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有些時候,書讀多了未必是好事

  • 由 青竹院 發表于 武術
  • 2022-02-16
簡介劉邦、朱元璋都是無賴,造反做了皇帝,二人都沒怎麼讀過書,讀書少顧慮就少,無所顧忌沒準就把事幹成了

壑怎麼讀什麼意思

有些時候,書讀多了未必是好事

從古至今,無論是先哲聖賢,還是長者前輩都諄諄告誡:人,一定要多讀書。博覽群書,才會腹有詩書氣自華;博古通今,才能胸中磊落藏五兵;十年窗下,才能胸有丘壑、運籌帷幄。

北宋皇帝真宗所作的《勸學詩》更是道出了讀書的好處:“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用鮮明的功利傾向勸學子好好讀書,財富和美女都在那招手呢,多讀書當然沒有壞處,但有些時候書讀多了對一些人來說未必是好事。

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讀書要依託人生閱歷去融會貫通,要不讀得再多,也不一定有用,正是陸游所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還有一些人也不能讀太多書,看過《大染坊》的都知道里面的陳六子,從目不識丁的要飯花子成為了在國難中堅挺的民族企業家。

陳六子的合夥人盧家駒的父親盧老爺子,曾經對陳六子不讀書取得成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盧老爺子講,有三種人不能讀書。

有些時候,書讀多了未必是好事

第一種是鑽到書裡出不來的人。這種人看了《西廂記》,相思崔鶯鶯,便整天幻想,鑽到書裡出不來了,這種人不能讀書。

第二種是讀了書幹壞事的人,有文化的人幹壞事,比沒文化的人更毒,奸臣蔡京、秦檜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三種就是天分過高的人。這種人讀書不僅不能幫他,反而誤了他的事,中國人常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是這個道理。

劉邦、朱元璋都是無賴,造反做了皇帝,二人都沒怎麼讀過書,讀書少顧慮就少,無所顧忌沒準就把事幹成了。

反之黃巢很有文化,落第後寫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多麼大氣豪邁,我戴不了大紅花當官,那就披黃金甲造反,那是一邊騎馬橫槍,一邊背誦《周易》。

李自成雖說是貧農出身,但很有文化,人家也好學,下馬看《資治通鑑》,上馬手不離《孫武子》,結果和黃巢一樣造反都沒成功。

所以有時候,讀了書,顧慮一多,幹什麼事之前都得琢磨,看看前朝有無先例借鑑,就把事耽誤了,書反而妨礙了天分。

咱們再說說明成祖朱棣起兵造反的事,朱棣十歲的時候,獲封燕王,先在老爹朱元璋當年放牛放羊的貧困家鄉鳳陽曆練了三年,二十歲的時候就藩燕京北平,整天和北元的蒙古人幹架,刀尖上舔血,典型混社會的。

有些時候,書讀多了未必是好事

建文帝朱允炆則從小在皇宮中長大,據說頭型不好看,朱元璋開始不喜歡這個孫子,雖然他本人頭型更難看。

後來朱元璋發現朱允炆十分聰明,特別是背書十分在行,過目不忘,朱元璋開始另眼相看,最終確定朱允炆為繼承人。

朱元璋後來開始大肆屠戮功臣,給朱允炆留下了幾個治國能臣,這幾個人清一色的讀書人:當時讀書人的楷模方孝孺,根正苗紅、九年沒有任何過失的齊泰,還有科舉考試第一名的黃子澄。

這哥幾個引經據典、出謀劃策,開始輔佐朱允炆削藩,結果咱都知道,壞叔叔朱棣在處於極端劣勢的情況下成功把侄子朱允炆趕下了皇位。

所謂書生誤國,就是這樣,不過這幾個人氣節還是有的,寧死不降,都被凌遲處死,並滅族,方孝孺更是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一項駭人聽聞的記錄,就是被滅了十族。

