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 由 地緣看世界 發表于 足球
  • 2022-02-27
簡介中央之國的形成 [第61節]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週更新秦嶺之南——益州2——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在中國的版圖中,如果想找一個盆地的代表,估計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四川盆地

三國陽平關是現在哪裡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61節]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秦嶺之南——益州2——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在中國的版圖中,如果想找一個盆地的代表,估計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四川盆地。這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中央之國核心區內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盆地,還因為它比其它的盆地更接近於一個“盆”的形狀。其腹地東西寬約500公里、南北縱深約430公里,總面積達16萬平方公里,幾乎十倍於關中平原。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一提到四川,很多人馬上會聯想到“天府之國”四個字。其實這四個字最早是用來形容關中平原的。考慮到四川盆地明顯要比關中平原擁有更多的水資源,並且面積比關中大出那麼多,劉備當年還真是得到了一塊寶地。不過放大來看你會發現,四川盆地的這片腹地卻並非一馬平川,真正能夠用來和關中平原對比的是位於盆地西側,以成都為中心的“成都平原”。整個蜀國的國運,便是繫於這片總面積約在一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平原之上。“天府之國”的美譽亦是專指成都平原,更具體說是受惠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那部分成都平原。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任何想割據四川盆地的政權,都必定以成都平原為中心佈設防線。這也意味著,那些在秦巴山區艱難穿行的蜀道,其存在的價值很大程度就是為了去往成都。只是在遐想天府之國的巴適生活之前,我還要再潑上一盆冷水。時下還沒有真正進入“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呢。要是從現在的行政區劃來說,當你由北向南走完那些穿行於秦嶺間的河谷通道,包括: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峪穀道等等,乃至姜維一直想使用的羌水道之後會發現,自己站著的地方仍然是甘肅或者陝西。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四川人民完全有理由認為,只在處在四川境內的道路,才有資格被稱為“蜀道”,並接受李白的感嘆。無論蜀道的範圍到底應該怎麼認定,有一定倒是非常確定的,那就是我們還要想辦法在四川北部的山地中找到道路,才能再去想到成都吃火鍋打麻將的事。從地理結構看,這部分蜀道本質是穿行或者繞過大巴山脈的道路。關於這部分蜀道,還有一個聽起來很富貴的名字“金牛道”。

金牛道的故事,要回溯2300多年前的秦惠王時期了。公元前316年,因商鞅變法而強勢崛起的秦國,派出大將司馬錯南征蜀國。想攻滅蜀國,首先要拿下的自然是漢中盆地。當時的漢中盆地雖然屬於蜀國的勢力範圍,但在此前的歷史中,秦國亦曾數次攻佔過漢中。有明確記載的就有兩次。公元451年,秦國攻入漢中盆地並建“南鄭”城。公元前387年,秦國再次攻佔南鄭。只是漢中之民並不願意接受這些來自北方的統治者,每次被征服後都很快又叛離秦國。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說起來,秦國在漢中建的第一個城——南鄭,倒也跟“烽火戲諸侯”那段歷史有關。當年在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丟了關中,迫使周王室東遷洛陽時,原本在關中屏護天子的諸侯國鄭國,亦隨之遷往了中原。但並不是所有的鄭國人都隨之東遷,有部分鄭人嘗試穿越秦嶺進入漢中,以在這個世外桃源躲避犬戎的侵擾。從這個角度說,秦人後來的征服和命名,頗有點“自古以來”的味道。

避禍漢中的鄭人最終命運如何並不得而知。褒姒、南鄭,包括秦國此前幾次對漢中的征伐都在驗證一個事實:黃土高原與漢中盆地之間雖然有秦嶺相隔,但漢中並沒有辦法做到隔絕來自北方的壓力。從據守漢中盆地的角度來說,正北方向的防禦壓力要小一些。終南山內部的緊密結構,使得無論是褒斜道還是儻駱道,當中都有路段必須藉助棧道通行。對於防禦者來說,這種結構甚至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式的關隘還要讓人心安,只需要一把大火就可以極大降低防禦壓力。

問題出在陳倉道和祁山道這兩條,能夠從隴右高原迫近漢中平原西秦嶺通道。來自北方的入侵者在這個方向上,並不需要藉助易於損毀的棧道來通行。這意味著,一旦進入戰爭狀態,防禦者只需要將防禦重心放在漢中盆地的西端,也就是現在的勉縣位置上就可以了。只是當年的秦軍就算能偷襲漢中成功,想從這個跳板繼續南下入川,棧道卻還是繞不過去的。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傳說中秦惠文王為了讓蜀國主動打通蜀道,製作了五頭石牛並置黃金於身後,造成石牛能糞金的假象,然後告訴蜀國使者準備將它們送給蜀王。為了迎接這五頭石牛,蜀王派遣了五個大力士開鑿蜀道。蜀道即成,跟著使者入川的可不就只有石牛了。這就是“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故事。

