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蘇炳添為什麼這麼厲害?

  • 由 小新漫侃 發表于 武術
  • 2021-12-14
簡介蘇炳添認為,成績提升最重要的因素是科學化的訓練

高翻世界紀錄多少公斤

2021年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田徑的第三天比賽中,老將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晉級奧運會百米決賽,之後又在決賽中以9秒98獲得第六名。雖然沒有拿到獎牌,但這個成績已經是超級得好了。

首先,如果9秒83的成績出現在最後的決賽,那麼蘇炳添是可以拿銀牌的,因為最終決賽的銀牌是美國選手克里以9秒84獲得的。

其次,蘇炳添在前後兩天裡連續跑進了兩次10秒,這對亞洲人來說都是極為罕見的,9秒83可以列入人類百米跑歷史第13名,亞洲第1名。在人類百米跑歷史最佳成績中,亞洲第2人就要排總榜的第93名了。看到這,你就可以知道蘇炳添的成績有多麼厲害了。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蘇炳添還差一個月滿32歲。這個年齡對百米跑這項運動來說,屬於絕對的高齡。因為這個專案特別需要肌肉的爆發力,而32歲的運動員,肌肉已經不太可能處於巔峰狀態了。

那麼蘇炳添是怎麼跑出9秒83的好成績的?

原因一:科學式訓練

其實,這個答案並不是局外人的分析,而是蘇炳添自己對自己為什麼能跑得那麼快給出的詳細解釋。

他的身份除了是運動員之外,還是暨南大學體育學院的副教授。就在跑出9秒83好成績的當晚,《運動醫學與健康科學》這份期刊的英文版就發表了蘇炳添的論文。當然,這篇文章的翻譯版是在2021年8月1日公佈,而文章的中文版完成於2019年初。這篇文章,可以說是蘇炳添自己分析自己為什麼能跑那麼快。

蘇炳添認為,成績提升最重要的因素是科學化的訓練。

目前,全球公認的科學化訓練程度最高的是美國。所以從2017年起,國家田徑隊從美國聘請了幾位著名的科研型教練,不光蘇炳添成績大幅提升,連他的隊友張培萌、謝震業和韋永麗的成績也一樣大幅提升。

科研式訓練,首先要摸清運動員當前的各項數值,他們使用的裝置是 Omegawave。你可能在籃球、足球的訓練畫面中可能見到過這個裝置,在運動員的胸部會系一根黑色的帶子,上面有一個小感測器。這套測試裝置來自芬蘭,可以測量運動員的能量代謝水平、心肺功能、肌肉反應速率,用來尋找訓練量的最大值,判斷運動員的恢復情況。

在全面測試後,教練找到了蘇炳添的7個主要問題,分別是——股後肌群與踝關節力量不足、主動下地速度和發力速率慢、起跑前7步偏小、扒地動作不合理、呼吸節奏控制不好。然後針對這幾個缺陷,設定了14個訓練成果的評測專案,比如前後腳起跑器距離起跑線的距離、起跑前膝關節的角度、前7步的步長、跎屈最大功率、下襬腿最大功率、半蹲最大功率,還有臥推和高翻的重量。

高翻其實在舉重運動中經常使用。舉重分成抓舉和挺舉。挺舉的方式中間有一個停頓,就是把槓鈴提起來以後,手腕往後一翻,先把槓鈴架在肩和鎖骨的位置,喘一口氣,再把槓鈴挺起來。而高翻這個動作就是挺舉的前半程。

你聽到這裡可能忍不住問,蘇炳添不是短跑運動員嗎,練腿啊,怎麼練起舉重了?其實,你看看世界短跑名將的上肢,那肌肉都是極為發達的,所以,上肢肌肉對提高短跑成績的作用其實非常大。首先就是起跑撐地的那一下,對起跑速度影響很大。其次就是奔跑起來以後,強有力的擺臂既能讓身體保證協調,還能把有力的擺動傳遞給下肢,增大步伐。

