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大賀氏聯盟的興衰——契丹李盡忠反唐自立,與奚連叛

  • 由 侯叔讀史 發表于 武術
  • 2022-03-13
簡介到萬歲通天元年,由於契丹部落發生了新的整合,大賀氏首領李盡忠透過與孫萬榮部聯合主動反唐,既增強了聯盟的實力,也實現了對八部的進一步掌控,自稱無上可汗,從而使大賀部落聯盟最終確立

臣字怎麼寫

大賀部落聯盟正是因為藉助唐朝松漠都督府的羈縻體系而正式形成,所以其自身的聯盟建設並不穩固,且依賴於唐朝的

羈縻

。當唐朝的

羈縻

損害到契丹利益時,聯盟的不穩定性就會愈發凸顯,大賀氏契丹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就會與唐朝做鬥爭。

無論是整合力量與唐朝鬥爭,還是穩固聯盟,都需要加強自身的聯盟建設。

同時,契丹在接受唐朝羈縻的歷程中,大賀氏聯盟的部落也發生了整合與分化;

部落的發展變化,是大賀氏進行聯盟建設的基礎。因此,契丹的自身需要和部落的發展形勢,也是大賀氏聯盟興衰的重要因素。

一、契丹李盡忠反唐自立是大賀氏聯盟最終確立的標誌

窟哥自貞觀二十年內屬唐朝,唐封松漠都督,到顯慶初又拜為左監門大將軍。之後有契丹首領阿卜固反唐失敗,史書稱“窟哥死,與奚連叛,行軍總管阿史德樞賓等執松漠都督阿卜固獻東都。”根據《舊唐書·薛仁貴傳》記載可知阿卜固反唐失敗應在顯慶三年或之後,《新唐書》《資治通鑑》將此事系年在顯慶五年。據此或可以推測,是在顯慶年間窟哥死後,阿卜固繼為松漠都督。

大賀氏聯盟的興衰——契丹李盡忠反唐自立,與奚連叛

對於阿卜固反唐的原因,史書沒有明確記載。結合“窟哥死,與奚連叛”,以及“顯慶間可度者死,奚遂叛。……奚懼乞降,斬其王匹帝”的記載,可以發現契丹和奚都是在歸附唐朝的第一代首領窟哥和可度者死後,新的首領阿卜固和匹敵發動了脫離唐朝羈縻的行動。

雖然無法判斷阿卜固和匹敵是否為聯合行動,但卻可看出二者的行動具有共同的性質,都是改變了第一代附唐首領的政治傾向。匹帝是被自己人因畏懼唐朝而殺害,阿卜固則是與諸首領同被擒,由此可見契丹的這種政治傾向或許更為徹底。

諸首領與阿卜固同進退也說明了契丹在脫離唐朝的羈縻的鬥爭中,既一致具有獨立發展的願望,又強化了“戰則同行”聯盟機制。

阿卜固叛離唐朝的行動失敗之後,契丹獨立發展的願望和“戰則同行”機制並沒有因此而消失或消弱,史書記載在“調露中,單于突厥背叛,誘扇奚、契丹侵掠州縣”,萬歲通天元年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反唐(武周,下同),都顯示了契丹尋求獨立發展的訴求。李盡忠為窟哥之後,使持節大賀氏八部十州(府)諸軍事;孫萬榮為孫敖曹之後在“垂拱初累授右玉鈐衛將軍、歸誠州刺史,封永樂縣公”。

大賀氏聯盟的興衰——契丹李盡忠反唐自立,與奚連叛

孫敖曹部本先於大賀氏八部歸附唐朝,且很有可能在依附唐朝之前早已脫離契丹主體部落,其後代孫萬榮的永樂縣公封爵並不在窟哥的無極縣男之下,而歸誠州又不在松漠都督府羈縻體系之中。由此可以判斷,無論是孫敖曹部與大賀氏八部,還是孫萬榮之歸誠州與松漠都督府都沒有太深的淵源,也沒有隸屬關係。

然而,李盡忠能夠與孫萬榮聯合反唐,卻又說明二者之間有一定的同盟關係。

《舊唐書》稱“萬榮與其妹婿松漠都督李盡忠,俱為營州都督趙翽所侵侮,二人舉兵殺

,據營州作亂”,此記載反映了李盡忠和孫萬榮聯合舉兵反唐的基礎是有聯姻關係,原因是為唐營州都督所侵侮。

聯姻關係可以視作同盟關係的一種形態,結合《新唐書》記載“萬榮本以侍子入朝,知中國險易,挾亂不疑,即舉兵反”,可知孫萬榮的勢力和謀劃應是反唐起事的關鍵因素。更從李盡忠死後孫萬榮“代領其眾”,亦可看出孫萬榮雖然並不在反唐勢力主體——李盡忠部之內,但卻可以起主導作用。