考慮到司馬錯能如此迅速的拿下蜀國,秦國倒的確很有可能,以重禮誘惑蜀王開放蜀道,並以軍隊尾隨入川。至於之份重禮到底是不是能“糞金”石牛(重點在於蜀王的智商),這個就只能猜測了。至於所謂“五丁”的真實身份,肯定不會是五個大力士而應該是五組整修道路的勞工了。

不管這個傳說到底有幾分真實,由漢中通往成都的這條山路都由此得到了一個名稱——金牛道(也稱石牛道)。金牛道的走向看起來應該是一件很明瞭的事情,西漢水與故道水交匯後,就沿嘉陵江干流河谷南下直入。這段南北向的河谷通道因此被稱之為“嘉陵道”。其北點起於陝西省略陽縣城西北25裡處的西漢水-故道水相交的河口,止於這條止於四川省廣元市西南的“昭化古城”。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在昭化古城的位置上,從岷山而來的白龍江開始與嘉陵江匯合,然後共同匯入四川盆地。它在四川省廣元市的入川之口,看起來與成都平原也相去不遠。你很容易在地圖上描繪出一條,沿嘉陵江河谷而下至廣元市,再西南轉向沿盆地邊緣,經綿陽進入成都的道路。這樣一條通道在歷史上的確存在。至今你還能在嘉陵江河谷中,找到諸如棧道、驛站之類的歷史遺蹟。比如位於廣元市朝天區境內,曾被唐代詩人李商隱詠懷過的籌筆驛。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為《籌筆驛》七言律詩,是李商隱經行嘉陵道後為致敬諸葛亮而創作的。在詩人的想象中,諸葛亮曾經在此揮筆運籌。這首詩及眾多道路遺痕似乎已經證明,當年蜀漢是沿著這條最容易識別的河谷通道,一次又一次的開啟北上的征途。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一如秦嶺中有多條道路一樣,從漢中郡和武都郡進入成都平原的道路同樣存在多條。考慮到這一地區修築、維持道路的高昂成本,以及收縮防禦面的需要,一個歷史時期一般只會選擇一條線路。

一言以蔽之,兩漢三國時代的這段蜀道,與唐人所使用的並不是一條道路。從漢中盆地入川的確要藉助一段嘉陵河谷,但此後卻並沒有一路向南。相比後者,前者更有可能是當年秦人使用過的“金牛道”。結構上看,金牛道總體應該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漢中盆地對接嘉陵江的道路;第二部分穿出秦巴山區的道路;第三部分則為接入成都平原的道路。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先來看看第一部分。漢水發源於漢中盆地的西端,分為南、中、北三源。這三個源頭分別對應著三條連通嘉陵河谷與漢中盆地的道路。其中北源“沮水”所對接的這條道路,在上一部分已經解讀過了。相當於連通略陽縣與勉縣兩縣縣城間的S309省道。歷史上,除了兩漢建制於沮水河谷的“沮縣”以外,圍繞秦巴山區反覆爭奪的蜀、魏兩國,還在此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痕跡。

在漢中方向,位於盆地最西端的是一個以諸葛亮的封爵命名的古鎮——勉縣“武侯鎮”,三條東入漢中的道路皆於此交匯。在它的周邊你能夠找到陽平關(陽安關)、定軍山、武侯墓、張魯城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地標。而通道西端的嘉陵江河谷,時下建制的正是略陽縣城。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公元前229年,蜀將陳式在攻克武都郡之後,在三叉口式的樞紐點上構築了名為“武興”的城堡,北魏時期則進一步升級為“武興縣”,並演化為現在的略陽縣。有鑑於此,我們可以將這條連通漢中與武都兩郡的通道,命名為“武興道”。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視線南移,再來看看漢水的中源又可以把我們帶向何方。這條漢水中源古稱“漾水”,被視為漢水的正源,從它的走勢來看也的確比較“正”。由武侯鎮出發,順著這條漢水正源上溯,你發現它大體是沿著一條西南向橫穿嘉陵江河谷的裂谷延伸。以位置來說,這條裂谷正是秦嶺山脈與大巴山脈,更具體說是西秦嶺與米倉山的地理分割線。

這種山脈相接之地經常能夠給人以驚喜,雖然此類谷地並不總是由一整條河流貫穿其間,但卻可以幫助人類更有順暢的穿越山地。剛才說到的“武興道”、上一節解讀的“巴山北道”,包括在東部分割秦嶺的“武關道”都是這種情況。同樣的,這條部分為漢水正源所用的穀道,也沒有被政治家和軍事家所忽視。你會在沿途發現許多與交通有關的歷史遺蹟。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穀道與嘉陵江水相交這個水陸相交點。你會在此發現一個與三國曆史密切相關的地標——陽平關鎮。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陽平關在三國時代被稱之為“陽安關”、“陽安口”,北宋時開始改稱“陽平關”,是蜀國非常重要的一個關口,曾多次出現在正史和演義中。然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剛才我們不是說陽平關位於漢中盆地西端的勉縣武侯鎮境內嗎?怎麼一下子又位移到60多公里外的嘉陵江河谷了。相信大家已經猜到了,此陽平關非彼陽平關,而是後世位移至此。在我們的已經展開的解讀中,類似的現象實在太多。考慮到今陽平關鎮與古陽平關,同位於一條通道的兩端,這種位移看起來與函谷關的情況頗為類似。

