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心語之“心”的含義是什麼

  • 由 Anneychen8 發表于 武術
  • 2021-05-26
簡介湛若水在繼承陳獻章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王守仁(即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心學開始有清晰獨立的學術脈絡

分庭抗禮的意思是什麼

1.心學。

①心學是儒學的一門學派,歷代儒客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明朝,陳獻章開啟先河,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明代儒學實現了理學向心學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

②陳獻章之後,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學的兩個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繼承陳獻章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王守仁(即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心學開始有清晰獨立的學術脈絡。

③陽明心學最著名者六人,黃宗羲《明儒學案》載:“南中之名王氏學者,陽明在時,王心齊、黃五嶽、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馮江南,其著也”。

心語之“心”的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

2.心即是氣。

①王陽明是偉大的聖賢,一代心學宗師 王陽明。向世人傳授心學的時,有一個疏漏,就是忘了給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對於陽明先生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是見性了悟的人,對於凡夫來說,是給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說清楚心是什麼,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情,如:高山橫亙、如大海阻隔。結果是會致後人胡猜亂想,各說各理始終不如莫一。

②王陽明先生的心學之“心”定義不明,很難學。老子才講清了人心由“心境和思維”組成,心境又分為“美好的心境和非美好的心境”,思維又分為“包容公正的思維和非包容公正的思維”。

③心學最不同於其他儒學者,在於其強調生命的過程,中國的聖人學問開始“哲學化”,而有新儒家的誕生。不過迴歸成聖的本來面目,這才是儒家能對混亂的世局與世人能展開的貢獻。

心語之“心”的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

3.“心”指的是一切的人,心隨意動、心有幾竅,情、事、物、理,一切事物言行舉止的過程……心中大光明,照在天地間……

①《王陽明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②王陽明已經以孟子自居了,而把朱子看作了墨子楊子一類的人物,徹底劃清了界限,在形式上都分道揚鑣了。王陽明的心學是在陸九淵宋明理學中心學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而成就的。所以,要理清王陽明心學不得不提及陸九淵和朱熹對“理”、“氣”、“心”幾個關鍵點的不同理解。

心語之“心”的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

③王守仁主張

陽明學,通常又稱作王學、心學,是由明代大儒王陽明發展的儒家理學。元代以及明初以來流行的理學強調格物以窮理,王陽明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王陽明的主張為其學生們繼承併發揚光大,其中又以泰州學派(又被稱作左派王學)將其說法推向一個極端,認為由於理存在於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堯舜”,“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聖人。

④王學這種“心即理”看法的發展,也影響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對於情慾的正面主張和看法。由於心即理,因此人慾與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認為的那樣對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這種主張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贄,徐階,張居正,唐順之。

心語之“心”的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

⑤心本論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者身下主宰,目雖視而所以視者,心也;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與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動者,心也”,“凡知覺處便是心”(《傳習錄》下)。“心”即“我的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同上)。“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於吾心之外者”(《紫陽書院集序》)。“

⑥先生遊南鎮,一友人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同上,《王文成公全書》卷三)。

⑦“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聽言動,即事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傳習錄》上),“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傳習錄》下)。“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

⑧“知行合一”的認識論。

王陽明說“知先行後”,他說:“心雖主於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於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傳習錄》中)“知行如何分得開?”“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答顧東橋書》)。“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事,故有一念發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傳習錄》下)。實質是恪守儒家倫理,成為聖人。

心語之“心”的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

後記:心學之“心”是內在的涵養與內心的善與惡之分,表明人的內心的美好心靈和非美好心靈之分。

①王陽明的主張人的本性存有良善,即是不做學問的普通人也能成為聖人,所以,人從出生時就存有善良,所以心學之“心”是善良的之心為主要的是有美好心靈。

②心學是儒家思想為代表,就是現代人講正能量,正義之氣,雖然是花花世界,但宣揚正義掃除邪惡讓人心歸入正途,這是順應社會大家庭的發正,這樣以來社會的正義廣闊乃至社會是有光明前途的。

③所以說,古代儒家思想之理,是現代社會的哲學之理,古代人的思想有超前意說表明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說明人是追求美好的範疇表明了自然界的美好,賜予人們的美好自然環境,表明了古代人宣揚人的內心善良,維護美好大自然,正義戰勝邪惡,是讓人們有個和平好環境。由於封建社會各路財閥爭第一有爭戰、古代邊境爭地盤有爭戰~,總之是人們內心之私心利益趨動,多種方面繁不贅述,所以說

心學之“心”

是宣揚人的內心要有善良就可以做聖人。

心語之“心”的含義是什麼

“百子家訓”王陽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