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潮汕的第一戲鄉出自這裡!

  • 由 南澳故事 發表于 武術
  • 2022-03-13
簡介如外砂鳳窯鄉陳家澤經營的中正順香班、三正順香班名氣很大,現在不少老輩人一說到戲班就會提起這三正順香,就連當時舞臺常掛的“龍頭鳳尾”對聯都記得一清二楚:三祝上華封欣逢四時履順正聲傳樂府藉表一瓣心香三獻頌詞憑祝正順修祀典薦馨香中正順香班後來出國

順香什麼功效

清朝同、光年間,龍湖區外砂先後辦起老正順香、新正順香、老中正順香、中正順香、老三正順香、老源正興、老正興、中正興、玉和興、正華興、玉正興、怡正興、四順、六順、新天彩等15個戲班。其中三正順香、四順、六順由鳳美人最先創辦的。在潮劇史上,一鄉之地辦起這麼多戲班,實屬罕見,故被譽為第一戲鄉。

戲班是舊時戲曲劇團的泛稱,遠在宋代,劇團即以“班”字命名。清初,隨著地方戲的興起,戲曲劇團大量湧現,大抵也以“班”字命名。昔年民間慣稱潮劇上乘之班為“四大班”,次之叫“三班頭”,再次叫“竹籠戲”。清同治年間,外砂鄉就有老正興班、中正興班、正華興班,班主均為陳正傑。其中老正興班在方耀辦清鄉時,曾整班送贈方耀。後陳正傑之子陳義堅從外地購“正豐”班,再改名“老正興”班。清末外砂王厝鄉王立秀又創辦了老正順香班、新正順香班,鳳窖鄉陳家澤也先後興辦了中正順香班、三正順香班,隨後一批戲班相繼問世。外砂鄉所辦的戲班均為四大班之列,故當時民間流傳著“請無老正興,甜粿免用舂”,“老源正無看心頭痛”,“老正順四生八旦十一醜”,“靜過老三正”等謠諺。這些都是盛讚各戲班或技藝高超,或唱工、音樂優美,或行當齊全,給人留下美好印象。

潮汕的第一戲鄉出自這裡!

潮劇戲班的命名,與全國各地戲曲劇團的命名方式大致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習慣規律。一般班名的首字常冠以“老”、“中”、“新”字,末字常押“香”、“春”、“興”、“豐”字,其命名都為圖個吉利,迎合潮汕民眾普遍的祈求平安興旺的風習性民俗心理。澄海外砂王姓所建的老正順香班,是潮劇有名的大班。班主王立秀,是光緒年間的武舉人、當地豪紳。他於清末年間,買下潮安官塘的中正興班,另置戲箱服飾,聘請名師,培訓童伶,班名改為老正順香班。王立秀除建立老正順香班外,還創辦新正順香班。他與當時外砂周圍的鄉里,如華埠、鳳窖等的班主商量約定,所建的戲班,班名都要帶上一個“正”宇,如華埠鄉的“老正興”、“中正興”、“正和興”,鳳窖的“中正順香”、“老中正順香”、“老三正順香”,外砂鄉謝姓辦的“玉正興”、“怡正興”等,寓有正統戲班之意。他還立下班規,嚴禁用女童伶,戲箱一律前畫八寶,後畫太極,另樹一幟。老正順香從光緒建班至40年代初期,注意聘請名師名角,如教戲有晉元、良宗、芝開、烏辮,頭手有陳兩福、王炳意,司鼓有蛤、萬豐,名醜有烏必、阿倪、謝大目、振坤等,旦角有崇喜、陳錦周(青衣)等。該班的特色是擁有一批潮劇傳統劇目,如《掃窗會》、《拒父離婚》、《收浪子屍》、《認像》、《墓前別》、《大難陳三》等。1943年,潮汕鬧災荒,班主身在淪陷區,無力顧及戲班,遂將該班賣給同縣北灣鄉陳遂良(人稱貢爺)。貢爺繼承該班擅長唱工戲的特色,但打破不用女童伶的班規,買女童伶培養演出。40年代末,由於物價上漲,人心不穩,不少戲班都散班,該班只得跑山區及沿海偏僻地帶以演戲換柴米度日,成為40年代末僅有幾個戲班之一。該班於20年代末至30年代,曾兩次到泰國、越南演出。1946年到香港演出,是海內外觀眾熟悉的名班。1958年,該班歸屬汕頭市,改名汕頭市潮劇團,1986年併入廣東潮劇院二團。

潮汕的第一戲鄉出自這裡!

外砂戲班長年演出於泰國、新加坡、印尼、越南以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地區,飲譽海內外。如外砂鳳窯鄉陳家澤經營的中正順香班、三正順香班名氣很大,現在不少老輩人一說到戲班就會提起這三正順香,就連當時舞臺常掛的“龍頭鳳尾”對聯都記得一清二楚:

三祝上華封欣逢四時履順

正聲傳樂府藉表一瓣心香

三獻頌詞憑祝正

順修祀典薦馨香

中正順香班後來出國往南洋,至80年代該班尚存,班主為陳家澤之子陳國鍾。三正順香班1958年則併入廣東潮劇院。

文章來源:印象外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