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演義中關羽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那歷史上關羽也用這種兵器嗎?

  • 由 探筆史記 發表于 武術
  • 2022-02-23
簡介二、演義中與歷史上的關羽所用的兵器《三國演義》在介紹關羽出場的時候,就說他手執“青龍偃月刀”,並把這柄大刀的重量描述成82斤

挎虎籃是什麼兵器

文|探筆史記(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有句話說的特別好:文能提筆安天下。可見文筆對於一個人、一件事情甚至對一個國家的影響有多大。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沒有史書的記載,我們也就無從得知那麼多古人的事蹟。當然,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透過演義來了解一些歷史人物的。

本來有些古人自身沒有那麼厲害,可是在經過了後世一些作者筆頭的演義之後。使得這些人物就變得十分了不起,由此這些角色人物都被後人熟知。而作者對這些人物描述得越好,他們就越被後人熟知和讚許,而且人們對於他們的事蹟也越來越熟悉。

甚至對他們當時穿的衣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情,所用的兵器都瞭然於心。就好像這些人是我們的朋友,並且和我們一起經歷了曾經的磨難一樣。就比如在小說《隋唐演義》中,作者將李淵的第四個兒子李玄霸給演義成李元霸,並且將其演義得十分厲害。

而他的形象就是手拿兩個大鐵錘,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然則,唐朝歷史上真實的李玄霸在16歲的時候就去世了,而且也沒有那麼厲害。由此可見,演義大多都有摻假和誇大其詞的成分,這些故事往往都是不靠譜的。

今天這裡就給大家說說演義中和歷史上的關羽以及他所使用的兵器,那麼演義中和歷史上的關羽都有哪些功績,而且歷史上關羽使用的兵器究竟是不是青龍偃月刀呢?且聽下文說來。

一、演義中與歷史上的關羽功績

關於關羽相信大家並不感到陌生,在《三國演義》裡面對他的描述很多,而且大多都是誇讚的。就比如說他似鬼神附體,不是正常人所能比的。而且他的身高九尺五寸,按照現在的計算單位,簡直就是3米多呀,放在現在應該是個打籃球的好苗子。

演義中關羽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那歷史上關羽也用這種兵器嗎?

另外,他的鬍子就有一尺二寸長,將近40釐米。還有一雙丹鳳一樣的眼睛,一對臥蠶一樣的眉毛。臉色像大棗一樣紅潤,而這樣的面相也能用“魁梧俊朗”來形容了。

最關鍵的是,他是一個習武之人,武功還非常厲害。胯下騎著一匹赤兔馬,手裡提著一柄青龍偃月大刀,所到之處不是人仰就是馬翻。

當初人們在和程遠志(演義中的黃巾軍將領)對打的時候,紛紛覺得這個人非常難對付。最後派了關羽去,關羽走馬出場只是一個回合就將程遠志給斬殺了,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小看關羽。

關羽之所以這麼厲害,其實就是依仗著他手裡的青龍偃月刀,這刀沉重而且刀鋒非常鋒利。只要一遇到敵手,敵人立馬就要交代。另外,演義中對關羽的英勇事蹟的描述有“溫酒斬華雄,匹馬縱橫,斬顏良,誅文丑,擒于禁,滅龐德,威震華夏。”

而對於這樣的人才,竟然不是自己的手下,故而曹操就連晚上睡覺都不安心,所以他很想得到關羽。後來在關羽落難投靠自己時,曹操就以禮相待,以期用自己的溫暖來感化關羽,讓其為自己效力。

然而,令曹操沒想到的是,關羽是一個很重情義的人。之前跟劉備桃園三結義之後,就發誓要一直跟著他,絕對不會背叛劉備,於是他便過五關斬六將,經過一番跋涉最後回到劉備的身邊。而關羽這樣的“不識抬舉”的做法,更加引起曹操的惜才,對之敬佩不已。

然而,這些都是演義裡面虛構的情節。真正三國曆史上的關羽並沒有這麼威風。他只是有著“白馬斬顏良、襄樊敗於禁、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等戰績。卻沒有演義裡描述的“一回合斬程遠志、溫酒斬華雄、誅文丑”等事蹟。

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演義對他誇大了不少水分。其實,不僅如此,就連關羽的兵器也是有水分的。

二、演義中與歷史上的關羽所用的兵器

《三國演義》在介紹關羽出場的時候,就說他手執“青龍偃月刀”,並把這柄大刀的重量描述成82斤。而且在關羽殺敵的時候,都是用青龍偃月刀來殺人的,由此達到了一種看似戰無不勝的境界。

演義中關羽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那歷史上關羽也用這種兵器嗎?

就比如《三國演義》第一回描述說:劉、關、張三人意外得到了1000斤的鑌鐵。而關羽就取出一部分來打造了一柄青龍偃月刀,這把刀還有另外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冷豔鋸”。而關於這把刀的具體制作過程和樣式,作者只是用“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一筆帶過。

而演義中書寫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時,作者用詩句這樣描述關羽和他的兵器:酣戰未能分勝敗,陣前惱起關雲長;青龍寶刀燦霜雪,鸚鵡戰袍飛蛺蝶。

另外,演義在書寫關羽冒雪大破羌兵時這樣描述:只見雲霧之中,隱隱有一大將,面如重棗,眉若臥蠶,綠袍金鎧,提青龍刀,騎赤兔馬,手綽美髯”。怎樣的場景顯得莊嚴肅穆而又神聖不可侵犯,頓時讓關羽的威武形象深入人心。就這樣,在演義中“青龍偃月刀”和“赤兔馬”便成了關羽英姿颯爽的辨識標記了。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歷史上的關羽並沒有使用“青龍偃月刀”這種威武霸氣的兵器,而是使用類似矛或戟的輕兵器。《三國志》有云:“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作者陳壽的一個“刺”,便讓有心之人產生了諸多的疑問。人們不禁會想,如果關羽使用的是大刀,那麼作者應該會描述成“劈”、“砍”之類的說法,而不是用“刺”。所以這裡的一個“刺”字,就基本否定了關羽使用大刀的可能。而關羽用“刺”作為作戰方式的並且,可能只有寶劍、蛇矛、長槍一類的輕型兵器了。