大賀氏聯盟的興衰——契丹李盡忠反唐自立,與奚連叛

關於契丹反唐的原因,表面看是因為營州都督所侵侮,但從《舊唐書·五行志》有將李盡忠—孫萬榮之亂與如意初裡歌相聯絡的記載,說明696年契丹反唐之前,在民間已有相關的隱晦傳言,這些傳言很可能是因為契丹有作亂的徵兆。

所謂營州都督侵侮並不一定就能夠成為契丹必反的理由,《新唐書》稱營州都督趙文翽“數侵侮其下,盡忠等皆怨望”,若因趙文翽的侵侮有怨望而反,那麼同為營州都督節制的奚也應在其列。然而在契丹李盡忠反唐之後,奚不但沒有同其一道反唐,

而且曾助唐軍攻打契丹,雖然後來奚亦叛唐附於突厥,但已不是因為趙文翽的原因了。

再據唐朝內部的討論曾將趙文翽和宋慶禮的理政方略作有對比:張九齡讚賞宋慶禮“鎮彼戎夷,扼喉斷臂,逆則制其死命,順則為其主人,是稱樂都,其來尚矣。往緣趙翽(即趙文翽)作牧,馭之非才,自經隳廢,便長寇孽”。

可見,與宋慶禮的“逆則知其死命,順則為其主人”相比,趙文翽雖有“馭之非才”之過,但其驕沓、侵侮怕是不及“制其死命”“為其主人”的程度。可以說,由於孫萬榮在反唐中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和主導性,且契丹的反唐又或早有預謀;因此李盡忠無論是與孫萬榮聯盟,還是反唐的原因和行動,都是主動而為。

大賀氏聯盟的興衰——契丹李盡忠反唐自立,與奚連叛

李盡忠主動與大賀氏八部之外的孫萬榮聯盟,將孫萬榮拉入契丹的反唐聯盟之中,從而在客觀上形成了藉助孫萬榮部增強自己在大賀氏聯盟中的實力和地位的局面。史書稱其“尋自稱無上可汗,以萬斬(即萬榮)為大將,前鋒略地,所向皆下,旬日兵至數萬”。

李盡忠以“無上可汗”自號,當有兩層含義:一、以“可汗”自稱,顯示契丹部落聯盟的崛起,表達其反唐的意志和行動;二、以“無上”號可汗,突出獨立自主,既不附唐也不接受突厥統領。

以孫萬榮為大將,旬日兵數萬,一方面說明了李盡忠藉助孫萬榮之力加強了大賀氏首領對八部兵馬的控制,

另一方面也透露了在大賀氏八部十州之內難以找到能夠像孫萬榮那樣與李盡忠同心的部落首領(州刺史)。這從後來李盡忠—孫萬榮反唐失敗之後,與李盡忠同為窟哥之孫的枯莫離部彈汗州選擇脫離大賀氏聯盟而歸服唐朝,也可看出大賀氏首領在反唐正盛之時,是能夠透過聯合孫萬榮實現對八部的掌控,然而一旦喪失了這些因素,又為唐朝所分化,則其對聯盟內各部的掌控力就會削弱。

大賀氏聯盟的興衰——契丹李盡忠反唐自立,與奚連叛

由此可見,大賀氏聯盟是在李盡忠主動反唐的情況下,並將孫萬榮部融入聯盟之中,方強化了內部的向心力和統一性;又透過自稱“無上可汗”,加強了契丹

自身

部落聯盟的組織建設。雖然後來李盡忠—孫萬榮失敗,但在其反唐自立之際

,卻確立以“可汗”為首且實力擴大了的聯盟;雖然以“無上可汗”為首的聯盟並沒有取得反唐成功,

但畢竟實現了大賀氏契丹部落聯盟的最終確立;雖然大賀氏中衰,但卻為契丹部落聯盟的建設開闢了道路。

二、契丹自立窪可汗、阻午可汗等標誌著大賀氏聯盟的瓦解

大賀氏雖然在反唐的道路上實現了部落聯盟的最終確立,但也因孫萬榮的覆滅、枯莫離部的分離而實力下降。以至於其首領失活、娑固、鬱於、吐於、邵固等依然需要唐朝的松漠都督府羈縻體系維持大賀氏聯盟的存在和運轉。然而自娑固開始,鬱於、邵固皆由契丹可突於所立,即使是娑固和吐於分別是以失活弟和鬱於弟的身份或襲位或嗣位,也終被可突於驅走而另立新君。說明失活之後,雖然大賀氏聯盟能夠在唐朝的支援下維持運轉,但其首領的嗣立已經基本掌握在強勢的可突於之手。

大賀氏聯盟的興衰——契丹李盡忠反唐自立,與奚連叛

關於可突於其人,史書有“娑固大臣”“娑固衙官”“契丹衙官”“契丹首領”“契丹酋長”“靜析軍副使”等稱呼,其中既可以“娑固大臣”泛指“娑固衙官”之類,又可以“契丹衙官”統一指稱“娑固衙官”之類,而“契丹首領”則是對“契丹酋長”的等義稱呼。根據《新唐書·契丹傳》以“靜析軍副使”代替《舊唐書·契丹傳》和《唐會要·契丹》中的“娑固大臣”和“娑固衙官”,可知“衙官”是可突於在松漠都督府羈縻體系中的任職即靜析軍副使。