有時候書讀得多,不代表能力強,理論再豐富,並不意味著能處理實際問題,咱們再說說被人稱為“九千九百歲”的大宦官魏忠賢。

魏忠賢當年那是呼風喚雨、專斷國政,以至於人們“

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賢也是目不識丁,最有意思的就是他當了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是要代皇帝閱批大臣奏章。

魏忠賢大字不識一個,根本不能勝任,但他毫不謙讓,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很獨特,先讓親信把把艱澀難懂的奏摺翻譯成大白話,然後他聽懂了批示,再讓親信措辭寫成文言格式,這種問政方式在中國歷史也算獨一無二。

有些時候,書讀多了未必是好事

魏忠賢也不是沒有對手,明熹宗朱由校雖然整天只知道做木匠活,但干政的初期,一直重用東林黨人,關於東林黨人的是非功過咱們就不說了,在當時,這幫人號稱“清流”,標榜氣節、崇尚實學。

東林黨人的勢力很大,魏忠賢開始也很頭疼,但東林黨人恃才傲物、太過清高,不懂得變通,認為和魏忠賢這幫不學無術、溜鬚拍馬的混蛋在一起簡直是恥辱,不順眼的一概嗤之以鼻。

咱們再看魏忠賢,天生流氓,早期先籠絡住了皇帝,然後又和皇帝的乳母結成了對食,等於把上邊關係搞定了。

對下邊呢,作風豪爽,講江湖義氣,很快便拉攏了一班子人馬,雖然這些人大多是些阿諛奉承、見風使舵的鼠輩,但搖旗吶喊、跑腿辦事還是很有用的,什麼“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整個大明江山有任何風吹草動,魏忠賢全部瞭如指掌。

東林黨人可能是士大夫階層的傑出代表,他們有抱負、有理想、有行為操守,並且身體力行,如果國不出佞臣,他們可能是治世能臣,但對付魏忠賢這樣的鉅奸,他們毫無辦法。

有些時候,書讀多了未必是好事

這幫讀書人總有一種烏托邦似的幻想,面對魏忠賢一夥近乎潑皮無賴的打法,他們深惡痛絕,卻缺乏與之應對的有效手段,總是一根筋似地鑽牛角尖,到緊要時刻,還希望大領導皇帝能夠明察秋毫,他們也不想想,皇帝如果聖明,早沒魏忠賢什麼事了,不能說有些迂腐和幼稚。

並且,當時的明朝官場魚龍混雜、清濁難分,東林黨人卻總是以古代先賢的道德標準來要求別人,對一些有點汙點的官員拒之千里,不能靈活處理,把越來越多的中間力量推進了魏忠賢的懷抱。

其實,這些也是讀書人的通病,讀書能修身養性、明辨是非,但對付什麼樣的人得有什麼樣的辦法,不能照本宣科,也更不能覺得有點學問就可以對他人一概加以否定。東林黨人的領袖錢謙益罷官回鄉後,也開始良田美女、逍遙快活,最後還降了清,有時候人堅守的一些東西就是做給別人看的。

混跡市井,後來被稱為竊國大盜的袁世凱有本家書叫《尺素江湖》,裡面匪氣側漏,從不整詞弄景,講的都是實用邏輯,什麼“

紙上談兵不可取

”、“

宦海無是非,不再做炮灰

”…。這是老袁兩次科舉連個秀才都沒考上悟出來的。

有些時候,書讀多了未必是好事

當然,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說讀書多沒好處,關鍵是看什麼人讀、怎麼用,趙普不是說自己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

至於我輩俗人,再沒個俊俏面容,更得讀讀書了,不精、不會用沒關係,起碼不至於粗鄙。

最後,以魯迅先生的話收個尾,也做自勉:“

文人作文,農人掘鋤,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際,文人偏要裝做粗人,玩什麼‘荷鋤帶笠圖’;農夫則在柳下捧一本書,裝作‘深柳讀書圖’之類,就要令人肉麻

”。看來,還是自然點最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