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銛襲為上,勿美之,若美之,是樂殺人也——盤古文化藝術油畫

  • 由 盤古藝術 發表于 武術
  • 2021-12-21
簡介您要知道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善和惡的兩面,都有公平的、認真的去工作,另外一面是殺的那種動物本性,可是這樣領導會你把殺的動物本性暴露出來爭鬥,把安心工作那面給隱藏起來了,所以這樣的領導一當政,他當了主任、當了部門領導以後,壞了,這部門肯定亂七八

觸口是銛鉤的銛怎麼讀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來聊《道德經》,看看老子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智慧了。昨天我問大家我聊《道德經》,每天一段古文,大家煩沒煩?我看大家留言了,大家都說“沒煩、沒煩,引起了我讀古文的興趣”。我看到這種留言心裡特別開心,因為這中國的古文不能斷的,我們很多文化的內容都是靠文言文來傳承的,中國人不懂得文言文了,看不懂古文了,基本上文化要斷掉很多的內容,那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們瞭解一些古文,慢慢熟悉古文,熟悉經典是好事。我聊《道德經》的地點不一,因為我隨時在走,有的時候現場聲音就好點,有時候還有迴音,實在抱歉。甭管條件多麼艱苦,甭管環境怎麼變化,我們堅持不斷的每天聊一段《道德經》,這樣聊起來大家一點點進步,我跟大家一起進步。

>銛襲為上,勿美之,若美之,是樂殺人也——盤古文化藝術油畫

今天聊三十一章,前面老子講了說“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今天說“銛襲為上,勿美之,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得志於天下矣。”這話什麼意思呢?首先來看各版本的不同,“銛襲為上”,各版本都寫“恬淡為上”,就現在通行本都寫“恬淡為上”,比如河本都這些寫的,河上公本、王弼本等等。

“恬淡為上”,恬淡虛無為上,不要讚美殺人,這麼講也是可以的。但是這馬王堆的帛書甲乙本和郭店楚簡挖出來一看,人寫的不是“恬淡為上”,寫的是“銛襲為上”,“銛”字不是恬淡的恬,是金字旁放個舌頭的舌,這字讀“tian”(三聲),還讀“gua”,還讀“xian”,這裡邊我們說應該讀“tian”(三聲)。“銛襲為上”什麼意思?“銛”是什麼意思?“銛”字非常清楚,講的是鋒利的兵器,是兵器鋒利的程度。“襲”當什麼講?您想襲擊的“襲”當什麼講?“襲”是突然的、隱藏起來去襲擊,“襲”字指的是遮蓋上。“襲”字的本意我們現在已經不瞭解了,本意是給死者穿的衣服,後來就指衣服穿的層多,就加上一層衣服叫“襲”。從“銛襲”這兩個字就看出老子的筆鋒是非常厲害的,他把這鋒利的武器當成要給像穿死人衣服一樣給它裹起來,是這個意思,而且帶著色彩的,這是死人的衣服,您看老子的文筆非常厲害。

“銛襲為上”什麼意思?您把那鋒利的武器拿布都給它遮上,不要拿出來,武器隱藏起來才好,不要沒事亮出武器來,這武器如果長時間放那不用,這才好呢,這是上策,不要讚美那種戰爭,這是這句話的本意。並不是“恬淡為上,勿美之”,這是以訛傳訛,我們帛書甲乙本和郭店楚簡挖出來以後,我們很多以前講的《道德經》,理解是錯誤的。再重複一遍,老子在這講的是那種鋒利的武器拿布把它遮上,拿出來不用才好,要蓋上,不用到武器這是真正高明的策略。不要讚美那種戰爭行為,去打仗的行為,去攻擊人的行為,不要讚美武力。

老子講“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如果你讚美那種武力,炫耀武力,炫耀武器,前邊這“勿美之”,講的就是這種鋒利的武器,講的這是“銛”的意思,不要讚美那種鋒利的武器,如果你讚美它,那是你樂於殺人。這種樂於殺人,老子給它定性,老子說“夫樂殺人不可得志於天下矣。”這話定性的厲害,說這種心存殺機的人,不能“得志於天下”,不能夠做領導者。老子為什麼這麼講,您如果聽過我前邊講的《道德經》,您就該知道了。

老子不主張用武力去解決問題,因為老子認為發展自己,努力做好自己的基礎工作,這是真正生活的主要部分,衝突只是一小部分,你能不用衝突的方式解決問題,以德感召是最好的,如果實在不行了,再去用武器,但是你知道用武器的時候會在殲滅敵人的同時,自己也受到損傷,所以會耗傷自己的實力。所以老子說這是“不得已而用之”的。作為一個領導者,千萬不能認為武力是第一的,我就喜歡武力,你看我的兵多麼強啊,這樣的人“不可得志於天下”,如果他做領導者,就會出大問題。老子這話又什麼意思?我們今天再深層的來剖析一下這個問題。

實際上在人類進化發展的過程中,人類有兩種最主要的行為:一種是建設自己的家園,比如我種地、我畜牧、我生養兒女等等,這是人類的一個重要的行為、一部分;另外一種是互相徵殺、征討,就是你種地種得好,我把你東西搶來,我去侵略你的部落,把你部落人殺了,我把你糧食搶過來,這是另外一種行為。這兩種行為在人類演進的過程中,一直存在。到今天為止你看世界的變化依舊存在,這是動物本性,包括大猩猩。

