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斷舍離:為什麼扔東西反而能“扔”出你的精緻生活?

  • 由 精讀君 發表于 武術
  • 2022-06-02
簡介所以在施行斷舍離時,我們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於關係軸和時間軸的收拾工作,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只有當下對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實在的東西,才會留在自己的空間裡

整理術對工作生活有什麼用

【精讀君曰】

人生的種種苦惱,總混雜在我們對事物的執著中。

想必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吧:衣櫃裡塞滿了衣服,可換季時仍覺得自己沒衣服穿;用不到的東西總覺得“將來肯定能派得上用場”,而不斷囤積;愛情早已不如從前,卻不捨得放手……

最後無用的東西越來越多,堆積的負面情緒也越來越多,我們的選擇空間卻越來越少。

給人生來一場“斷舍離”吧:丟掉讓你產生負面情緒的東西;遠離牽絆你前進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勇敢地放手。

今天精讀君給大家介紹的是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這是任何人都能實踐的新型整理術,讓我們對生活做減法,改變意識,過上精緻的生活。

斷舍離:為什麼扔東西反而能“扔”出你的精緻生活?

【一】

斷舍離的定義

剛開始接觸到斷舍離的概念時,絕大部分人估計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究竟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就是透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更舒適的行為技術。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收拾家裡的破爛物,也整理內心的破爛物,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

現在讓我們分別拆開來看斷舍離這三個字。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裡到處氾濫的破爛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

歡迎進入斷舍離的世界,來吧,一起斷舍離!

(1)斷舍離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在斷舍離裡,收拾是最為重要的。所以我們先要明確收拾的定義,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與我的關係這條關係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

斷舍離裡的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係,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所以在施行斷舍離時,我們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於關係軸和時間軸的收拾工作,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只有當下對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實在的東西,才會留在自己的空間裡。

斷舍離:為什麼扔東西反而能“扔”出你的精緻生活?

(以下圖片均來源於《斷舍離》)

(2)斷舍離與整理術、收納術的區別

① 斷舍離不以“乾淨”為目的

這是斷舍離與一般的收納術的最大區別。斷舍離並非絕對要以把房間弄乾淨為目的,而是要透過收拾的過程瞭解並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

②斷舍離的主角是自己

“扔了很可惜,還是留下來吧。”這種想法,就是拿物品當主角。一般的整理術總是將著眼點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面,而斷舍離則以不斷地迴圈代謝為前提,讓居住空間永遠保持著變動流轉的狀態。

③斷舍離是自我修行

斷舍離這三個字是來自瑜伽的修行哲學,從“斷行”、“舍行”、“離行”中得來,比起“整理”、“收納”這種詞語,更能給人一種修行的印象。

【二】

我們無法收拾的理由

(1)外界:物質過渡氾濫的社會

在消費社會里,商家為了讓人失去理性地大買特買,研究了各種推銷技巧,此外我們在面對打折商品這件事上也是完全沒有抵抗力。

比如說,你想買一件500元左右的襯衫,可是在差不多價格的襯衫旁邊有一件原價1000元左右的西裝在打折,便宜了500元。可是就算便宜了500元,你也得花上500元。但是這時候我們往往顧不了那麼多,眼裡全是打的折扣。衝動之下買回家去,擱在衣櫃佔地方,這種事情真的太常見。

(2)自身: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

① 逃避現實型

多數情況下這種人都是對家庭有所不滿,不願意待在家裡,所以找各種各樣的事情,讓自己忙碌起來。加上家裡亂七八糟的環境,就更不想待在家裡了。慢慢地,在這樣的惡性迴圈裡越陷越深。下面我們用一個案例來說明。

