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孔子的儒家學說與他從政失敗有關?誰是第一個祭孔的皇帝?

  • 由 挖史人 發表于 武術
  • 2022-02-10
簡介丁龍當時就對卡賓特將軍講,他說在我的祖國我的老家山東有一位先賢,他的名字叫做孔子,他告訴我們為人處世要講求忠恕之道,不能因為與人有小的仇怨,就在別人落難的時候袖手旁觀,幸災樂禍

夾谷之會的主人公是誰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孔子一直被尊奉為聖人,他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對我們中國文化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多深呢?我們透過一個小故事來看。

孔子的儒家學說與他從政失敗有關?誰是第一個祭孔的皇帝?

這個故事發生在美國,主人公叫丁龍。丁龍是一個山東的農民,在一百多年以前的晚晴時期漂洋過海到了美國的大都市紐約去謀生。因為沒有什麼學問,只能給人家幹僕人。正好在紐約有一個南北戰爭時期退休的將軍叫做卡賓特,這個人一個人獨居,但是有一大套房子,需要找一個男僕來打理他的生活。但是這位卡賓特將軍性情古怪,所以他僱傭過不少男僕,由於他的性情暴躁,所以那一部分男僕來了又走,來了又走。後來經人介紹,丁龍來到了卡賓特將軍的家裡。丁龍這個人性情溫和,做事情也比較勤快,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和卡賓特將軍相處得還不錯。時間一長,這位將軍的脾氣就顯露出來了,因為一些小事,就對丁龍又吵又罵。丁龍當時也是年輕氣盛,所以後來兩個月之後也負氣離開了卡賓特將軍家裡。

過了不久,有一天晚上,卡賓特將軍的家裡著了火,而丁龍當時又沒有走遠,所以就趕忙過來救火。火被撲滅以後,卡賓特將軍家雖然房子被燒掉了一部分,但是損失並不大。看著救火的丁龍,卡賓特將軍覺得很奇怪,說我當初又吵又罵把你從我家趕走,現在我的家裡發生了火災,一般人都會袖手旁觀,而你卻趕過來救火,這是為什麼呢?丁龍當時就對卡賓特將軍講,他說在我的祖國我的老家山東有一位先賢,他的名字叫做孔子,他告訴我們為人處世要講求忠恕之道,不能因為與人有小的仇怨,就在別人落難的時候袖手旁觀,幸災樂禍。這裡解釋一下,丁龍所說的忠恕之道,這句話源於《論語》,《論語》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曰。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是什麼呢?忠就是為人要講求忠誠誠心,恕就是為人待人要講求寬容。後來孔子多次又給他的學生講到了“恕”字,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進一步解釋“恕”的道理。所以當丁龍說出來忠恕之道的時候,這位卡賓特將軍就問丁龍說你是不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然後隱瞞了自己的身份,上我家裡邊來做男僕這樣的工作?丁龍告訴他不是的,忠恕之道是我的父親教給我的,我的父親知道忠恕之道是我的爺爺教給我的父親,就這樣一輩一輩地傳下來成了我們中國人的為人處世之道。聽了丁龍這樣說,卡賓特將軍不進對於孔子和孔子背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好奇感,甚至覺得它非常神秘。在這次火災之後,卡賓特將軍就把丁龍挽留了下來,後來丁龍就一直成為卡賓特將軍的僕人,主僕二人之間成了好朋友。

孔子的儒家學說與他從政失敗有關?誰是第一個祭孔的皇帝?

後來丁龍不幸去世,在去世之前他做出了一個舉動,把自己生前卡賓特將軍給他的薪水拿了出來還給了卡賓特,告訴他說我的老家已經沒什麼親人了,這一部分錢是您給我的,我現在還給您,您用到該用的地方。這個舉動讓卡賓特更加感動。後來在丁龍去世之後,卡賓特將軍就做出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用丁龍給他的這一部分薪金同時拿出來自己的一部分積蓄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設立了一個基金,命名為“丁龍講座”,專門資助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這個時間是在1901年,後來這個丁龍基金就發展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漢學系,這是在全美國的高校裡面首次設立的關於對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的一個基金。

丁龍的這個故事記載在近代著名的一個史學家錢穆的《國史新論》中。這個故事說明不瞭解孔子,就不可能很好的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瞭解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方式。這就是說孔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他的出生地在陬邑,就是今天山東曲阜東南這一帶。根據史書的記載,他所出生的曲阜有怎麼樣的文化環境呢?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這樣寫到:

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

說鄒和魯就是今天山東南部這一帶路過原來的這部分通知的區域,它臨著洙水和泗水,同事又有周公的遺風。周公的遺風是什麼變現形式呢?就是當地的人講求禮儀,喜歡儒學。周公就是西周的周公旦,他是西周的功臣,在西周建立之初的時候,當時實行分封制,周公因為有功勞,所以就被封到了魯國,魯國就是周公的封國,但是周公沒有去就封,為什麼呢?因為當時西周的第三任國君周成王年幼,需要周公輔佐,所以周公當時就無法離開當時西周的都城鎬京,魯國又是他的封國,怎麼辦呢?周公就讓他的大兒子伯禽代他到魯國就封。

孔子的儒家學說與他從政失敗有關?誰是第一個祭孔的皇帝?

