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減肥——一場現代人的“儀式”

  • 由 中國數字科技館 發表于 武術
  • 2022-06-10
簡介簡單粗暴地說,脂肪就是“泡泡肉”,肌肉就是“腱子肉”

秉信是什麼意思

減肥——一場現代人的“儀式”

文/劉芷言

三月不減肥,四月徒傷悲。五月路人雷,六月男友沒。七月被曬黑,八月待室內。

九月更加肥,十月相親累。十一月無人陪,十二月無三圍。一月肉更肥,二月不知誰。

——網路上的減肥流行語

凜凜寒冬,受制於氣候條件的殘酷,人們裹上厚厚冬衣的同時,也不知不覺貼起了“冬膘”——這是源於千百年自然生存的本能。而一旦冬日過去,許許多多的現代人都會開始一項神秘的儀式,他們調動起自去年寒冬起就減少了活力的四肢,同時又對在同一時期過於活躍的口腔進行封印。有時候,他們還會在各類社交媒體上為自己喊出氣勢洶洶的口號,目的是在限定的日期內對豐滿的血肉和瘦削的意志進行一次再平衡。人間的悲歡離合在這一事件的襯托下變得更加引人入勝,一時間,那真的“汗液與喘息齊飛,煎熬共哀號一色”。一場神秘而廣泛的儀式就此拉開序幕,史稱“減肥”。

一. “泡泡肉”和“腱子肉”

智人能在漫長的進化中能走到今天,有兩樣東西是功不可沒的,一個是脂肪,另一個就是肌肉。脂肪儲存著能量,以備沒有食物攝入時,身體還有運轉下去的可能;肌肉提供著動量,以便我們想移動時,可以朝著自由的方向隨風奔跑。在採集狩獵的時代,它們幾乎承包了人類的全部活動,分工明晰,目標一致,從而使得智人能把腳步從非洲大陸散播到全球。

這樣來看,脂肪和肌肉在我們身體裡的地位理應是同等的,缺了哪個,智人都不可能推動歷史。當然,它倆的功能也是在現代醫學發端之後,才得到了昭示。在這之前,我們對脂肪和肌肉的概念是什麼?這裡以漢語正典為例,可窺斑見豹。唐代學者李善在其代表作《文選》中,對東漢末學者服虔所撰的俗語辭書《通俗文》做出了註疏。對於“脂肪”,他做出瞭如下解釋:“脂在腰曰肪。”由此可見,“脂”和“肪”是一個東西,都是動物身上肥肉。而“肌肉”又是什麼呢?這個就不好用漢語正典來解釋了,因為古代漢語中的“肌”和“肉”兩碼事,前者指的是肌膚,後者指的就是通常意義上的“肉”。說了這麼多,似乎還是沒說清楚,因為古人也沒能給“脂肪”和“肌肉”給出一個明晰的定義。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它倆都是肉。既然都是肉,為什麼不能取其一而舍其一,非得兩個都存在人才能活下去?這是因為,它們一個是鬆軟的肉,一個是結實的肉。為了讓接下來的討論不產生歧義,我們在概念上引用英文中的Fat和Muscle,而“脂肪”和“肌肉”就是它們在現代漢語中的映象。簡單粗暴地說,脂肪就是“泡泡肉”,肌肉就是“腱子肉”。

二. “減肥”不只是Lose Weight

在有了以上背景知識後,就可以更加硬核地聊聊“減肥”了。這個詞不是現代漢語的原創,而是對英文Lose Weight的直譯。要說是直譯,都還有點牽強,因為 Weight的意思是“重量”,直譯的話應該是“減重”,“肥”怎麼就取代“重”的呢?