朋子女士結婚30年,與丈夫過著二人世界。平日裡生活忙碌,對家務也是敷衍了事。她之所以不想回家是因為與丈夫的關係長期不合。早在10年前她就想和丈夫離婚,可是每次看到兩個陪嫁帶來的箱子就打消了念頭,每次看見這兩個箱子,就想到如果離婚,父母會為自己傷心。也就是說,她把自己的靈魂自由跟這兩個裝滿衣服的箱子放在了天平的兩端,最後獲勝的是後者。經過斷舍離的治療後,她以整理臥室為契機,丟掉了影響她思考的兩個大箱子,也斬斷了對箱子對父母的牽掛,最終和丈夫離婚。

透過收拾臥室這種極其私人的空間來實現斷舍離,讓她發現了自己真正追求的東西。

②執著過去型

這種型別的人,即使是現在已經不會再用的過去的東西,也非得收著不可。他們多半隱含著對過去幸福時光的留戀。下面我們繼續用案例來說明。

美奈子女士家裡的東西堆積如山。30年前收到的情書、讀過的書、年輕時候的照片等等,當年的美奈子是迫於丈夫苦苦追求的壓力才結婚,然而30年之後,丈夫居然主動提出要求離婚。美奈子的自尊心被傷的支離破碎,她根本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接受了斷舍離的治療後,她開始一點一點收拾起那些象徵著夫妻恩愛的物件,重新接受自己的生活。

執著過去型的人儲存的物品都是她們內心情感的反饋,所以要想重新出發,就必須要收拾起所有讓自己心有留念的物品,實現心靈上的斷舍離。

③擔憂未來型

這種型別的人致力於投資不知何時會發生的未來的不安要素。這類人的特點是過分地囤積紙巾等日用品,要是沒了這些就覺得困擾、焦慮不安。我們繼續來看案例說明。

山下小姐的母親患上了驚恐症。那時候大夫開給她的藥特別有效,所以一直到現在,她還把這些藥當成命根子似的收在藥箱裡。一方面她表示很不安,擔心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發病,同時也在自我催眠著“收著藥物=總有一天會發病”,為了消除自己的不安,就把打敗自己不安的物件——某種疾病的物證放在手邊,這其實是讓自己陷入一種擔憂的惡性迴圈裡。

擔憂未來型的人要積極地扔掉手邊與自身焦慮相關的物品,才能夠減輕內心負擔。

斷舍離:為什麼扔東西反而能“扔”出你的精緻生活?

【三】

斷舍離的思考法則

想要徹底地施行斷舍離,僅僅瞭解無法收拾的原因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從整理頭腦開始,用斷舍離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以下為大家介紹四種思考法則。

(1) 以自我為軸心

假如這裡有一副我正在用的眼鏡,如果我拿著這眼鏡對你說“請用吧”,你也不一定會用吧。可是要是問你這副眼鏡是不是“能用的眼鏡”,答案顯然是“能用”,也就是說它是可以被使用的。

同樣是可以用的東西,對它的判定卻是因人而異。也就是說,“能用的東西”和“我用的東西”是不同的。這樣想的話,那麼,在你的家裡,單單只是因為能用就留在那裡的東西,是不是有很多呢?

這就是讓物品當了主角的狀態。物品本是因為“我用”才有價值。可是大多數人都說“眼鏡可以用”,拿物品當了主語。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讓給了物品,把焦點聚在物品上的狀態。

主語到底是“我”還是“物品”?請養成經常自問的習慣吧,這樣我們就會有意識地注意到物品的品質與數量,就能做出需要或者不需要的判斷,才能形成“是因為真的能用,所以我才在用”的思考模式。

(2)認清自己與物品的關係

斷舍離就是要給當下的自己最好的東西。

沒扔掉,但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就好比是“壞了的火腿”。還有一些算不上是垃圾,但卻是“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就好比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乾巴巴的火腿”。

在斷舍離裡,那些像是“乾巴巴的火腿”一樣的東西會不停的釋放出停滯運,而像“壞了的火腿”一般的垃圾與灰塵釋放出來的,就是腐朽運。

只要透過除掉那些破爛物、垃圾、灰塵,就能消除停滯運和腐朽運。透過把“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換成“需要、合適、舒服”的東西,我們肉眼不可見的運勢就能有所提升。

(3)重新思考住所的意義

住所的意義是什麼呢?