魯國這個地方在今天山東的南部,當時是臨近與東部海洋地區,長期受到夷族文化的影響,怎麼樣治理魯國呢?當時周公與伯禽之間有一段推心置腹的談話,最後兩個人一致的意見是要拿禮儀來改造魯國的文化,把魯國的都城曲阜打造成為一個禮儀之邦。於是在伯禽就封魯國的時候沒有帶金銀財寶,大車小輛裡面裝的都是禮器,樂器,一些珍貴的典籍。到了曲阜之後,伯父禽在推行禮法方面做出了改革,所以史書做了這樣的記載:

變其俗,革其禮。

拿西周的禮俗來對於魯國和曲阜當地的夷族文化進行徹底的改造。久而久之,魯國和它的都城曲阜就成了東方的一個文化中心。我們舉兩個小例子倆說明一下曲阜當時的文風。在孔子八歲的時候吳國有一個公子叫季札,他代表吳國出使魯國到了曲阜。到了曲阜之後,他見到了他曾經十分仰慕的他以為只在西周的鎬京才能有的雅樂,就是後來在孔子刪定的《詩經》裡面出現的《周南》,《召南》,《大雅》,《小雅》等等。這些雅樂當時都是可以配樂演奏的,邊歌邊舞邊演奏。當時吳國公子季札感到非常吃驚,季札也是當時春秋晚期的一個文化名人,也是飽讀詩書,他出使的國家不僅僅是魯國,還包括晉國,齊國,鄭國,衛國,但是在別的國家他都沒有發現這些禮樂,所以一邊欣賞一邊讚歎美哉,深深地陶醉於其中。

孔子的儒家學說與他從政失敗有關?誰是第一個祭孔的皇帝?

第二個例子,是在孔子十二歲的時候,晉國的一個使臣叫韓宣子也來到了曲阜。他當時也是一個名士,所以曲阜當地的使官就引領他來參觀曲阜的國家圖書館。在參觀圖書館的時候使韓宣子吃驚的是他見到了以為在別的地方見不到的珍貴的典籍,像《尚書》、《易經》、《象》,還見到了當時魯國他們的史書《春秋》,他當時非常讚歎的說了一句話,說:

周禮盡在魯矣

原來周朝的禮儀典章制度都在魯國儲存著。這兩個事情都是在孔子少年時期發生的,孔子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文化氛圍裡面。不過當時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是春秋的晚期,是兩千四五百年以前,當時還沒有現代的交通工具,也沒有現代的資訊傳播技術,不像我們現代人足不出戶可以上網際網路的手機就可以遍曉天下大事,學習各種知識。當時的人主要學習的就是他本土的區域的,小環境的文化。孔子晚年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他志於學,學的是什麼呢?兩樣東西,一樣就是學習周公帶給魯國的典章禮儀,這些禮儀包括祭祀的大禮,還有接待外交使臣的大禮,婚姻的禮儀,包括喪葬的一些禮俗等等,所以使少年時期的孔子就對周公產生了崇拜的心理,周公就成了他的偶像。第二個方面,他學習一般的典章典籍,因為在當時造紙術還沒有發明,古籍主要是寫在竹木簡上,個別寫在絲帛上,所以非常珍貴,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吳公子季札和韓宣子之所以能夠看到,是因為他們是外交使臣。在這種背景下,孔子一方面認真刻苦的學習,他曾經很自信地說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另一方面,他當時學習的由於這種典章制度的書寫的方式,也只能是一般的典籍。如果他要想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深刻,構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他必須還得能夠接觸到珍藏在魯國的都城曲阜的那些珍貴的典籍,要這樣就只有一條路,就是入仕從政,從而獲得一定的政治地位。

孔子的儒家學說與他從政失敗有關?誰是第一個祭孔的皇帝?