在Randy教練來了之前,蘇炳添高翻重量是100公斤,訓練2年後,增強到115公斤。

另外一個專案叫跎屈。這是什麼呢?其實很平常,我們伸直腿、壓下腳面的動作就是跎屈。跎屈功率指的是奔跑中腳蹬地,腳踝帶著腳掌做動作時的功率。這一項,在Randy教練到來之前,蘇炳添只有900瓦,但2年之後猛增到2050瓦。正是由於腳踝力量的大幅增加,蘇炳添的前腳的起跑器可以後移3cm,後腳起跑器可以後移2cm,並且前7步累積的步長增加了90cm的距離。

在Randy教練到來之前,蘇炳添的百米最好成績是9秒99。假設在起跑的前7步中,教練來前後的頻率是一樣的,那麼這7步多跨出的90cm,就會讓他在百米過程中縮短0。08秒左右的成績,於是9秒99就能縮短到9秒91。再加上肌肉力量的暴漲對中途跑的助力,於是蘇炳添最終在一個接近退役的年齡跑出了9秒83的成績。

原因二:沒有過度開發身體

蘇炳添能在32歲跑出職業巔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過度開發身體。

自從進入職業體育後,他晚上11點之前睡,早上7點多起床,一貫如此,不抽菸、不喝酒,而且從不追求超大運動量訓練。在15歲之前甚至沒有扛過槓鈴,練腿部力量只使用深蹲跳躍的方式。除了練100米的專項外,甚至連200米都沒跑過幾次。只有2020年體育總局要求所有運動員必須透過體測,才不得不練了幾次3000米。

由於短跑型選手的肌肉型別和3000米長跑的完全不同,如果長跑練好了,短跑需要的肌肉量就會減少,所以蘇炳添也只追求3000米將將過關就可以,13分38秒的成績甚至還比不過重點大學體育特長生的水平。

規律的生活、精心的保護,所以到了28歲以後蘇炳添的身體還有一定的開發空間,外加上科研式的訓練,就把蘇炳添的優勢充分開發了出來。

科研式訓練的價值

今年的奧運會還有另外一例,也是透過科研式訓練取得成功的,而且最後得了冠軍,那就是奧地利女子公路腳踏車賽選手安娜·基森霍夫(Anna Kiesenhofer)。

她歲數也不小了,30歲,本職工作是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數學博士後,研究方向是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她這次奪冠,領先第二名的程度非常誇張,足足1分15秒。以至於第二名荷蘭運動員到達終點時,因為前面看不到任何人,高興的慶祝自己奪冠,結果教練團很尷尬地提醒她,你是亞軍。

安娜的奪冠更是讓人驚訝的是,她訓練涉及的一切事物,營養搭配、裝置採購、訓練計劃、身體評估,全部一手操辦,並沒有體能訓練師、教練、營養師、隊醫之類的輔助。

這次東京奧運會天氣炎熱,而且還要在富士山盤山公路上爬升2600米高度。於是,安娜在模擬訓練時使用了身體核心溫度的感測器。這個裝置,我們曾經在科技參考第197期《馬拉松選手失溫》中講過。安娜在一個模擬東京夏季炎熱天氣下的環境中訓練,時刻盯著身體核心溫度,保持在38。5℃以內,測量自己可以維持多久時間的高速騎行。

在訓練中,結合感測器的指標,她就能實現,自己透過身體感覺來判斷核心溫度什麼時候到達了38。5℃,然後減輕運動強度到什麼程度後,能繼續下一次長時間的衝刺。她就是透過這樣高科技的訓練來把握體能分配的。

這樣的高針對性的訓練還真沒有白做,在這次東京奧運會上,比賽當天的溫度是33℃,全程堅持下來的運動員只有出發時的2/3,而安娜一個腳踏車界幾乎沒人聽說過的人,竟然取得了碾壓性的優勢。

今天的世界賽事中,專案已經在更加細微的領域展開競爭,早就不是一句“10年堅持刻苦訓練就能奪冠”的層次了。訓練、恢復都必須配合精準的測量和個性化的專案設定,才能奪冠。和生物科學有關的各種技術在體育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大。科技延長了運動員的職業生涯,也提高了運動成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