而“契丹酋長”或蘊含的是可突於在契丹族內的地位和權勢,

比如《舊唐書》即有“契丹首領屈剌與可突於恐懼”,《新唐書》記為“契丹酋屈剌及突於恐懼”,屈剌即屈列,也作屈烈,為可突於在開元十八年殺邵固之後所立的契丹王,自此背離唐朝轉附突厥,到後來被唐朝聯合李過折殺害,未曾為唐朝所冊封,因此屈剌(屈列)的“契丹首領”和“契丹酋”稱號也凸顯的是契丹族內的地位和權勢。

大賀氏聯盟的興衰——契丹李盡忠反唐自立,與奚連叛

《遼史》據契丹人蕭韓家奴所言,結合《舊唐書》和耶律儼(或陳大任)《遼史》所記,推斷屈列或即遙輦氏窪可汗。結合唐朝稱“屈烈愚蔽,與之(可突於)同惡”,說明屈列應不是與唐朝交好的大賀氏一系。可以說大賀氏首領失去部落聯盟長的地位,是因契丹酋長屈列和可突於等自立而導致的結果。

之後雖然有契丹衙官李過折再次選擇與唐朝聯合重建松漠都督府體系,但也只是曇花一現。

雖然由可突於主導的契丹部落聯盟長更替實現了脫離唐朝松漠都督府體系

羈縻

的目的,但卻難以取得與其分掌兵馬的衙官李過折的認可。約在開元二十二年李過折在唐將張守珪的誘導下,“夜斬可突於、屈烈及支黨數十人,自歸。守珪使過折統其部”,開元二十三年正月唐授其檢校松漠州都督。然而,李過折循大賀氏諸首領的方式,選擇與唐朝合作重建松漠都督府體系的努力並未實現,是年不久即被可突於餘黨泥禮所殺。

大賀氏聯盟的興衰——契丹李盡忠反唐自立,與奚連叛

《遼史》稱泥禮又立李懷秀為阻午可汗,即遙輦氏首君,至此確立了遙輦氏部落聯盟。雖然泥禮在殺李過折之後,也曾選擇附唐並曾助張守珪破突厥,唐封以都督,但是其選擇附唐也有“突厥尋引兵東侵奚、契丹”的原因。

另外,據此後的開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唐朝多次出兵討伐契丹,也可看出,泥禮並沒有真的歸服唐朝,或是附唐之後隨即叛離。

是以史書記有“天寶四載,契丹大酋李懷秀降”。唐拜阻午可汗李懷秀為松漠都督,封崇順王,且在是年三月妻以公主,然李懷秀卻於九月即殺公主叛去。

契丹遙輦氏阻午可汗叛離之後,唐“更封其酋楷落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已不是契丹主體部落的首領了。至此,遙輦氏可汗不再為唐松漠都督,遙輦氏部落聯盟也徹底瓦解了由大賀氏聯盟組建的松漠都督府體系。可以說,遙輦氏窪可汗、阻午可汗的自立是大賀氏聯盟瓦解的標誌。

大賀氏聯盟的興衰——契丹李盡忠反唐自立,與奚連叛

大賀氏聯盟自貞觀二十二年附唐,分八部為九州,大賀氏首領自開松漠府(州),以松漠都督為使持節十州諸軍事,初步形成了依靠松漠都督府統領契丹八部十州的聯盟體系。到萬歲通天元年,由於契丹部落發生了新的整合,大賀氏首領李盡忠透過與孫萬榮部聯合主動反唐,

既增強了聯盟的實力,也實現了對八部的進一步掌控,自稱無上可汗,從而使大賀部落聯盟最終確立。

後在開元三年,因李盡忠反唐失敗而被削弱了的大賀氏在首領失活的帶領下再次附唐,重建松漠都督府體系,其後的大賀氏首領娑固、鬱於、吐於、邵固等均是在唐朝的支援下維持聯盟存續。

總結

最後在開元十八年到二十三年的可突於—泥禮之亂中,契丹透過自立遙輦氏窪可汗和阻午可汗瓦解了大賀氏聯盟,實現了聯盟更替。大賀氏部落聯盟與松漠都督府體系相始終,大賀氏聯盟長本部與松漠府(州)相統一,八部落與唐九個

羈縻州

相統一;大賀氏首領為唐松漠都督、靜析軍大使、大將軍等職,接受唐朝賜姓和封爵等,與唐和親;其他首領為松漠都督府衙官——靜析軍副使、知契丹兵馬中郎等,各部落首領為唐羈縻州刺史。大賀氏部落聯盟與唐朝松漠都督府體系的統一,即顯示了聯盟的雙重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