魯定公十年,這一年正好是孔子做司寇的這一年。齊國邀請魯國在夾谷會盟,試圖在會盟之時,用這種脅迫的方式劫持魯定公到齊國去。這種情況在春秋戰國時期屢有發生,戰國的時候楚國的楚懷王和秦國的秦昭襄王曾經在兩國交界的武關進行會盟。會盟的時候這位楚懷王就被秦昭襄王挾持到了秦國的都城咸陽,後來楚懷王就死在了咸陽,成為一個歷史的悲劇。這些夾谷之會如果齊景公的陰謀得逞,那麼首先遭到劫持的就是魯定公,而不會是戰國時期的楚懷王了。幸好,當魯定公會盟的時候指定孔子為他的相禮官,也就是司禮官,要跟隨他一塊兒參加會盟。孔子嗅出了齊魯兩國之間的火藥味,所以他就建議魯定公說防人之心不可無,要帶上自己的護衛親軍。後來魯定公就聽從了孔子的建議,帶著軍隊參加會盟。

齊景公看魯定公和孔子都有準備,所以自己的計劃就落了空。在夾谷會盟的時候,孔子代表魯國針鋒相對,以禮服人,最後為魯國贏得了尊嚴,還爭得了三個城池的地盤。這次會盟使齊景公更加認識到有了孔子的魯國必定會成為齊國的強大的威脅,一山豈能容二虎,所以就鑑定了他要倒孔的決心。後來一個機會就來了,這個機會出現在魯國的內部的三桓身上。所謂“三桓”就是魯國的魯桓公三個兒子及其後代,孟孫,季孫和叔孫氏。在孔子生活的那個時期已經戰國時期的魯國,都是三桓把持魯國的政治,魯定公的權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夾谷會盟之後,魯定公更加新任孔子,而且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試圖藉助孔子來削弱三桓的勢力,奪回屬於國君的這個權力。這樣很明顯就與三桓之間產生了對立和矛盾,三桓也想把孔子搞下臺。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來自於國外的齊景公的勢力和國內的三桓的勢力就不謀而合,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要倒孔。

就在魯定公的十四年,齊景公從齊國挑選了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加上三十駟鑲金飾玉的寶馬,透過季桓子獻給魯定公。而這位魯定公又不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君主,所以禁不住寶馬,美女的誘惑,就接納了齊景公的大禮。從此以後,三天沒有上朝,沉湎於酒色之中。孔子從此就與魯定公之間產生了隔閡。就在魯定公十二年的年末舉行臘祭,按照當時魯國的國家的利益,是要把這個祭肉分發給大臣們,特別是那些高官。孔子應該有一份,但是當年的臘肉就沒有給孔子。孔子從這個舉動就看得出來自己已經不再受到魯定公和季桓子的信任,所以不得不辭去攝相事的這樣的一個職位。從此孔子就開始了十四年周遊列國的生涯。

孔子的儒家學說與他從政失敗有關?誰是第一個祭孔的皇帝?

所以我們說孔子這段從政經歷和當時春秋戰國時期許多文人士子的這種追求是一樣的,學而優則仕,而且從他的從政的經歷來看,他比當時一些成功的政治家像齊國的管仲,縱橫家張儀相比還不如人家,他只能算是一個不太成功的政治家。不過孔子的從政經歷卻給孔子帶來了另外兩個意向不到的收穫。

第一給了孔子完善儒家思想體系的機會,孔子的從政一方面使他認識到他所崇拜的周公那一套禮儀典章制度是不完美的,也沒有使魯國強大起來,所以他需要進一步地完善儒家的思想體系,不能停留在周公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孔子的從政使他獲得了一定的政治經驗。在周遊列國期間,又獲得了一定的政治聲譽。所以晚年他回到曲阜的時候,魯國的魯哀公還有三桓經常會就魯國的一些政治問題向孔子請教,孔子實際上成了不在位的在野的政治家,而這種身份和地位就使他有足夠的政治資本可以接觸珍藏在曲阜的大量的珍貴的典籍。所以我們大家發現孔子留下來的所刪定的“六經”,《詩》、《書》、《禮》、《樂》、《易》和《春秋》都是孔子晚年時候的主要的工作,其實原因也就在這兒。透過六經的整理,孔子就逐漸地完善了自己的儒家思想體系。

第二個收穫就是孔子能夠透過教育來傳播自己的思想和學說。晚年的時候孔子在曲阜的杏壇設教:

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在漢高祖十二年,漢高祖劉邦在十月份的時候征伐南方英布的叛亂。在十一月份回到了自己家鄉江蘇的沛縣,在沛縣大宴父老鄉親。大宴賓客之後他並沒有立刻回到當時西漢的都城長安,而是特意轉道曲阜,祭孔。用當時最高的太牢這樣大的禮節來祭祀孔子,在祭祀孔子之後又封孔子的九世孫孔騰為奉祀君,又接見當地曲阜大量的儒生。劉邦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們大家知道,劉邦從小是不拘小節,尤其不喜歡一些繁文縟節,因此也不太喜歡操著繁文縟節的那些儒生,但是有一件事卻改變了他對儒生的看法。

孔子的儒家學說與他從政失敗有關?誰是第一個祭孔的皇帝?