說到這裡,本人不得不向翻譯此詞的第一人流露出敬佩的目光。不知道他/她本人是否用自己的身體進行了實踐,才讓Lose Weight在漢語中的表述如此穩、準、狠。如果從一開始,Lose Weight就和“減重”畫上了等號,那麻煩就大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脂肪細胞和肌肉細胞完全不一樣。因此,它們完全就是兩種事物,不可同一而論。由於脂肪的密度為0。79,而肌肉的這一數字卻是1。12。所以,同質量的脂肪在體積上會比肌肉大很多。講到這裡,真相就一目瞭然了:兩個同樣體重的人,脂肪多的那位怎麼看,都會比肌肉多的那位膨脹不少。

面對如此殘酷的真相,將Lose Weight引入現代漢語的先驅們意識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要是直接告訴大家,這叫“減重”,就太不負責任了。掉下來的重量都是自脂肪還好,如果都是肌肉,這完全就是讓大家減了個“壞重”。這是因為,1千克脂肪只能消耗4-10大卡的能量,而1千克的肌肉消耗的能量卻高達100大卡。倘若一個人減去的1千克純粹是脂肪,那麼他/她的身體代謝能力會有所提高,這樣就不容易再發胖了。可如果掉的這1千克全是肌肉,那身體的代謝能量會大大減低,未來複胖的機率會大大增加。因此,“減肥”不僅僅是Lose Weight,而是說我們減掉的重量應該以脂肪為主。其實,譯為“減脂”似乎更具學理,不過“肥”這一字更能在漢語世界裡得到更多共鳴。說白了,就是減去身上的肥肉,而生活世界裡的肥肉不就是脂肪嗎?

三. “愛了散了”

回看歷史,目前還沒能對“減肥”這一人類活動進行考古,只有各種類似於“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樣的故事流傳於坊間。以鄙人之見,為了楚王而節食的大臣宮人們,本質上不是衝著減肥去的,而是在想辦法取悅老闆。他不是喜歡看細腰嗎?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少吃飯,這樣肚子就不會鼓出來了。因此,就算是楚王的故事,也不能用於佐證它就是中國人對減肥的最初探索。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人對待脂肪和肌肉的態度都是很佛系的。《詩經·衛風·碩人》在描寫莊姜夫人的美貌時,寫了一句:“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要是莊姜夫人臉上沒點“泡泡肉”,她的面板怎麼才能被撐得如此飽滿呢?要是她手上再沒點“泡泡肉”,柔荑又從何談起?再說了,作者在詩的第一句就告訴大家莊姜夫人可是“碩人其頎,衣錦褧衣”,人家身材高挑,代謝旺盛,沒有足夠的“腱子肉”,怎麼能支撐她一路從齊國去到衛莊公的身邊?如果我們再把目光轉向西方的維納斯女神,“泡泡肉”和“腱子肉”的話語權就更加一目瞭然了。當然,這裡絕不是在“抑中揚西”,覺得西方的理論與實踐永遠都那麼好評如潮。而是,比起文學作品裡的莊姜夫人,作為雕塑的《斷臂維納斯》展示出來的“泡泡肉”和“腱子肉”更加裸露,不用經過讀者的主觀加工就能在視網膜上成像。在米洛斯的這尊作品中,維納斯女神肩圓臂潤,馬甲線也是清晰如刻。由此可見,在古代,脂肪和肌肉簡直就是應了我國著名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前者負責可愛,後者負責性感,共同幫助人類書寫歷史的程序。

脂肪和肌肉的關係,直到20世紀70年代之前,都處於“蜜月期”。然而,恰逢此時,好萊塢某位男性動作片巨星出道,在全世界觀眾的眼前秀了一把他來勢洶洶的肌肉。在流行文化的號召下,人類開始把一部分精力從改造自然轉移到改造身體,開始了新一輪的折騰。大塊的肱二頭肌與結實的腹肌,成了新時代好男兒的標尺。進入21世紀,不知道何方神聖又讓人類世界颳起了“以瘦為美”的風潮,引得無數女性為之瘋狂。“減肥”就這樣成了現代人認識身體和改造身體的新手段,並且憑著網際網路的強勢推進,各種有關減肥的話題與知識如潮水般湧現出來。比如,減肥應該先減掉脂肪,然後再增長肌肉;增肥也不是增加脂肪,而是練出肌肉。在層層理論和實踐的支撐下,人類終於明白了減肥的真諦不外乎“減脂增肌”。於是,當脂肪和肌肉被一套加減法進行了二元劃分後,它們“愛了”,它們“散了”。

