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古代窮人在饑荒年代為何寧願吃土啃樹皮,也不下河下海撈魚呢?

  • 由 茉莉寫歷史 發表于 武術
  • 2022-03-08
簡介中國古代的老百姓最渴望的就是平安穩定的生活,不求大富大貴,只願三餐能夠果腹,天氣寒冷了有足夠的禦寒之物

饑荒年代是哪幾年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張養浩的這一句名言對於中國古代百姓的生活做出了最生動的總結。對於古時候的中國老百姓來說,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之下,都難以保證自己得到足夠的幸福。

中國古代的老百姓最渴望的就是平安穩定的生活,不求大富大貴,只願三餐能夠果腹,天氣寒冷了有足夠的禦寒之物。

然而,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卻是十分地尷尬,她不像非洲那樣有無窮無盡的資源可以任意享用。中國的老百姓只能夠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換取一點可以生存下去的資源。

古代窮人在饑荒年代為何寧願吃土啃樹皮,也不下河下海撈魚呢?

在中國,最為常見的災害就是水災和旱災,尤其是旱災,造成的傷害是最大的。旱災過後,赤地千里,白骨累累,無數的生命就在旱災中消失了。

那麼,古代窮人在饑荒年代為何寧願吃土啃樹皮,也不下河下海撈魚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旱災的出現,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往往會有三五年連續的乾旱。這個時候,別說小溪流小河溝,就是大江大河也能夠乾涸。

陳達在《人口問題》中統計,自漢初到1936年的2142年間,旱災年份達1060年,旱災發生的地域主要在北方。

要知道,北方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源地,古城西安、洛陽以及邯鄲、北京等地一直是中原文明的中心。

這些地方人多地少,即便是正常的豐年,老百姓在交往國家和地主所需要的公糧之後,剩餘的糧食僅僅能夠果腹而已,家無餘糧的情況在兩千多年的中國老百姓家裡簡直就是司空見慣。

一旦到了災荒年景,老百姓的苦日子就來了,吃沒吃的,穿沒穿的,為了活命,老百姓是想盡一切辦法,最常見的就是吃土吃樹皮草根。

古代窮人在饑荒年代為何寧願吃土啃樹皮,也不下河下海撈魚呢?

這裡所說的吃土,跟現在完全不一樣,現在的人吃土最多是一種自嘲,而在古代,則是實實在在的吃土。

這種土又叫“觀音土”,別看它的名字跟觀音菩薩有關係,但是對於人來說,卻有如飲鴆止渴,不吃它會死,吃了它還是會死。

“乏食者搬取(觀音土)而回,以油醬烹燒,其味大可適口。”

袁隆平爺爺在自己的著作《上級“便函”保護了我和雜交水稻》寫道:“1960年,全國鬧大饑荒,我親眼見過有人餓倒在路邊、田坎上,有的是吃‘觀音土’不消化撐死了。”

所以,人們在災荒年份,一般的選擇是先吃樹葉,再吃樹皮和草根,最後吃觀音土。

當這些所謂的“食物”都被人們消滅之後,就只有逃荒了,人們帶著僅剩的家當,扶老攜幼,成為千萬流民中的一份子,等待自然界的物競天擇。很多人在逃荒中家破人亡,絕門絕戶,上演了一連串的人間慘劇。

古代窮人在饑荒年代為何寧願吃土啃樹皮,也不下河下海撈魚呢?

至於河裡面溪裡面的魚蝦蟹,要麼深埋在乾涸的泥土裡,要麼旱死了,人們根本就沒有機會去捕捉它們。

如果是在水災的年份裡,人們也不會去選擇捕魚捕蝦,因為這個時候,洪水才是最可怕的存在,餓肚子的事情不是最急迫的事情,因為洪水一來,只有逃命要緊,怎麼可能停下來去抓魚抓蝦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