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最適宜社群開展的研究型別是什麼?

  • 由 瘤生機 發表于 武術
  • 2022-03-12
簡介因社群干預試驗極其消耗資源和時間,所以特別強調要重視抽樣:剛開始專案時,建議使用兩組獨立樣本率的非劣效檢驗(或等效檢驗,兩者計算公式一致)方法來確定樣本量

隨機對照盲法是什麼研究方法

最適宜社群開展的研究型別是什麼?

在筆者的認知中,社群開展最多的橫斷面研究,即現況調查,與科學研究設計4原則(隨機化、設對照、用盲法、可重複)是相去甚遠的。

並不是想指摘什麼或者貶低誰,只是本人基於觀察後的管窺之見,屬於直觀感受。

所以大夥談及社群能做什麼時,筆者始終堅持:監測先行!

目前,各類監測千條萬線。即便在小小的社群,資料彙總起來也可汗牛充棟。

那麼這麼多資料,是否完全可以滿足社群診斷的需求了呢?

結果要搞科研的,都異口同聲地提出要完善社群診斷,那就得加幾張調查表,這就是為了科研而科研了。

因為調查完後,絕大多數會像太監一樣,下面就沒有了。

那麼理論上下面應該是什麼玩意兒呢?

應該是個真傢伙,那就是針對性的干預專案。

可惜的是,真正談得上社群干預試驗的專案實在太少。

最多見的恐怕還是健康教育領域的課程前後評估,考察“知—信—行”的改變程度,可惜基本上都是走完第一步就Game Over的。

在筆者看來,監測工作是大而淺,干預研究是小而深,重點是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在監測工作日益完善,現況和既往趨勢資料足夠掌握到可以推論未來時,監測工作算是到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年紀。

而且由於整個系統的完善,各項環節的暢通,肯定要進入一個人力、財力和時間成本都儘可能降到最低的新階段。

如今已經迎來了干預研究專案的時代。

什麼?病例-對照和佇列研究呢?

其實大家都能理解,病例-對照和佇列研究是教科書裡常見的病因學探索,那麼單個社群能適宜開展類似所有的專案嗎?筆者以為夠懸乎。

二種型別調查的多社群聯合開展倒是可行,但需要更強有力的領導者來設計組織和協調彙總,那麼社群就做好參與者的角色就OK了。

接下來,筆者直截了當的說:最適宜社群開展的研究型別是社群干預試驗。

本人是這樣理解的,社群干預試驗是病例-對照和佇列研究的結合體,TA像佇列研究一樣是前瞻性的,起碼要隨訪一定的時間,但納入佇列的不是一支,而要起碼分出病例和對照2支,也就是干預組和對照組。

如果幹預手段不止一種,那麼還可以設定多個干預組。

至於說設不設對照組,就同一批人干預前後比較時可以不可以呢?在學時老師的回答尤記得是“不是不可以”。

過去,筆者一直覺得設空白對照就是勞民傷財,但是後來發現某些專案的干預前評估,竟然會起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作用,所以連單次調查都有“汙染”干預效果評估的可能。

不少干預物件還會對初始調查就印象深刻,因為很多問題提的聞所未聞、想所未想的。

一經問候後,有居民自己就把干預措施給跟上了。所以設立對照真是免不了的。

至於社群干預試驗如何開展、如何配對、如何實施、如何分析評價,既要視研究內容來定,也是相對簡單。

讓人稍感困惑的是樣本量的計算。不少社群就很聰明,說干預組是某區域的全部病例,對照組是隔壁區域的全部病例,採取群組配對,期間只有拒訪和失訪的問題。最後資料彙總下,自覺資料還可以,真得就能如此過關了嗎?

非也!因社群干預試驗極其消耗資源和時間,所以特別強調要重視抽樣:

剛開始專案時,建議使用兩組獨立樣本率的非劣效檢驗(或等效檢驗,兩者計算公式一致)方法來確定樣本量。

研究假設是一定時間後,干預組要比對照組干預得當,疾病率值下降才有意義。

比如做個社群心理干預專案,干預前的抑鬱焦慮比例是15%,那麼不抑鬱焦慮比例是85%。干預後不抑鬱焦慮比例不應<85%。

設T組為干預組,C組為對照組,

進行兩組檢出率的非劣效檢驗,

設pT和pC分別為兩組率,且兩組比例為nT:nC=1:1

兩組總體率相等,即pT=pC=p

計算公式為

最適宜社群開展的研究型別是什麼?

已知抑鬱焦慮比例為15%,不抑鬱焦慮比例為85%,p=0。85

取非劣效界值δ一般為0。15,令檢驗水準α=0。05,檢驗效能1-β=0。80,兩組比例為1:1,代入公式:

nT=nC=2(-1。96-0。84)2×0。85(1-0。85)/0。152=89

即每組的最小樣本量為89。

那麼這樣的樣本量要求是十分適宜社群開展的。

做完以上研究,假如結果確實是非劣效的,才能夠更進一步瞭解情況。

要透過擴大調查樣本量,來提升干預措施的身價,因為接下來應開展優效檢驗的方法。

即使用兩組獨立樣本率的優效檢驗方法來確定樣本量。

同樣干預前的抑鬱焦慮比例是15%,那麼不抑鬱焦慮比例是85%。干預後不抑鬱焦慮比例應>85%,此時公式大變:

設T組為干預組,C組為對照組,

進行兩組檢出率的優效檢驗,

設pT和pC分別為兩組率,且兩組比例為nT:nC=1:1,

兩組總體率pT>pC

計算公式為

最適宜社群開展的研究型別是什麼?

已知抑鬱焦慮比例為15%,pC=0。85

pT是多少才算起效呢?一般要透過查文獻和前期調查結果來確定引數。

比如前面的研究就探索出pT=0。95,也就是說可以將抑鬱焦慮比例降到5%才算有效。

優效界值δ一般都取0;σ=0。5。

令檢驗水準α=0。05,檢驗效能1-β=0。80,兩組比例為1:1,代入公式:

nT=nC=2(-1。96-0。84)2×0。52/(0。95-0。85-0)2=421

即每組的最小樣本量為421。這就有點大了,心理難以承受。

這裡有個關鍵:要查pT和σ,pT越大,樣本量越小,σ越大,樣本量越大。

σ越大表示干預或對照組的個體效應不穩定。

顯然,優效性設計比非劣效設計需要的引數要多,沒有可靠文獻怎麼辦?

先按非劣效設計的樣本量做,做好了就得到了pT、pC和σ,也就可以做優效性設計了。

所以一般開拓性的科研專案,都應先做非劣效,根據結果再考慮做優效。

本文是春曉醫生參與

腫瘤登記

專案的心得體會,所有文字僅代表個人觀點,用於分享交流。

歡迎參與和關注本專案的同行留言,您的想法和建議,將有助於工作的開展。

微信公眾號:瘤生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