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汝州美食」紙坊粉湯開鍋香

  • 由 汝州城事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20
簡介韓家的粉湯妙處全在湯中,用羊骨架熬製,頭天晚上羊骨泡水,換水三遍出淨血水,大火燒煮兩個時辰,然後下入羊雜,開鍋後,改小火燉三個時辰,待肉爛湯濃,將肉撈出,放涼改刀,切成片狀,羊雜清洗,最下功夫,僅以羊肺為例,就可窺見一斑,收拾羊肺要先從氣管

逸聞趣事的軼聞是什麼意思

《清室外紀》有這樣一段軼聞:道光皇帝有一天想吃粉湯,他給了內務府一份做粉湯的菜譜,“命依所言之製法制之”。結果內務府一報預算,需要白銀七萬五千兩白銀,皇帝頓時大驚失色,一碗粉湯,按現在的摺合得一千多萬,這是天價中的天價,前門外大街“粉湯劉”飯館的粉湯,一碗只要四十文錢,皇帝讓去買,回來告知飯館關閉了,全北京城找不到一家賣粉湯,道光只好悻悻地說:“算了,朕不吃粉湯了。朕不能因為口腹之慾,濫費國帑。但朕貴為天子,而思食一湯不能得,可嘆也。”

道光皇帝的這段軼聞,和美國電影《楚門的世界》的主人公楚門頗為相似,楚門被放在虛擬的桃源島小城,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人為設計,當然了,皇帝掌握著生殺大權,和身邊的人玩著貓捉老鼠的遊戲,揣著明白裝糊塗,也無可非議。時過境遷,這段軼聞的真偽無從考證。但這些逸聞趣事,卻讓人記住了一個連皇帝都垂涎三尺的美食——粉湯。

「汝州美食」紙坊粉湯開鍋香

粉湯其實做法並不複雜,雖南北不同,卻都離不開一個主料,就是粉條。粉條的出現,應該在1400年前,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記載:粉英(澱粉)的作法是“浸米”、“淘其醋氣”、“熟研”、“袋濾”、“杖攪”、“停置”、“清澄”,這些都是做粉條的必要步驟,宋代陳達叟的《本心齋疏食譜》中有“碾破綠珠,撒成銀縷”的描述,形象地記錄了綠豆粉條的製作過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綠豆處處種……磨而為面,澄濾取粉,可以作餌頓糕,蕩皮搓索,為食中要物。”這裡說的搓索就是做粉條。我國古代把粉條叫做索粉,《東京夢華錄》第九卷濃墨重彩描述北宋皇帝的壽宴中,列舉出來的食單第一個就是索粉,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卷一中記載:“集英殿宴金國人使,九盞:第一肉鹹豉……第七柰花索粉。”可見粉條在宋代已經廣泛出現在餐桌之上,至於做法,五花八門,粉湯只是其中的一種,正所謂鼎和五味,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各種烹飪方法甚為紛繁,彷彿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就拿我所在小城汝州來說,紙坊鎮的橋坊粉湯,就最為有名。

「汝州美食」紙坊粉湯開鍋香

橋坊的地名今天已經不存在了,在明朝前期,紙坊鎮的趙落村村西黃澗河水流湍急,先期建了個黃澗河橋,後期又建起鄭陸橋,明《萬曆汝州志》記載,鄭陸橋落成不久,有人在橋東端建起了牌坊門樓,頗為壯觀,過往路人每行至此都會駐足觀賞,時間一長,有人在河邊橋頭建起酒肆,開設飯店,到清朝前期,這裡形成店鋪林立的村落——“橋坊店”。牌坊邊有個韓姓人家開設的飯鋪,專賣粉湯。老輩人傳言,韓家的粉湯在汝州和周邊的郟縣、寶豐都非常出名,開鍋的時候,喝粉湯的人能排半里地長,喝粉湯的人找不來座,索性蹲在路邊,喝完後碗一丟,有專門的小廝推著車收碗,碗收完後就在黃澗河旁涮,涮碗漂出的油腥引來游魚嬉鬧,也成了橋坊一道獨特風景。