四.“興於減脂,立於增肌,成於自律。”

對脂肪做減法,對肌肉做加法,這就是減肥對身體進行處理的“演算法”。然而,人類卻沒有躺著就能讓大腦執行此項運算的功能,唯有“管住嘴,邁開腿”的六字真言才能啟用這一運算。一位志在減肥的人士表面上面對的是肌肉與脂肪間的加減法。實際上,這個世界對他發出的可是直入靈魂的考驗。檢驗減肥是否成功的標準只有一條,那就是體脂率的下降和肌肉率的上升。要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由於脂肪和肌肉既無法互相轉化,也無法透過一種運動就一箭雙鵰地完成減脂增肌。於是,減肥第一步要從減脂開始,完成了這一階段後,再開始增肌。

脂肪分解的最終形式是水和二氧化碳,並且需要充分的氧氣參與。因此,有氧運動是減脂的一大利器。像是慢跑、騎腳踏車等強度低、一般人可以堅持30分鐘以上的都可算作有氧運動。然而,減脂不只是光靠運動,還得調整飲食。脂肪當然要少吃,蛋白質得多吃,可最重要的還是控制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細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因為碳水化合物是身體供能的第一營養來源,過量攝入導致身體代謝不了,於是就把它們全部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所以,一個人要是每天都做有氧運動,卻頓頓都吃白米飯或白麵包,那故事的結局一定很悲傷。

與脂肪分解的情況恰恰相反,肌肉是在無氧的情況下增長的,也就是說增肌得做無氧運動。簡單來講,無氧運動便是那些強調高強度、瞬間性、高爆發力的運動,比如舉重、短跑、跳高、俯臥撐和啞鈴操等。在這種情況下,受到外界的刺激,肌肉的體積、力量和重量都會得到增加。不過,增肌不是單靠無氧環境就可以開始的,還需要大量激素的參與,其中一項就是睪酮素。因此,女性增肌的難度可想而知,因為女性體內的睪酮素含量僅僅是男性的十分之一。所以,擁有大塊腹肌的女性,她們付出的努力比男性要多太多。如果有人遇見了這樣的妹子,請務必向她好好學習。另外,我很不忍心告訴大家一個真相:肌肉不是一勞永逸的,當我們開始停止對它進行刺激,它就會開始流失。反過來,當我們不刺激脂肪時,它會默默地、默默地、默默地膨脹。直到你開始使用“油膩”一詞形容自己,它便會在你的皮下露出邪魅的一笑。

所以,在簡要地講解了減脂增肌的過程後,減肥這件事的性質就昇華了。它不再侷限於人類對身體的探索,更是對靈魂的塑造。因為,沒有強大的意志力,誰能堅持下來呢?光是一次有氧運動就可能會難倒許多英雄兒女,更不說要拿走他們的火鍋米飯大盤雞、珍珠奶茶甜甜圈了。於是乎,“自律”成了減肥裡的核心,完美地把“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一哲學公式引入到了生活世界。

《論語·泰伯》裡記錄了孔子說過的這樣一句話:“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短短十個字,就表達了孔子的人觀。放在儒家倡導禮樂治天下的語境中,詩、禮、樂構成了人何以為人的基礎。當我們把眼光轉向減肥的視域,如此層級遞增的關係也同樣可以建構出另一種人觀——“興於減脂,立於增肌,成於自律。”

餘 論

減肥既是人類審美的一次轉向,也是人類對身體觀的一種建構。透過普及有關脂肪和肌肉的知識,我們的身體築起了一套新的二元對立,即“好”肌肉的對立面就是“壞”脂肪。這麼說不是為了讓大家想盡一切辦法變身0脂肪體質,而是利用了表述上的便利,強調在減肥的過程中,肌肉的重要性和話語權要遠遠高於脂肪。不過,對於秉信後現代主義的朋友們來講,這一關係完全可以被解構。畢竟,文化是多元的,審美也是多元的。人類既然可以有不同的膚色,為什麼不可以有不同的形狀?無論這個人是“肌多脂少”,還是“肌少脂多”,都不妨礙我們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刊登於《科幻世界》2019年12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