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育兒觀念不一致:"手錶效應"預警,小心孩子形成"雙重人格"

  • 由 康睿媽讀書 發表于 武術
  • 2021-12-12
簡介家庭教育中,並不是一方的責任,而是父母雙方一起發力,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如何調整大人的教育行為

雙重性格是怎麼形成的

昨天下班坐在公交車上,後面兩個媽媽的談話引起我的注意。其中一位媽媽在訴苦,說孩子已經一年級了,可是奶奶非常寵孫子,每天中午回來怕孩子餓著了,還餵飯給孩子吃,想吃什麼就買什麼。自己看到了,訓斥孩子兩句,奶奶就不高興,還和她老公告狀,關鍵是老公也和他媽一樣,認為孩子才上一年級,餵飯沒有什麼大不了。導致孩子現在是,只要爸爸和奶奶在家,自己基本管不住,當自己一個人帶他時,才會聽話些。

聽到她們的一番談話,這樣的場景作為父母是否很熟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大部分夫妻或者家人總是很難達到一致的想法,在心理學的認知中,可以用“手錶效應”來解釋。

育兒觀念不一致:

一、育兒觀念的差異如同“手錶效應”,讓孩子走在選擇的十字路口。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最早啟蒙老師。

1、什麼是"手錶效應"?

手錶效應有兩層含義:表層含義是如果一個人只有一塊表,那麼能很快確定現在是幾點鐘;但如果他擁有兩塊表或者兩塊以上,就很難確定那一塊表的時間才是準確的。

深層含義就是:對於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時設定兩個不同的目標,否則將使人無所適從。也就是一個人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他的行為陷於混亂。

如同上面所講的案例,奶奶和爸爸是一種教育觀念,媽媽是另外一種教育觀念。兩種觀念的教育同時讓孩子接受,就會導致孩子無所適從,不知聽誰的好。這樣的衝突多了,孩子常處於這樣的環境中,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是非不分、見風使舵,嚴重的話就會形成“雙重人格”,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育兒觀念不一致:

2、差異化的教育讓孩子和家長都身心疲憊。

記得二娃在幼兒園大班時,孩子爸爸給她買了平板,自從平板在手,孩子幾乎不願意出門,時間沒有節制,自己工作又忙,每次回到家看到她拿著平板玩,心中就非常生氣,孩子爸卻認為,玩平板不能禁錮的太死,要讓她體驗。

可是當我們兩個人都因為工作而忽視孩子玩平板的時間時,孩子已經玩到學習都落下一大堆,此時,對於當時玩平板的教育初衷已經背道而馳。而孩子也因為我們的教育想法不一致,早就知道媽媽嚴格,但爸爸會寬鬆,我們的威信和孩子的性格中帶有以下幾點問題。

好習慣難養成

父母權威難建立

孩子不會對他人平等對待、尊重他人。

為此,我和孩子爸爸付出了很多時間和代價,去扭轉孩子的行為和學習的態度。

誠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

育兒觀念不一致:

二、“手錶效應”在育兒路上的阻力,警惕孩子形成“雙重人格”。

調查表明:在有心理問題的兒童中,父母採用“態度不一致”的方式比例為17、3%,顯著高於正常兒童家長9、24%的比例,從調查比例可以看到,父母的觀念、態度一致性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有多麼重要。

1、一個寵,一個嚴,造成孩子"雙重人格"。

在著名的李玫瑾教授家庭教育宣傳中,其中講到這樣的一個案例:一位大學生,被姑姑安排進入銀行上班,但上班後,竟然出現偷錢的行為,此時,銀行肯定要開除他。

為此,很多人不明白,孩子家庭條件很不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行為?李玫瑾教授一針見血指出:孩子屬於“雙重人格”,在孩子成長的環境中,一定是家裡管教不一致,有一個特別寵溺,一個特別嚴格,導致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

事後瞭解,確實如此。爸爸常年在外,回到家對他尤其嚴厲,孩子面對爸爸表現非常好;但媽媽在家帶他,對他提出的任何行為都滿足,造就這位大學生要什麼就必須到手。這樣的養育環境成長,導致了他工作後出現了這樣的行為。

育兒觀念不一致:

2、缺愛的陪伴讓孩子人前人後兩個樣。

在《少年的你》電影中,魏萊是一位施暴者,當她母親知道魏萊的行為時,非常不願意相信孩子的行為,因為魏萊在父母的眼中就是一位非常聽話的乖女兒。

在魏萊的“雙重人格”中,可以追溯她的爸爸行為,從小,魏萊爸爸對她要求極高,如果魏萊做不到,爸爸就會採取冷暴力,一年都不跟孩子說話。

這樣環境長大的魏萊,為了討好爸爸,表現出是一位乖乖女兒的行為,然而,到了學校就把在家裡壓抑的情緒宣洩到同學身上,從而實施暴力。

這樣的案例非常多,很多父母都不願意相信孩子會變壞,如同孩子三歲時,不願意相信孩子會說謊一樣。

育兒觀念不一致:

三、父母教育方向一致,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說過:一家二貴,事乃無功。夫妻持政,子無適從。其中的含義就是指一個家庭中,父母之間爭奪權利,家裡什麼事情也做不成;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各抒己見,孩子就不知道聽誰教導。

1、父母行為一致,讓孩子習得正面的榜樣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打人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無聲無息內化到自己的行為和語言當中,所以,看到孩子的行為,就會知道他背後有什麼樣的父母。

只有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大人首先要取得一致的教育方式,孩子才不會無所適從和盲從父母其中的一方,這樣長大的孩子,她會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去看清真的和假的,會去反思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育兒觀念不一致:

2、父母陪伴到位,讓孩子感受到家人愛的力量。

記得著名的家庭教育家羅靜老師寫過一本書《陪伴是最好的教養》,其中闡述一個觀點:父母要做的是為孩子準備好成長所需要的“陽光”“雨露”和“土壤”——-陽光就是父母能給予的愛;雨露就是父母恰如其分的教養技巧;土壤既是父母耐心的陪伴。

這些營養孩子能充分吸收到,那麼孩子自然而然會向著太陽光生長,長成我們期待的模樣。

育兒觀念不一致:

3、父母不在孩子面前互相拆臺,保護各自在孩子面前的教育尊嚴。

《童年不缺愛》的作者心心媽在書中講過在孩子兩歲時,孩子在玩寬膠帶,本著讓孩子去探索周圍事物的多樣性,心心媽並沒有阻止孩子,但孩子爸爸看到了,非常不滿和指責心心媽:不應該讓孩子養成浪費的習慣。

此時的心心媽並沒有固執己見自己的想法,而是尊重孩子爸爸的想法,對孩子的玩法做出了適當的調整。

就如心心媽所講:大人之間的育兒分歧很容易讓孩子鑽空子,難以形成好的規矩,此時,我們需要在孩子面前形成“統一戰線”,維護家長的權威。

家庭教育中,並不是一方的責任,而是父母雙方一起發力,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如何調整大人的教育行為。

育兒觀念不一致:

教育孩子的路上,我們只有育兒路上方向一致、和孩子拼耐心,唯能教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我是@康睿媽育兒,幼兒園園長,喜愛讀書。致力於親子教育和家庭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