另外就是《三國演義》裡面關羽的刀重八十二斤(當時一斤沒有現在重,所以82斤可能換算成現在也有四五十斤)。所以,關羽的兵器可能就是一袋米的重量。而我們平常去買米的時候,剛開始還能拿出一段距離,可是時間久了,手自然就會疼痛難忍。

演義中關羽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那歷史上關羽也用這種兵器嗎?

所以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關羽提著有一袋50斤左右的大米去打仗。而且還要長期拎著他,還要在馬背上七甩八晃的,那得有多大的臂力。就算關羽是一個練武的,力氣比較大。但是在打仗的時候,可不是讓他只是拎著一袋米,或者拎著不動那麼簡單。

而是要綜合多角度,高難度的操作,即使關羽能堅持10來分鐘,可是時間一長,關羽肯定也是吃不消的,又談什麼輕易取勝呢?所以,歷史上的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這種重型兵器作戰的說法,實在說不過去。

三、青龍偃月刀的出處及其作用

既然作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所關羽是使用“青龍偃月刀”作戰的,那自然也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他作為一個後人,結合了後世的一些兵器原型,有感而發的。

有一些考古專家證明,在東漢的時候,戟的製作最盛行,而矛稍微要少一點。而到了三國時期,還還沒有出現過像“青龍偃月刀”這種重型的長柄大刀。可以說在當時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實際物體存在,而真實的“青龍偃月刀”原型應該是在唐代以後才開始出現的。

而且,“偃月刀”的本來叫法是“掩月刀“。而對於“掩月刀”最早描述是見於成書於北宋初期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的《武經總要》,其中在《武經總要前集·器圖》中提到了“掩月刀”。

《武經總要》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官方來主持編修的軍事和兵器的大百科全書。書中的“刀八色”章節中,繪製出了當時參與作戰的8種兵器。除了短刀之外,其餘都是長柄刀具,其中就包括了“掩月刀”。就會之了當時軍隊中使用的八種刀的形狀,除了手刀和短柄的武器之外,其他七種都是長柄的大刀,包括“掩月刀”。

根據圖紙描述,“掩月刀”的刀頭闊而長,形狀就像是平常在天空看到的彎彎的月亮。它的刀背有鋼齒,而刀身打了好幾個孔,並且裝飾了一些動物的皮毛。而刀頭與刀柄相連線的地方是打造成了龍張口的樣式,而刀柄末端還有類似於鐏的造型。

而在“刀八色”中,其中的“屈刀”、“鳳嘴刀”與“掩月刀”形式相仿。雖然當時這些在刀形上都有細分,但是整體上並沒有太大的本質區別。到了後世,人們為了使“掩月刀”更有韻味感,就將其名為“偃月刀”(掩是保護的意思,而偃有侵犯的意思,就是為了突出這種刀的霸氣所在),而“偃月刀”則是一類帶有背刃的長柄大刀。

顯然這與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如出一轍,而作者為了拖顯關羽的霸氣,就給其安了一柄這樣的兵器。以此表現自己的“尊劉反曹”決心,可見作者羅貫中的用心良苦。

演義中關羽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那歷史上關羽也用這種兵器嗎?

其實,“偃月刀”作為一種重型兵器,其劈砍的威力也是巨大的。然而,這種兵器因為太過笨重且製造成本昂貴,在戰場上使用不方便而且代價巨大,因此並不普及。而“偃月刀”更多的是用在演武、陣列和操練時,這樣方能顯示出軍威。或者這種刀成為宮殿侍衛和一些儀仗隊伍的儀仗用具,而在清代早期甚至變成了武舉考核膂力的道具之一。

總之一句話,“偃月刀”出現在唐、宋時期,主要是用來操練兵馬,以示隊伍威武雄壯,而非用於實戰。經過專家的一頓釋疑,我們終於可以將“關刀杜撰說”確定下來了。

其實說白了,“偃月刀”其實就是一種禮儀用品。其在外交、禮葬、加官進爵等大型禮儀活動中有著重要的角色扮演。因此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顯貴氣質,讓人們對其仰仗不已。

但是“偃月刀”本身的重量太大,而且造價不菲。對於作戰並不稱手,可不是戰場以及武力相搏的好兵器。另外,古代的一些戲曲舞臺,他們為了使得表演更精彩,也會使用上“青龍偃月刀”。

總評:

演義只是一種戲劇性的體裁,而箇中人物及其功績,都是根據作者的一時喜好給強加進去的。這其中就有很大的主觀意識,而欠缺有效的客觀依據。

誠然,在《三國演義》中,一方面作者就是因為本著“尊劉反曹”的喜好目的,將劉備陣營的關羽給描述得威武霸氣,從而給其配備了一把同樣霸氣的“青龍偃月刀”。另一方面,作者因為不喜歡曹操,所以就將曹操刻畫成一個奸佞的小人。但其實在歷史上,曹操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而且愛才、惜才心懷天下的雄主。

由此可見,演義只是作為一種戲劇娛樂,卻不能作為一種史實依據。所以我們在研究歷史事件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樣才能達到客觀公正,有理有據。生活中我們做事情也是一樣的,要敢於想象,也要敢於質疑。不過在執行的時候,要貼合實際才好。

更多精彩歷史故事,歡迎關注【探筆史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