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如月之恆:重新認識“恆”字

  • 由 學庸論道系統論 發表于 武術
  • 2022-10-05
簡介在這一點呢,如果學過我們熙華國學院《論語熙解》,裡面應該也講過,因為那個裡面我們談到了這個恆字和恆卦,結合起來,談到了恆字,也是如月之恆,恆絲庸帛,講中庸的時候,也講到了一個變化的過程

豎心旁的有什麼字

在第一章正式內容講解之前,我覺得有必要跟大家說一說幾個字的起源。我把它稱之為“經典漢字思維”。因為讀我們古代先賢的經典,尤其是先秦以前的經典,如果不把那個時候的一些關鍵字的本源的意思弄清楚,我們就很難讀懂這個經典的意思。

先秦以前,在老子孔子時代,甲骨文還剛剛淡出人們的視線不久,當時的每一個漢字,幾乎都可以說是原生字。古人在造這種原生字的時候,每一個字都是蘊含著非常深的含義的。它背後可能是代表一種現象、一類人或者是一種思想。所以說,我們在正式講《道德經》之前,一定要先去探索一下古人蘊藏在漢字裡面的智慧。

在去年楚華班的課堂上面,我是要求每一個學員都要去購買一本字典,叫做《甲骨文字典

。這本書是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很厚的大部頭的書。收錄了很多甲骨文的原生字,編者是一位老先生,一輩子就研究這個甲骨文。然後他自己用毛筆字臨摹的甲骨文的演變過程,非常嚴謹。從這本字典上面不光可以學到我們需要的知識、思想,我覺得更可以從這位老先生身上學到這種治學的嚴謹精神。所以說,我推薦我們這一期“道德經熙解研學班

的學員,不管是小學員還是大學員,大家都去買這本字典,叫做《甲骨文字典》。去年上課的時候我也是要求學生們自己去查一些關鍵字的甲骨文的源生字,它是怎麼過來的?它的一個演變過程。那麼你自己去查的,去了解的,比我告訴你的,應該是更有印象。

同時還要推薦大家買一本書,就是《黃帝內經》。在道德經熙解課程,我會根據黃帝內經的內容來串講,因為我認為天人合一的最典型代表,它是道德經和黃帝內經的一個結合。它們背後的一些哲學上的原理是相通的。在我們教學過程中,會經常提到黃帝內經,我們的誦讀作業,讀寫思行作業裡面也會有黃帝內經的。所以說我推薦大家去買那本熊繼柏老師的《黃帝內經》。

我們的課程照樣是要讀寫思行,如果是小學生呢,作業必須要求要讀寫思行。我們成人學生呢,我是建議你也參與讀寫思行,但是我不會勉強。

如月之恆:重新認識“恆”字

好,我們接下來進入主題,先講經典漢字思維溯源。翻到螢幕上

PPT

的第二頁,大家看到我講的第一個字。是亙,橫亙的亙。為什麼講這個字呢?大家先看我剛才發的一個小影片,一個月亮的陰晴圓缺。大家看這個小影片就是如月之恆。因為如月之恆,這是古代的一句詞語。這裡的“恆”,它表明了“道可道非恆道”這一句裡“恆”字的本源。就是月亮陰晴圓缺的變化過程。

這個恆字,是左邊豎心旁,右邊亙字;再看亙字,現在我們看到這個亙字最早的甲骨文,它是一彎弦月。我們看到甲骨文過程演變到了篆書,它又像一個小舟,小船在河的兩岸來回,就是渡船,像渡船一樣往復的那種形象。

所以我們看到,甲骨文字典

裡面這個“恆”字,它呈現出兩種過程狀態。第一種就是如月之恆,第二種就是一條河上的小船,渡船永遠在兩岸之間往復。總而言之,這兩種情況,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它都是表示往復運動,永遠在變化的這麼一個過程。

如月之恆:重新認識“恆”字

我們看第三頁

PPT

,這個亙字就更明白了,它中間是一個螺旋。從甲骨文到篆文,它是在兩頭

中間有一個螺旋,這就更加形象地描述了這個迴圈往復動態變化過程,這就是亙字造字時的自然起源。亙字加上一個豎心旁就是恆字。我們今天學道德經之前,第一,要改變對恆字的認識。以前很多人認為這個恆字,可能就是說,永恆不變,永久不變。其實更嚴謹地講,“恆”是在外表看起來永久不變的情況下面,它內部之間是永遠在變化,在螺旋往復的變化。在這一點呢,如果學過我們熙華國學院《論語熙解》,裡面應該也講過,因為那個裡面我們談到了這個恆字和恆卦,結合起來,談到了恆字,也是如月之恆,恆絲庸帛,講中庸的時候,也講到了一個變化的過程。

我們重新認識恆字以後,對道德經的第一句話,“道可道非恆道”這個恆字的理解就非常重要了。繼而讓我們對整個道德經的哲學思想的領悟也是非常關鍵的。至少我們已經把它從原來的那種永久不變的那種思維,轉化為我們認為它一直在那變化才是永恆,這個思維裡面來了。這就是我們第一個講到的恆字的經典漢字思維。

我們再看第二個字的經典漢字思維,這個字,我估計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當然前面參加過我們楚華班學習的家長應該知道這個字了。

如月之恆:重新認識“恆”字

這個字是聖人的聖字,我們時常講的繁體字的這

個聖字,看我們

PPT

螢幕,我們根本看不出甲骨文的這個聖字和現在的聖字,它們之間的有多大相似。在甲骨文時代的聖人的聖字,它是最簡單的寫法,是上面一個耳朵,下面一個口,然後有一個人。總體而言,聖字的整體形象是頭頂上頂著一個大耳朵。聯想到我們古人造字的漢字思維,一個人頭上只看見一隻大耳

朵,這個是幹嘛呢,這個像什麼呢?我們不妨思考一下。這和我們現代有沒有類似的這樣的東西呢。

(連載待續。。。本文節選自熙華國學院2020年2月的《簡帛對照本道德經熙解》研學班直播課文字整理稿,主講者為上海熙華國學研究院院長:文之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