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洛陽:漢函谷關遺址見證絲路貿易繁榮興盛

  •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武術
  • 2022-03-20
簡介王鹹秋介紹,秦漢時期是關隘體系全面發展的時期,但是關隘遺址的考古資料非常匱乏,漢函谷關作為漢代一處重要內關,其考古發現為關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為函谷關遺址的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也為絲綢之路的申遺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

刀魔傳人加入方法 崑崙山在哪裡

2021年11月18日,記者在河南省洛陽博物館河洛文明展廳見到一件“關”字瓦當。它原是漢代函谷關門樓上下垂部分的建築構件,如今靜靜地躺在展櫃中,講述我國古代關隘體系發展的故事。

洛陽:漢函谷關遺址見證絲路貿易繁榮興盛

“關”字瓦當 (洛陽日報資料圖片)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著名關隘,初建於戰國時期,舊關城在今靈寶東北,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曾是出入關中的門戶。西漢中期,函谷關被遷至新安縣。《漢書·武帝紀》中記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關於遷關的原因,《水經注》中提到:“漢元鼎三年,樓船將軍楊僕數有大功,恥居關外,請以家僮七百人築塞,徙關於新安。”

洛陽:漢函谷關遺址見證絲路貿易繁榮興盛

遺址全景 (洛陽日報資料圖片)

漢函谷關素有“中原鎖鑰,兩京咽喉”之稱,是洛陽盆地周邊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到隋唐時期,它都是一處重要的軍事關隘。同時,它又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作為西行的第一關,見證了絲路貿易的繁榮興盛。

洛陽:漢函谷關遺址見證絲路貿易繁榮興盛

現存關樓和“雞鳴臺”“望氣臺” (洛陽日報資料圖片)

2100多年過去了,樓船將軍楊僕興建的函谷關關城,已變成我們現在所說的漢函谷關遺址。2012年,該遺址被列為“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專案遺產點,開展跨國申遺工作。為更好地展示遺址的佈局和文化內涵,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經過近一年半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在這裡發現了貫穿關城遺址的漢代道路和建關前的早期道路,發掘出關城東牆、南城牆、排水渠、馬道、建築基址、護堤等漢代遺蹟。2013年,“漢函谷關關城東牆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同年,漢函谷關被認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洛陽:漢函谷關遺址見證絲路貿易繁榮興盛

關城東牆北部(由南向北) (洛陽日報資料圖片)

“透過2012年至2013年的考古工作,漢函谷關關城的佈局基本明晰。”該考古專案執行領隊王鹹秋介紹,這是一座東西狹長的小型城邑,關城卡在峽谷之中,關城東牆與南北山上的夯土牆相連線,達到軍事防禦和控制交通的目的;關城中部的古道路東西向貫穿關城,是唯一的通關道路,遺址南部是主要的生活區,發現了大面積的建築遺址。

漢函谷關出土的遺物以陶製建築材料為主,包括瓦當、筒瓦、板瓦、空心磚、方磚、條磚及建築構件。其中,“關”字瓦當為漢函谷關遺址的代表性遺物,其直徑11釐米至15釐米,當面用陽文篆書“關”字。在發掘出土的108枚錢幣中,包含漢、唐、宋、清四個時期的錢幣,主要為漢代銅錢。

王鹹秋介紹,秦漢時期是關隘體系全面發展的時期,但是關隘遺址的考古資料非常匱乏,漢函谷關作為漢代一處重要內關,其考古發現為關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為函谷關遺址的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也為絲綢之路的申遺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目前,在原址保護展示的基礎上,漢函谷關博物館建設正加快推進,未來,這裡還要謀劃建設漢函谷關考古遺址公園,帶領大家更好讀懂歷史、觸控文化。

【來源: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