「汝州美食」紙坊粉湯開鍋香

韓家的粉湯妙處全在湯中,用羊骨架熬製,頭天晚上羊骨泡水,換水三遍出淨血水,大火燒煮兩個時辰,然後下入羊雜,開鍋後,改小火燉三個時辰,待肉爛湯濃,將肉撈出,放涼改刀,切成片狀,羊雜清洗,最下功夫,僅以羊肺為例,就可窺見一斑,收拾羊肺要先從氣管處灌入大量清水,待羊肺鼓脹如籃球般大小,雙手不聽揉搓,使血水完全析出,反覆三次,待羊肺潔白如雪時,放入鍋內煮制,幾乎沒有腥味。加熱過程中,羊肺不斷收縮,最後變成拳頭大小的一坨,改成薄片入口綿軟順柔,堪稱人間美味。

「汝州美食」紙坊粉湯開鍋香

韓家熬湯最早不下佐料,湯熬成後呈奶白狀,濾出殘渣後收入甕中,原汁的湯在冬天能變成膏狀,煮好的羊骨架剔出雜肉丟棄。湯熬好後開始準備粉湯,大鍋涮淨後放水,放入裝著八角、茴香等十幾味大料的料包,大火滾三個來回後加入幾大瓢羊湯,然後放入粉條,粉條煮至八成熟時,放入切成薄片的白豆腐和羊血,最後加入羊雜和蔥末,這樣一鍋粉湯就做好了。喝粉湯離不開辣椒,韓家用的辣椒是羊油加花椒熬成,冬天容易結塊,用勺挖不動,有人出主意把辣椒放入鋸去頭葫蘆裡,放在鍋中加熱劃開,這個方法挺好,湯鍋里老是漂著一個半截葫蘆,粉湯開鍋後一直加著熱,怕葫蘆翻滾,鍋底扣著一個鑽透碗底大碗。這樣熱氣騰騰,從開鍋就一直圍著鍋轉的香氣,無時不刻地挑逗著食客的味蕾。

「汝州美食」紙坊粉湯開鍋香

韓家的粉湯用的是紅薯粉條,耐煮,一鍋湯從開頭盛到最後,粉條不爛,尤其到最後,吸足肉湯的粉條,入口即化,鮮嫩爽滑,令人拍案叫絕。一碗熱騰騰的粉湯,漂著紅油,加著紅白相間的豆腐和羊血,又有蔥末的綠相配,絕對能登大雅之堂。這也就難怪永樂二年間的一場慶成宴上,《禮部志稿》卷三十九隨駕將軍的食單上出現:按酒一般、粉湯、雙下饅頭、豬肉飯、酒一鐘的字樣,就是四大名著的《水滸傳》和《西遊記》,也能覓到粉湯的蹤跡。

韓家的粉湯在橋坊經營到民國時期,黃澗河橋被沖毀,韓家人搬到了康街,就不再開店了,換成了在紙坊鎮附近的集會上賣,人多時候粉湯能賣三到四鍋,人少的時候,賣上兩鍋就收攤了。1927年蔣馮閻中原大戰,時在馮玉祥29軍高樹勳、魏鳳樓部的紙坊籍大戶李雲棟(曾任陸軍步兵少校),設宴招待部屬兄弟,李雲棟頭天囑咐買了十頭羊,在紙坊街口支了三口大鍋,讓韓家人做粉湯,當時喝粉湯的有五百多人,據說光饃就把紙坊街賣饃的店買空了,時間倉促,從殺羊到熬湯就一天時間,韓家掌勺的掌櫃招待完這夥大兵,累得三天沒有下床。

「汝州美食」紙坊粉湯開鍋香

這都是陳年舊事了。

如今韓家後人是否還經營粉湯生意,已無從得知。那些流落在鄉野的美食,凋零的早已化作塵泥,即使保留下來,也早已面目全非。時代的遠去,紙坊粉湯,這個承載著過往時代對美食精緻而細膩的幻想,卻一直停留在我們的唇齒之間,回味無窮……(趙彥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