾艘郵輪從青島出發了。

這是李大柱和趙閣第一次坐船出這麼遠的門,兩人既興奮又緊張。

上船不久,每個人就都分到了一套救生衣,這讓李大柱和趙閣的內心有些忐忑,兩人有點意識到這也許並不是一趟特別舒服的旅行。

隨著郵輪向深海開去,浪越來越大,船隻顛簸不已。嚴重的暈船使李大柱和很多勞工都嘔吐不止,李大柱只能平躺在艙中,儘量減輕暈船帶來的不適。

1917年,德國潛艇為何在太平洋上擊沉一艘載有500名中國人的郵輪?

幾天後,郵輪行駛到了大西洋中。一天,李大柱和趙閣正憧憬著異國他鄉的生活時,突然,一聲巨響,郵輪被突然襲來的一陣大浪拍中,劇烈搖晃起來。

李大柱透過懸窗向外看去,只見不遠處一艘載滿勞工的郵輪燃起了大火。

大家正不知所措之時,又是一聲巨響,另一艘郵輪也轟的一聲爆炸起火。

船主慌慌張張跑過來,喊大家把救生衣穿上,不要動。華工們穿好救生衣後目瞪口呆的看著爆炸的郵輪船體傾斜著,一點一點地沉入了海里。

李大柱嚇壞了,不知道下一個是不是輪到自己乘坐的郵輪遭此厄運。

幸運的是,李大柱所乘的郵輪最後平安地到達了法國。

到達法國後李大柱才知道,在大西洋上那艘沉入海中的船是被德國潛艇擊沉,船上500多名華工不幸遇難。

這個訊息讓李大柱和趙閣的心情蒙上了一層陰影。

到了法國後,李大柱、趙閣和一些華工被拉到一個叫“納斯凱”的地方。這個地方離前線很近,經常聽到隆隆的炮火聲。

工作的前幾日,管理人員將華工們分成幾組,分別進行培訓,學習鐵路修理和地雷炸彈的拆除等技術。

李大柱和一百個華工被分到一個組裡,每天凌晨三點就起來,由工頭帶領在鐵路上裝卸火車和修路伐木。

工作一段時間後,繁重的體力勞動和水土不服,使得李大柱和一些華工陸續病倒,高燒不止。

經過救治,李大柱病情終於好轉,然而,一部分華工卻沒有熬過去,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

1917年,德國潛艇為何在太平洋上擊沉一艘載有500名中國人的郵輪?

在公路上工作一段時間後,李大柱和其他華工一起被拉到了前線,去挖戰壕。

雖然按照合同規定,華工到歐洲的工作是以工代兵,不上戰場參戰,但事實上李大柱這些華工的工作基本都是在戰場上。

戰壕挖好後,李大柱他們又被分配去戰場抬傷員、掩埋屍體,甚至去清掃地雷、拆除炸彈。

當時的中國,在歐洲人眼中是“東亞病夫”,地位低下。這些在歐洲的中國勞工自然被視為“二等公民”。不僅做著最艱苦最危險的工作,還常常得不到尊重。

語言的不通也使得溝通困難,常常出現誤會。這些後來都成為華工與管理人員衝突的導火索。衝突嚴重時,華工用罷工進行反抗。

但很快中國人身上勤勞質樸的品質就使管理人員轉變了看法。當時的法國,不僅有中國勞工,還有法國當地工人及印度和其他國家的勞工。但工作中,中國人的工作效率遠遠高於法國本地和其他國家的勞工。

資料記載:

中國勞工每天可以挖土200立方英尺,印度人能挖160立方英尺,而法國人只能挖140立方英尺。

中國人勤勞肯幹的品質,使華工最終得到了認可和尊重。

1918年11月11日,交戰雙方簽署了停火協議。雖然雙方交戰結束,但戰後的法國滿目蒼痍,李大柱等中國勞工被派到戰場上進行清理和善後。

一天,李大柱和幾個華工已經陸續成功拆除和爆破了幾個炸彈,在拆除下班前的最後一顆炸彈時,突然發生了爆炸,李大柱和兩個華工當場被炸身亡。遺體埋在了法國郊外的一處墓地裡,留在他身上的那個帶有一串數字的手環成為他身份的唯一證明。

1919年11月,在法國的華工開始陸續返鄉。

1917年,德國潛艇為何在太平洋上擊沉一艘載有500名中國人的郵輪?

從1916年5月到1918年底,相繼有14萬中國青壯年勞工遠涉重洋,來到戰火紛飛的歐洲。

這14萬人中有三分之二是山東人,還有一部分人來自湖北、遼寧、吉林、江蘇等地。

其中九萬六千人到英國勞工,四萬人到法國。

這些華工大部分被送到戰場,從事著挖戰壕、修掩體、運送輜重、掩埋屍體、甚至排雷拆彈等及其危險的工作。有很多中國的勞工因此犧牲在一戰戰場上。

據官方統計,一戰華工確切死亡的人數是九千九百餘人,加上兩萬餘人失蹤,14萬中國勞工中有近三萬餘人長眠在異國他鄉。

到1920年,大部分華工回到了國內,但也有數千人留在了法國,與當地女子結婚,成為法國最早的一批華人華僑。

李大柱的同鄉趙閣於1920年平安返鄉回到了山東,他給李大柱的家人帶來了那枚代表李大柱參加一戰的紀念章。

李琳的奶奶後來找人把爺爺李大柱的“魂兒”請回了家,給他修了一座“空墳”。

2003年,李琳根據那枚紀念章側面的數字上的勞工證編號,輾轉在法國華工墓葬登記薄中找到了爺爺李大柱的資訊。

2005年,法國巴黎郊外的一個墓地裡,李琳在丈夫和孩子的陪同下來到一座墓碑前,李琳的爺爺李大柱就長眠在這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