儘管時下的陽平關鎮,並不是三國的陽安關。但這樣一個僅能夠鎖定一條通往漢中的道路,還能夠繼續向南連通四川盆地的三方交江之地,要是不像對武興道的處理一樣不建個關城,實在有些對不起諸葛丞相那多智近妖的盛名。歷史並沒有讓大家失望,陽平關鎮在三國時代的確建有一座關城。至於它的名字倒是很樸實,就叫“關城”,有時也被當時之人稱之為“關頭”。如此鎖定的一條連通嘉陵江與漢中盆地的道路,可以被命名為“關城道”。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當武興、關城、陽平三關全部浮出水面時,我們終於可以為漢中與嘉陵道在三國時的交通,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地圖來。將這三個節點沿穀道連線起來,你發現它們的形狀近乎呈現為一個完美的等邊三角形,點到點的交通距離均為60公里出頭。 在“基建狂魔”肆虐的今天,這樣三條古老而又近乎直線的線路顯然是不會被浪費的。除了“武興道”被修築了 S309省道以外,武興與關城兩個關口之間的嘉陵道,也成為了定雞至成都的“寶成鐵路”選址。至於“關城道”,它沿漢水延伸的這部分也成為了G108國道的選擇。

除上述道路之外,你還會在108國道之南發現一條編號為G5的高速公路(京昆高速),同樣能夠連線漢中盆地與嘉陵道。兩條道路的交匯點位於陝西省寧強縣縣城,而成就這座縣城的是一條名為“玉帶河”的河流。玉帶河又名“南河”,正是還未露臉的漢水南源。G5高速在這片山地中亦有部分路段藉助了玉帶河河谷。在與G108國道交匯之後,兩條公路共同向西於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接入嘉陵江河谷。也就是說,從當下主要公路的走勢及寧強縣城的位置來來看,這條南源顯然也成就過一條連通漢中與嘉陵道的道路,寧強縣城就是這條線路的樞紐點。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事實的確如此,不過這條南源通道和它的支路(包括向北連通關城道的通道),一直到明代才開始取代由“關城道”轉入“嘉陵道”的線路。與此同時,原名“寧羌”的寧強縣開始出現在行政版圖之上。與三國乃至先秦對比,漢中盆地與嘉陵江河谷間的溝通模式依然沒有改變。只不過原本由武興、關城、陽平三關組成的三角形交通網,其主要節點變成了略陽、勉縣、寧強三縣縣城。真正在地理位置上有所位移的,只是西南節點由陽平關鎮轉移到了寧強縣城。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上述三個縣時下均屬於漢中市所代管,並且是陝西省最西南角的行政區,離開它們接下來就將進入四川境內了。而在東漢時期,涼、益兩州的分界線則位於武興道與關城道之間。其中武興位於武都郡的最南端,關城則幫助益州的廣漢郡確定北部邊界。

法正在勸說劉璋投降劉備時曾語:“魚復與關頭實為益州福禍之門,今二門悉開”。意思是說“魚復”與“關頭”兩城是事關益州福禍的兩個大門,現在兩個大門都對劉備打開了。這裡說的“魚復”城位於重慶市奉節縣境內,是四川盆地的東大門。關於它的位置特點,後面會有專門的內容解讀。可以預先劇透的是,它還有一個名字名字叫“白帝城”。

回到北大門屬性的“關城”身上來。值得一提的是,由三國關城所在的陽平關鎮起,沿嘉陵江上溯10公里,你會看到一條名為“黑水河”的嘉陵江左岸支流。其與漢水正源所處的這條谷地,最近點還不到兩公里。有研究者認為,當年西漢水正是透過黑水河與時下的漢水正源相連。如果你一定要為東漢的涼、益兩州在此劃一條分割線的話,這條北望武興、南臨關城的黑水河倒是很好的選擇。最起碼在邏輯上,能夠對應禹貢一書中“華陽黑水惟梁州”的設定。

不管這條黑水河在2000多年前是否連通了西漢水與漢水,黑水河之名又是否因涼、益兩州在此劃界而得名,關城北接武都、東通漢中的位置,已經足以讓它成為益州的“福禍之門”了。對於益州來說,失去關城即意味著切斷了與漢中的直線聯絡。雖然成都平原在技術上,還能夠透過關城身後的山間通道層層設防,但將失去漢中認定為禍事來臨是絕不為過的。這意味著益州的守衛者還有機會在後面的山間通道中層層設防。

西出漢中——武興道與關城道

既然剛才我們已經說了,關城的位置處在西秦嶺和米倉山之間的縫隙中。關城以南的嘉陵江河谷,在三國時又沒有成為北出四川的通道,那麼站在關城南望的話,接下來的路到底要怎麼走呢?關於這些,我們下一節再接著解讀。

- END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