我們不妨回到原點去思考這個問題。房子可以為我們遮風擋雨,保證我們不挨凍,不受熱。斷舍離認為,住所的大前提是確保安全和健康,如果不能確保安全和健康的話,那麼住所就成了一個“雖然叫做住所,但卻不能住”的空間了。

堆了一大堆的東西,滿是灰塵,還滋生出黴菌和蟎蟲,這樣的環境可算不上健康;東西堆得高高的,地板上也扔得到處都是,走路都變得困難重重,隨時都面臨著高空落物和絆倒摔跤的危險,這樣的地方也算不上是安全。

斷舍離在此的作用就是讓家成為最棒的放鬆地。試想一下,當我們工作累了一天開門回到家裡,看見到處都是亂糟糟的,那我們恐怕會無意識地嘆口氣說“累死了”。可如果家裡是一塵不染的,那就很有可能在推開門的一瞬間說“還是回到家裡好啊”這類話。

這些話及我們無意識的舉止、表情、行為,其實對我們都有很大的影響。其實,居住環境是憑一己之力就可以改變的環境,我們需要打造出能夠款待自己的空間。

(4)關注不扔東西造成的損失

經濟學裡有個眾人皆知的80/20原則,說的是“80%的營業額都是由20%的營業員達成的”。

這個原理同樣在生活中也適用,具有價值並且仍在發揮作用的物品,其實只佔所有物品的兩成,而且絕大多數時候光靠這20%的東西就足以應付生活了。說到底,只需要兩成的東西就能搞定五分之四的狀況,況且剩下的那八成都是沒用的,令人徒生苦惱的破爛物,所以不扔掉它們,反而更吃虧。

此外,東西越多,人越是容易陷入“必須要管理”的狀況,就總會逼著自己去收拾。可是人一旦忙碌起來,就怎麼也收拾不完,最後導致物品四處氾濫。

【四】

斷舍離的實踐方法

(1) 集中一點開始收拾

這裡說的“點”有兩層含義:特定場所和特定目的。

集中全力收拾一個場所。這個場所可以是臥室、廚房、洗手間,也可以小到一個抽屜、一個書櫃、一個裝滿小票的錢包等。在斷舍離的觀點中,一定要選擇能夠在能擠出來的這段時間內可以收拾完的場所,因為如果收拾到一半就停下,那既無法得到成就感,而且視線所及的地方也不能讓人得到滿足感。

再來說特定目的,收拾之前考慮一下“我想透過斷舍離得到什麼”,這樣收拾的幹勁會隨之增加。如果想要透過斷舍離得到健康及安全,那麼就應該從生存的基本場所開始做起。比如廚房、臥室、廁所、浴室等等;如果想要透過斷舍離作用於心理深處,那麼可以從看不見的場所、不想看見的場所開始收拾。

所以只集中於一點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覺地開啟收拾的突破口。

斷舍離:為什麼扔東西反而能“扔”出你的精緻生活?

(2)收拾從扔東西開始

扔東西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斷舍離的過程就是“減少、分類、收納”,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徹底地“減少”。在大體決定了“要從哪開始扔”之後,接下來就要考慮“要從什麼開始扔”。

從“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開始扔起。比如腐爛的蔬菜,折斷的椅子等無法二次利用的東西。除了這些難以利用的垃圾之外,每個人一定都有一些別人送給自己的、很難丟掉的東西,如果真的打算處理那些東西的話,對方的臉卻又會無法避免地浮現在自己的腦海裡,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斷舍離認為,在扔東西的時候,要把“對不起,謝謝”這樣的情緒表達出來。跟那些被你扔掉的東西說說話,做個告別,可以讓人更快地整理心情。