在漢高祖五年的時候,也就是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劉邦打敗了項羽。戰爭結束之後,就在山東的定陶大宴他手底下的文武群臣。在宴會上這些文武群臣喝了很多酒,有一些武將拔出寶劍對著宮殿的柱子就砍起來了,還有一些武將喝醉以後甚至摟著劉邦的脖子稱兄道弟。當時劉邦心生厭惡,群臣這樣這還成什麼體統啊。劉邦的表情和心思被一個人看到了,這個人就是他手底下的一個謀臣叫叔孫通,他在跟隨劉邦的過程中對劉邦的性情非常瞭解的。所以在這次宴會之後,就私底下找到了漢高祖劉邦,說我有辦法,可以改變朝儀。透過這種朝廷禮儀的改變來使您做皇帝的時候顯得有身份,有地位。當時劉邦就說那就試試看吧。

接下來叔孫通就從山東的曲阜徵召了三十名的儒生開始訓練起來。就是把這些儒生按照各種不同的角色演繹朝廷的禮儀,就這樣過了兩年,在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的時候,長安的長樂宮落成。落成以後漢高祖劉邦又準備大宴賓客,而且把各地的諸侯王也都召到了長安。而這一次漢高祖劉邦接見群臣就是按照叔孫通先前制定的這套朝廷的禮儀進行的,文東武西,而且臣子怎麼樣見皇帝,皇帝怎麼樣接待臣下等等都有嚴格的規範。這一套禮儀下來不僅僅使大臣們戰戰兢兢,尤其是漢高祖劉邦感到非常有體面,心情非常高興,不由自主地感嘆地說了一句話:

吾乃今日知皇帝之貴也

對叔孫通非常滿意,所以就在這次大宴賓客之後,給叔孫通一個高官,就是太常,九卿之一,主管當時的禮儀和祭祀,同時賞賜黃金五百斤。漢高祖劉邦當年轉道祭祀孔子就是出於對孔子的一片誠意,他的這次祭祀也在歷史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在漢高祖劉邦祭祀孔子之後,就大大地提升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以仁為核心,包括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就成為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正統的思想,一直沒有被動搖。

孔子的儒家學說與他從政失敗有關?誰是第一個祭孔的皇帝?

第二個影響,開啟了歷代帝王到曲阜拜祭孔子的先河。漢高祖劉邦是第一個以統一封建帝王的身份到曲阜來祭拜孔子的皇帝,從此之後包括宋真宗,清朝的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等十一位帝王先後十八次來到曲阜祭拜孔子。僅僅乾隆皇帝一個人就前後來過八次之多。每一次當皇帝駕臨曲阜的時候,也都給曲阜當地的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比如說首先要整修道路,要整修“三孔”建築,其次,要免除曲阜當地的老百姓當年的賦稅和錢糧,甚至免除來年的賦稅和錢糧,減輕當地老百姓的負擔,同時在科舉制度實行以後,還要給當地增加科舉錄取的名額,所以我們說這些都是因為孔子給曲阜帶來的利益。

一般來講,一個城市的繁榮都是都是在它作為都城的時候是當時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如果不是都城了那麼它的繁華也就不在了,然而曲阜卻不是這樣。恰恰是曲阜不再成為魯國的都城的時候,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它一直保持了獨特的地位。這麼多帝王的到來就使曲阜成為了無冕之都,不是都城的都城,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說曲阜肥沃的文化土壤哺育了孔子,反過來孔子又給生養他的曲阜帶來了長期的榮耀。

孔子的儒家學說與他從政失敗有關?誰是第一個祭孔的皇帝?

而孔子追根溯源我們又說他是一個凡人,從小他的父母早亡,後來透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才擁有了當時人所不具備的這種學時,如果說他幸運是因為他生養在曲阜,而曲阜擁又有肥沃的文化土壤,當然孔子生前也說過,他說我並不是生而知之的一個人,他的學識是後天得來的。孔子從一個凡人因為自己不懈的追求達到了他不凡的事業和人生的頂峰,所以近代文化史學家梁漱溟先生曾經說過,孔子以前的文化都保留在了孔子的手裡,而孔子之後的文化又差不多都從孔子那裡出來,給了孔子極高的評價。所以我們說一個人的價值有多大,把這個人從歷史中抽出來就會看的更清楚。如果沒有孔子,恐怕中國的文明史就要被重新改寫。正是因為有了孔子我們中國文化中就多了更多的人性的東西,而少了一些神性的東西,多了更過的和諧與寬容,少了更多的抗爭與鬥爭,而歸根結底,孔子和孔子的思想卻來源於黃河古都曲阜,是曲阜為黃河古都書寫的輝煌的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