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以這樣的方式,紀念“炭火教授”趙家和

  • 由 光明網 發表于 綜合
  • 2022-12-11
簡介“炭火教授”趙家和銅像 光明圖片2016年7月4日,光明日報一版頭條刊發通訊《“雪中炭火”趙家和——一位清華大學教授的生命之歌》,並配發評論員文章,講述了於2012年辭世的清華大學教授趙家和一生省吃儉用,退休後隱姓埋名捐出了畢生1500餘萬

受助感言要怎麼寫

【一線講述·愛的傳遞與迴響】

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寫在前面

一幀紅綢緩緩落下,一座銅像現於眼前。

清瘦的面龐,高高的額頭,睿智的雙眼——9月9日,第38個教師節前夕,清華大學已故教授趙家和以這樣一種方式“重回”清華園。“雪中送炭,把錢用到最需要、最值得的地方”,右側牆上,鐫刻著他堅守一生的準則。

這是一位因《光明日報》報道而被千百萬人認識的“炭火教授”。

以這樣的方式,紀念“炭火教授”趙家和

“炭火教授”趙家和銅像 光明圖片

2016年7月4日,光明日報一版頭條刊發通訊《“雪中炭火”趙家和——一位清華大學教授的生命之歌》,並配發評論員文章,講述了於2012年辭世的清華大學教授趙家和一生省吃儉用,退休後隱姓埋名捐出了畢生1500餘萬元積蓄,成立了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幫貧寒學子走出人生困境的故事。報道迅即引起熱烈反響,眾多主流媒體跟進報道,越來越多的人在趙家和教授的事蹟和精神感召下加入公益助學事業。

“興華”,這是趙家和教授所珍愛的兩個字,意味著“振興中華”。

此後,我們一路追蹤,用心用情記述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的成長髮展——我們報道了天津退休女工王婭捐資助學、捐獻遺體的動人故事,見證了基金會捐贈者們每年奔走在黃土高原、祁連山麓、大巴深山的溫暖身影……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個體行為到公益事業。十年來,愛心傳遞,溫暖延續。這十年,也是我國現代慈善事業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現代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關於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印發,慈善法頒佈實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當前,我們正處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階段,教育慈善事業也進入新發展階段。一系列問題亟待破題——教育慈善組織如何更科學發展?愛心助學如何更精準發力?需要哪些引導與扶持?

基於此,我們再次聚焦興華,探尋其十年成長的經驗啟示,為新時期教育慈善組織的發展提供鏡鑑。

這也是我們對趙家和教授的又一次致敬與紀念。

以這樣的方式,紀念“炭火教授”趙家和

“炭火教授”趙家和銅像前,受助學生以各種方式表達緬懷之情。光明圖片

也做一捧炭火,將愛繼續播撒

講述人: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捐贈人代表、教育工作者 佳禾

七月的北京,暑熱難耐。我鋪平信紙,開始回覆受助孩子的來信。

“阿姨,我數學成績怎麼也提高不了,能給些建議嗎?”“我想在別人面前展示特長,但總鼓不起勇氣”……雖然只通過兩次信,但孩子們已經開始信任我這個未曾謀面的遠方阿姨。每次回覆,我都會將來信至少讀上三遍,感受他們的喜悅和成功、困惑與煩惱,再有針對性地作出迴應、提供建議。我深知,錢固然能給孩子們帶來經濟上的幫助,但更讓他們受益的,一定是心靈的激勵與人生的引導。

2019年,一個偶然機會,我知道了趙家和老師傾盡畢生積蓄1500餘萬元捐助西部貧困孩子的故事。多麼無私的大愛,多麼純粹的靈魂。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我也成了一名捐贈者,與十多個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結下了深厚情誼。

捐贈道路上,受益最多的其實是我自己:每次收到孩子們厚厚一沓來信時,我的內心總是充滿了被信任和牽掛的喜悅;他們的分享與提問,督促我時時檢視自己的內心與生活;他們的自強不息,更讓我平添了一份面對困境與煩惱的勇氣。連線我們的,不只是金錢,更是人與人之間最厚重的愛與信任,是讓一個社會不斷前行、更加美好的精神支撐。

我願繼續做一捧炭火,將愛與善意播撒。

以這樣的方式,紀念“炭火教授”趙家和

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前理事長陳章武向受助學生贈送學習用品。光明圖片

願化星點燈,照亮後來者前程

講述人: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受助人代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本科生 曾雅萍

解答生活困惑、交流學習經驗、分享自己如何走出艱難迎向光明……今年暑假,我前往寧夏支教,在興華同行助學活動中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夏天。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讓我看到了過去的自己,更看到了“愛傳遞”的力量。

我來自甘肅農村一個貧寒家庭。高二時,媽媽右眼失明,奶奶腦梗癱瘓。我和哥哥正是讀書用錢的時候,重擔驟然落到了爸爸身上,他只能一年到頭在外打工,幹最苦最累的活。那段時間,我無數次猶豫:要不要放棄學業出門打工?

困頓中,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路——我獲得了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的資助。與此同時,我知道了在遙遠的北京,有位名叫趙家和的爺爺牽掛著我們。趙爺爺捐資助學的初心像一粒火種,點燃了我與命運抗爭的勇氣,也點燃了我投身公益的決心。

發奮學習!高考結束,成績不錯的我在眾多選項裡鎖定了一個目標——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我要去趙爺爺工作過的地方,去學著做個像他一樣的人。

考入大學後,我主動參加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和學院、學校組織的各種公益活動,做志願者、加入助學社,回饋趙爺爺給予的溫暖。在我身邊,還有很多經歷類似的同學。我們深知:一個人的力量很微弱,沒法援助所有窮苦人,但一個人的力量又很強大,可以帶動很多人;許許多多人的善意匯聚,就能凝聚起一個民族的希望。

“未來,不管走到哪裡,不管做什麼,我都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個興華人。我想,未來也將會有我資助的興華學子,他們朝氣蓬勃的臉龐一定恰似我當年模樣。”這是一位和我一樣從興華汲取前行力量的學子寫下的感言,說出了我們共同的心聲——願化星點燈,照亮後來者前程。

(採訪整理:光明日報記者鄧暉)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16日 07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