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讀王陽明:13.時刻保有併發揚存天理的意念,就能達到美大聖神

  • 由 何癟嘴說話 發表于 武術
  • 2022-03-02
簡介王陽明說:只念念不忘天理,久則自然心中凝聚,好像道家所謂結聖胎,然後可以進人美大神聖之境

保有者是什麼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於美大聖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出自《傳習錄捲上。陸澄錄》。

【原文】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於美大聖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讀王陽明:13.時刻保有併發揚存天理的意念,就能達到美大聖神

【白話】

陸澄詢阿立志的事。

先生說:“只要念念不忘儲存天理,就是立志了。能不忘記這一點,時間長了自然心思就凝聚到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說的‘結聖胎’。天理常存不息,最終會升華到光輝精莢、廣大的境界,而這種境界就是由存天理的念頭不斷豐富、發展開來的。”

“如果白天做功夫覺得心裡很亂,就要去練習靜坐。如果懶得看書,那就必須看書。這就是對症下藥。”

“結交朋友,相互謙讓是有益的,彼此傲慢是有害的。”

【講讀】

王陽明提倡立的志,是聖人之志,賢人之志,志士之志。

所謂

人,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所謂

賢人

,道德和才能上不同於常人的普通人謂之賢人。所謂

志士

者,以身負綱常之重,而志慮之高潔,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閒。所謂

仁人

者,以身會天德之全,而心體之光明,必欲貞天下之大節。承擔綱常之重,“節”是根本。會天德之全,仰賴“氣”之正大發用。

古人們常說的“立大志”,就是這樣的志!

“立志”不在於立志做什麼,而在於

做這些是為了什麼!

正像王陽明所說:

立成聖之志

,就是愚夫婦也可以悟道,若不立聖賢之志,則再飽學亦無濟於事。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因為善能實實的好,是無念不善,惡能實實的惡,是無念及惡矣,只要能誠,便是

聖人。

近世儒者的

病根

在於沒有一定、必須成為聖人的志向。因為他們心中有物,不得清脫。所以必須去掉心中之物,才能擺脫經驗世界加給人的異化,實現人性的復歸。

王陽明說的

志之所向,就是心意之所向,

就是要人們擇善棄惡,立志是個由知善走向行善的過程。用最土的話說,起碼要立志做個善良的好人。

可見成聖、成賢、成志士的志不立,人就像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泊奔逸,何處是個頭?

那麼,如何“立志”呢?

王陽明說:只念念不忘天理,久則自然心中凝聚,好像道家所謂結聖胎,然後可以進

人美

大神聖之境。

王陽明斷言:人心一刻存乎天理,便是一刻的聖人;終身存乎天理,便是終身的聖人。

他說:氣浮者,其志不確;心粗者,其造不深;外誇者,其中日陋。

王陽明讓我們從“克己”做起,從我心做起,

“反身而誠”,明心見性,這樣就可以不依賴外界就能改善自己的德性水平,主體高大了,外界就渺小了。

他說,

天下事雖萬變,我們的反應不外乎

喜怒哀樂驚恐這六種心態,

練出好的心態是我們學習的總目的,為政的藝術也在其中。

自得

,就是在千變萬化的境遇中,在錯綜複雜的矛盾中,自己能找到良好的心態,自己能聽從靈魂的指令,保持

虛靈不昧的狀

態。

讀王陽明:13.時刻保有併發揚存天理的意念,就能達到美大聖神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

人,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意志,則外在的磨難便成了玉成的磨鍊。追求完美的主觀意志,是每一個有志向做個好人的人,都能夠做到的。透過教育、實踐,當每一個人的主觀意志都趨向於完美時,這個世界,就自然地近乎完美了。

對心學來說,全部的問題的關鍵之處要認識到在人本身存在著一種

獨立的精神生活

, 它植根於人的心靈,又是獨立的能超越主觀個體的、能與宇宙真理相聯結的。

人的義務和特權就是要以自己的全部機能,不僅以

理智,更需要以意志和直覺

的努力,能動地追求更高的精神水平。這就是他的既根本又簡易的“致良知”法門。

總之,王陽明立志的核心出發點就是一個:立志成聖,自我擔當。

【說故事】

王陽明作為一箇中國曆史上少有的集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為一體的偉大人物,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中國、日本讀書人的敬仰,可見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王陽明有如此之高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從小就不是一個甘心平庸的人,遠大的志向和理想,使他在坎坷的人生中,堅忍不拔、百折不撓,最終達到了人生的峰巔!

王陽明志向的高遠,在他十二歲那一年就展示出來了。他問自己曾經考上狀元的父親龍山公:“讀書有何用?”

龍山公說:“讀書則為大官,如汝父中狀元,皆讀書之力也。”王陽明問:“父中狀元,子孫世代還是狀元嗎?”

龍山公:“止吾一世耳。汝若中狀元,還是去勤讀。”

王陽明笑著對父親說:“只一代,雖狀元不為稀罕。”

讀王陽明:13.時刻保有併發揚存天理的意念,就能達到美大聖神

有些迷茫的他,向私塾的老師提出了一個很不尋常的問題:“何為第一等事?”

塾師說:“惟讀書登第耳。”

王陽明的天性和個性使他直言不諱地反駁老師:“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少年時期的王陽明就認為:學聖賢就是不以登攀仕途為目的,而以成聖當偉人為目標。

當然,王陽明的“第一等事”還只是朦朧的生命意志,是他的良知天然呈現,爾後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他才將這個“我心”變成天下之公器。

他崇拜明朝的忠臣于謙,學生時代的他,在於謙的祠堂前題下這樣一聯:

赤手挽銀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忠骨,我來何處吊英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