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長江口二號:“千帆過盡”後從歷史深處“重新歸來”的沙船?

  •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武術
  • 2022-09-29
簡介他指出,上海開埠前後沙船業達到巔峰,“繁忙的上海沙船,成為當時中國乃至連線中國和世界的最重要物流‘動脈’和‘生命線’

千帆過盡我變得什麼都理解

本文轉自: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9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長江口二號:“千帆過盡”後從歷史深處“重新歸來”的沙船?》的報道。

萬噸打撈輪“大力號”6日駛離上海橫沙碼頭。未來兩三個月裡,它將與“奮力”輪攜手讓沉沒的清代長江口二號古船重新“破浪而出”。

長江口二號是一艘清同治年間的貿易商船,也是我國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儲存最為完整、船載文物數量巨大的木質帆船。目前,它正沉睡於上海崇明橫沙島東北部北港航道水下。考古調查顯示,這艘清代古船殘長約38。1米,載有不少精美文物。

考古專家指出,清同治年間正是上海開埠初期。長江口二號滿載上海開埠資訊,猶如一枚“時空膠囊”沉落海底,其中蘊藏不少懸念。例如:它是艘什麼船?從哪裡來、向哪裡去?又為何沉沒?

儘管揭開這些謎題需要時間,專家們仍試圖找到一些破解長江口二號身世之謎的關鍵線索。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楊介紹,經考古人員水下探摸發現,長江口二號船底和龍骨平坦,很有可能是一艘大型沙船。而沙船,正是見證上海“以港興市”成為現代大都會的重要航運載體。沙船亦因此醒目地出現在上海市市徽上。

不過,由於歷史原因,曾經盛極一時的沙船如今已經沒有完整實船存世。那麼,長江口二號會不會是一艘“千帆過盡”後從歷史深處“重新歸來”的沙船?

長江口二號:“千帆過盡”後從歷史深處“重新歸來”的沙船?

翟楊對記者表示,從水下探摸資訊判斷,長江口二號屬於沙船船型的可能性較大。但最終判斷它是否為沙船,還要等候長江口二號的舵葉出水。

“清代中國木質帆船的舵葉各具特色:沙船的舵葉是寬長方形;廣船的舵葉上常有菱形開孔;福船的舵葉呈狹長長方形……區別一目瞭然。目前,我們已經探摸到長江口二號的舵葉被壓在船身下。可以說,這個舵葉就是揭開古船身份之謎的一把‘關鍵鑰匙’。”

那麼,何謂沙船、與上海又有怎樣的淵源?中國航海博物館長期研究傳統舟船的專家葉衝介紹,沙船又叫“防沙平底船”。“沙船是個大家族,發源於長江口及崇明一帶。它的特徵就是平底、多桅多帆、吃水較淺,可以‘行沙’‘坐灘’,在沿海和江河都能航行,特別適合泥沙比較多的長江航道。”

事實上,沙船的名稱出現較晚。宋代才有文獻記載“防沙平底”戰船,明代出現了“沙船”的正式名稱。清代開始,沙船家族十分興盛。據文獻記載,清嘉慶、道光時期,常聚於上海的沙船大概有3500艘左右,從事這個行業的水手約10萬餘人,每年的運輸量在25萬噸到30萬噸左右。

一幅流傳於日本、明末清初的《唐船之圖》,“定格”了中國沙船的“盛世風華”。這幅古畫描繪了中國商船從中國東南沿海到日本長崎港的圖景,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屬於“沙船家族”一員的“南京船”,它長達近70米,風正帆懸、神采赫赫。

“清代解除海禁,上海隨之躍升為連線中國南北的中心口岸,充分顯示出其濱海枕江的地理優勢。”中國航海博物館副研究員顧宇輝長期研究上海開埠時期國際航運貿易。他指出,上海開埠前後沙船業達到巔峰,“繁忙的上海沙船,成為當時中國乃至連線中國和世界的最重要物流‘動脈’和‘生命線’……直至上海開埠一段時期之後,沙船面臨和洋式帆船、輪船的激烈競爭,才逐漸走向衰落”。

沙船有力推動了上海航運業騰飛,成為當時的支柱行業,也輻射眾多其他行業。1858年兩江總督何桂清曾在奏摺中寫道:“江蘇一省,精華全在上海,而上海之素稱富庶者,因有沙船南北販運。”當時的上海沙船行業可謂“領袖百業”,直接推動了錢莊業、布業、北貨業等在城市中興起。

“今天我們漫步上海南市老城廂(現上海黃浦區所轄),依然可以從很多有趣的地名中感受到沙船業對上海的巨大影響。南市曾是沙船碼頭和貨物集散地,所以有集中棉花交易的‘花衣街’,聚集大豆商人的‘豆市街’,以沙船商人命名的‘王家碼頭’,建有沙船業同業組織商船會館的‘會館街’‘油車巷’等等。沙船在上海城市街巷中留下了‘密碼’,也給我們留下了文化遺產。”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認為,上海以港而興、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重要城市,沙船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打撈長江口二號這一沉睡水下的“時空膠囊”,對理解上海“何以成為上海”意義深遠。

專家推測,從目前水下考古所獲資訊來看,長江口二號船體比較完整,觸礁沉沒等可能性相對較小,更可能是受到“超載”或“遭遇極端天氣”影響。當然,亦可能是兩種因素疊加導致長江口二號沉沒。不過,“沙船猜想”僅為科學推測,所有謎底必須靜候古船“破浪而出”才能最終揭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