那天我看電視《動物世界》演大猩猩,那也是兩夥大猩猩,一夥大猩猩天天自己摘香蕉,自己培養兒女,生活的很好;另外一種大猩猩全是惡棍,全是像光棍一樣,它們聚在一起就到處劫掠,於是就開始侵佔生活很好的那夥大猩猩的家園,來到他們的樹林裡搶摘水果,打那個家園等等,最後這群惡棍是敗落了,跑了,但是他們的侵擾導致那邊大猩猩也死了幾隻。

在大猩猩時候它的生活行為就分成兩種,這兩種行為哪種是主要的呢?一定是建設自己家園,畜牧、養豬、養雞,養什麼各種動物、種地等等這樣是主要的。如果全都去劫掠,沒有人種地了全都劫掠,最後這世界會一片荒蕪。我劫掠你的搶完了,我還要搶下一個,不斷去搶,最後像瘟疫一樣,最後都沒飯吃了,因為搶完以後吃完了,沒人種地了,所以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劫掠行為永遠是像一場瘟疫一樣會出現,但是很快又恢復到這種平靜的,建設自己的生活的狀態。這裡邊哪種行為佔主要、哪種行為是主流呢?跟群體的領導者有非常重要的關係。如果以殺機為主的、喜歡劫掠的人當了領導者,那就壞了,以這個為主調的這個群體,最後就會像瘟疫一樣侵蝕大家的地盤,但是最後又會消亡的,因為不可持續,不可能永遠打下去,這是人類發展的兩條主線。

老子深刻地指出了,我們一定要以建設自己的基礎為主,那種樂於殺人的“不可得志於天下”,他不能做一個部落的領導者,講的非常清楚。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這樣,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說這希特勒,希特勒他腦子是殺機很重,他說把國家團結起來就是為了去劫掠,他當了國家領導以後,他就開始四處征討、偷襲、去打人家,像瘟疫一樣發展,可是他到發展到那個國家他沒有發展經濟,他馬上把物資收集起來,去打下一個國家,所以他在這兩條線裡邊,他是以殺為主的。這種人“得志於天下了”,他當了領導者那就壞了,根本就沒有建設。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把整個人類歷史給向後倒退了多少年,因為全都摧毀了,所有工業基地摧毀了,人類的生活資源全部被掠奪走了,老百姓生活水平倒退,很多人無家可歸,所以這樣人“不可得志於天下”,這是老子早在《道德經》裡就指出的深刻的思想。

您看《道德經》這話簡單,“銛襲為上,勿美之,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大家看“這對呀,太簡單了”,人家講的是人類發展的重要的規律,老子在這就講出來了,給您指出來了。這兩條線您要重殺人了,您這社會沒法發展了,像瘟疫一樣暫時興奮,過後一片荒蕪,所以老子講了“師之所居,荊棘生焉”,荊棘都出來了,所以老子講的非常深刻。

在我們生活中是不是這樣?一樣的。比如在公司裡邊,公司的部門領導和公司的主要領導,如果是個樂殺人的人,壞了,大家說“我們領導不是變態,不會殺人的”,我說的是殺心,未必是殺人,殺心是爭鬥之心。有的領導者就有爭鬥之心,比如說有的部門領導,他就認真鼓勵大家,讓大家做好事;有的領導鬥爭的心就非常重,他把心思不用在生產上,他把心思用在整人上,來回把你們分成若干派。我先把A找來,問問“最近B表現怎麼樣,來來你揭發一下,他怎麼樣,我對他有點看不慣這B,你說說這B怎麼樣”。然後A就開始說“B特別壞,你看他怎麼怎麼樣”。他說你回去吧,他把B又找來,問他“A這人怎麼樣。A這人是不是不怎麼樣,你看見沒,我覺得這人就不怎麼樣,來,你說說他壞話”。結果他公司裡邊把部門分成幾派,讓大家鬥。他覺得你們鬥我就把握平衡了,我就能從中控制局面了,所以我讓你們鬥,這種領導就是有殺心的領導,這樣領導非常可怕。

您要知道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善和惡的兩面,都有公平的、認真的去工作,另外一面是殺的那種動物本性,可是這樣領導會你把殺的動物本性暴露出來爭鬥,把安心工作那面給隱藏起來了,所以這樣的領導一當政,他當了主任、當了部門領導以後,壞了,這部門肯定亂七八糟,最後人與人斗的痛苦不安,這就是“夫樂殺人不可得志於天下”的含義。

從根本上講,是這種領導人德行不足,仁慈之心不夠,殺心過重,如果他當了部門領導、當了公司領導,會培養起來整個公司的獸性,這個獸性不是好事,不是說對外怎麼怎麼樣,而是內鬥的獸性,結果慢慢人的惡被激發出來,這個善就被泯滅了,這樣我們的組織就不會進步。老子在2000多年前的《道德經》裡就講出來這樣一個法則了,所以“銛襲為上,勿美之,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得志於天下矣”,這就是《道德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各位朋友您看這是大智慧,我們人生中自己都未必分析清楚自己,我們生活有兩條線,一條是安穩於生活,另一條是鬥。老子給你講出來了,鬥那面要隱藏起來,要儘量壓制它,不要用到它,儘量把自己的生活發展的好,這是大智慧。尤其在領導者法則中,這一點非常重要,可能普通老百姓未必那麼重要,您也可能感覺不到,但是對於領導者來講,這句話簡直太重要,這種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品性,這是我們學《道德經》的收穫。

今天我們先聊到這,我們下一週再聊,看看老子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了,給我們什麼樣的智慧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