對於一些自己用不著,但是對於他人卻有用途的東西,我們可以將其送給朋友。不過把東西送給別人的時候,儘量不去用“給你”這個詞,因為“給你”是說話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他人時的用詞,而應該說“請你收下”。

斷舍離並非是要求我們不分青紅皂白把東西亂扔一氣,而是要有效地利用資源回收。

(3)三分法與七五一原則

①利用三分法來整理收納

何為三分法?三分法簡單地來說就是將物品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現在我們拿廚房舉例,我們可以把廚房裡的東西大致分為食材、烹調器具、餐具三大類,之後再將這三大類不停地細分,具體劃分情況將以以下圖片顯示。

原則上,這三大分類不能混淆,不同種類的東西不能混在一起。不停地重複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時所造成的混亂。

斷舍離:為什麼扔東西反而能“扔”出你的精緻生活?

②利用七五一原則打造充裕空間

很多新建的住宅都設計了充裕的收納空間,這些收納空間還分成好多種類,其中一大半是壁櫥、衣櫃、抽屜等看不見的收納空間。

在斷舍離裡,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間,是因為這會讓人有把它收拾整齊的慾望和心情,空出來的那三成空間就能成為物品出入的通道,這也是一種環境影響論,因為留出了出入通道,所以人們就會想要把它們收拾整齊。

解決完看不見的收納空間,接下來的就是碗櫃,餐具架之類的看得見的收納空間了。這些空間從美觀學上來說,放東西的限量是五成。

再接下來就是一些裝飾性的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了,這種收納空間只能放一成東西,也就是說要最低限度地放東西。這樣減少物品的數量,不管多狹小的房子,都能自然地營造一種高品位的感覺。

【五】

斷舍離的意義

(1)利用物品提升自己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少,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洋子小姐是位三十歲的單身女性,在學習斷舍離之後,她突然想起一個紙箱,紙箱裡裝滿戀愛小說,而且小說裡描寫的愛情幾乎是沒有結果的戀愛。其實這些書是她自己過去戀愛經歷的寫照。她總是和那種絕對不會有結果的物件談戀愛。在她的潛意識中,不知不覺地潛伏著一個拒絕婚姻的自己。於是她當機立斷,把這一箱子書全部給捨棄掉了,她自己也開始慢慢試著不再排斥婚姻。

所以,物品是可以映射出未知的自己,透過斷舍離我們可以丟掉阻礙我們前進的物品從而提升自己。

(2)從自力到外力的加速變化

在斷舍離過程裡,首先出現的是斷與舍這種自我肯定、恢復自信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裡,人的觀念會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最明顯的就是,你會發現,一直以來以為是自己觀念的東西,其實是父母的觀念,或是身邊一些人的觀念。

透過物品,確定本身真實的價值觀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會讓你開始慢慢肯定自己、相信自己。不僅僅是自己,就連整個世界都變得可信了。必要的東西只出現在必要的時候,這樣,就相當於從自力的世界進階到了外力的世界。

(3)從“擁有”觀念中解放

透過斷舍離,打破固有已久的“擁有”這種觀念,我們沒有必要為了完全未知的未來做太多無端的準備,所謂“將來的某一天”,等到那天真的到來時再來應對就好了。

說到底,“擁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錯覺,不過也並非不要擁有任何東西,而是說理解了擁有的本質,就能自然而然地湧出想要珍惜物品的心情,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斷舍離的願望就是盡情的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這一定就是我們追求的幸福本身。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

斷舍離:為什麼扔東西反而能“扔”出你的精緻生活?

斷舍離是穿插在生活中的自我探索的過程,是和物品交朋友、為自己打造出舒適空間的藝術,一旦實施斷舍離,就能不斷提升自我肯定感。透過整理肉眼看不見的環境,同時也整理自己,這才是人生該有的狀態。

願你也能透過“斷舍離”來給生活做減法,活出精彩、活出自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