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負陰抱陽”即為合——太極拳“合”什麼?怎麼“合”?

  • 由 楊氏太極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10
簡介引進的目的是避實就虛,是將對方較大的來勢或優勢(比作做“千斤”),透過我粘化的勁(比作“四兩”),使對方產生背勢而我變成優勢,然後得機發放,就叫“合即出”

太極的合住是什麼意思

“引進落空合即出”是太極拳技巧運用的方法之一。簡單講,是閃開或引化對方較猛較大的力,用我較巧、較小的勁取勝。關鍵字是“引”和“合”,兩法聯用方能奏效。引進的目的是避實就虛,是將對方較大的來勢或優勢(比作做“千斤”),透過我粘化的勁(比作“四兩”),使對方產生背勢而我變成優勢,然後得機發放,就叫“合即出”。用歌訣的全句講就是:“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吾,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合”指合住勁,也叫拿住勁,就是在變化中能夠協調、控制、整合態勢,駕馭主動的意思。合勁不單指自我,也包括對對方的掌控,知己知彼,方能運化得良。但前提是要做到心能靜、體能松、意能聽,進而做到能粘隨、能守中、能走化、能拿住、能收放,方稱有“合”勁。

“負陰抱陽”即為合——太極拳“合”什麼?怎麼“合”?

比如用推手來講,兩人搭手就要具備這樣的心意和勁勢,“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先動”,對方感到我勁態已佔先,不知所從,這個勁就叫“合”。對方雙手推我肘腕,我後坐引,若退之遲滯,易被人連根推出;若退之速飄,易被人挫根按倒;若我手軟肘硬,易被人反關節打翻。這都叫“不合”,是鬆勁、聽勁不夠。

若能不急不緩,不丟不頂,柔順粘活,使對方無機可乘,就稱之為“合”。若在此引捋化中使對方失重,我即可粘拿對方肘腕使對方前僕,或反關節打出,這種粘合引發的勁稱為“合”。遲之對方走脫,沒合住,就是“不合”。得機不讓,遲之反受其害。我按對方,對方退,我沒隨上脫了手,稱之為“不合”,能隨上為“合”;若對方捋化引之,我推進撲空,未能守住中定而跌,稱之為“不合”;反之能守住中定未被捋化,或能隨勁走化使對方捋化落空,稱之為“合”。

總之,能“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不露自己背勢而能順、不為人制的應變能力,稱之為“合”。由此能尋機,或能製造對方的破綻而取勝的能力,稱之為“合即出”。

“負陰抱陽”即為合——太極拳“合”什麼?怎麼“合”?

“閤中有開,開中有合”也是“合即出”的技術特點。比如我順捋對方右臂向後,左手推其右肘向右前為開,但在發放時我右手不離彼手,助我左手向右前方推進,則為合勁。兩臂開合有度,勁勢始終呼應,也叫“合”或“合即出”。

上述這些“合”字的技術運用概念,也是太極圖陰陽符號的內涵哲理的體現。如老子講“負陰抱陽”,就體現了開合互寓、虛實轉化的對立統一關係,其實說的就是一個“合”字。

“合”字在拳論中多處出現,包括技法、身法、意識等諸多方面的要求。它構成了練習太極拳的一個完整體系,集中影響到太極拳技的修煉層次和健身效果,還不能單就技術方法而談“合”。

“負陰抱陽”即為合——太極拳“合”什麼?怎麼“合”?

我們練拳時常說“用意不用力”。“用意”的過程,就是尋找“合”的過程,是以高度寧靜專注的精神狀態來心感、體悟、調遣、培育,使本來僵滯、笨拙的體能,轉換為松、沉、圓、活、靈、巧、快的太極勁的過程。這種內功的訓練,是與“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的“內三合”的自然融合分不開的。“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外三合”,是對行拳架的形體要求。手、眼、身、步配合不當容易散亂,直接影響到技擊和健身的效果,“內三合”的也會因此受影響而效果打折扣,也是達不到“合”。

“內外相合”包含“內三合”與“外三合”的統一性和互融性。人身一宇宙,內外一太極。能達到“外之所形,無非內之所發”,應物自然,渾然相合,是我們追求技術狀態的理想境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