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宋、遼、金、元各朝對軍隊是如何管理的?宋朝太保守,元朝太機密

  • 由 芳談歷史 發表于 武術
  • 2021-11-29
簡介同樣基於上述目的,宋王朝還實行“內外相維”的政策,即把京師駐兵與各地(主要是邊防)駐兵分配均勻,各佔二分之一,這樣,除了可以保證有足夠力量鎮壓京師與各地人民反抗和抵禦外患之外,同時當地方上出現封建割據勢力和叛亂時,可用京師之兵以抵制,京師發

金兵是元朝嗎

宋、遼、金、元各朝對軍隊是怎樣管理的呢?咱們先從宋朝說起。宋朝統時期,統治者治者鑑於五代時將領握兵之重,關乎統治安危,因而在宋王朝建立之初,就對最高軍權控制得很緊,並建立了一套有利於維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軍事制度。

宋、遼、金、元各朝對軍隊是如何管理的?宋朝太保守,元朝太機密

一、宋代用“內外相維”的政策管理軍隊

宋代軍隊主要有禁兵和廂兵。禁兵是中央軍,廂兵是地方軍。禁兵的主要任務是保衛京師、鎮壓大規模農民起義和戍守邊疆。禁軍的待遇比較優厚,以此籠絡他們效忠朝廷。儘管如此宋朝統治者對禁兵仍不放心,為了防止他們與將領結黨作亂,實行所謂

“更戍法”

,即規定京師與邊防的禁兵經常輪流更戍換防,但將帥不動。名義上是欲使士兵“習勤苦,均勞逸”,實則是為了使

“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識將,將無專兵”

,以防止封建割據勢力形成和兵將叛亂。

宋、遼、金、元各朝對軍隊是如何管理的?宋朝太保守,元朝太機密

同樣基於上述目的,宋王朝還實行

“內外相維”

的政策,即把京師駐兵與各地(主要是邊防)駐兵分配均勻,各佔二分之一,這樣,除了可以保證有足夠力量鎮壓京師與各地人民反抗和抵禦外患之外,同時當地方上出現封建割據勢力和叛亂時,可用京師之兵以抵制,京師發生叛亂,更可調各地之兵以勤王,從而達到現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後來宋神宗曾說過,這種辦法是為了

“使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地方),則無外亂;合諸道之兵以當京師,則無內變。內外相制,無偏重之患。”(《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二七)

即利用內外兵力勢均力敵,互相牽制,防止兵變,穩定封建統治。此外,在皇城內外、京師內外,府畿(京城周圍屬縣)之間也採取

“內外相維”

的辦法,使其起到互相牽制的作用。

所謂廂兵,即各州守軍,主要是用來鎮壓農民起義和供官府役使。廂兵很少訓練,也缺乏戰鬥經驗,且其精壯驍勇者皆選送京師以補禁旅之缺,故戰鬥力較差。

宋、遼、金、元各朝對軍隊是如何管理的?宋朝太保守,元朝太機密

宋代地方軍除廂兵外,還有鄉兵和蕃兵。鄉兵是按戶抽來的壯丁或土民應募者組成,在當地集結訓練,是守衛鄉土的地方武裝。他們在北方沿邊地區,對防禦遼、西夏南犯曾起到一定作用。蕃兵是在邊疆地區招募歸順部落的人民充當的邊境守軍。鄉兵和蕃兵都不是常設的地方武裝,而且數量不多,力量分散。南宋時,在漢淮一帶曾招募

“善舟楫者”

為水軍。總之,宋朝的地方軍在所謂

“強幹弱枝”

的保守政策下,與中央軍相比一直是較為薄弱的。

二、遼、金對軍隊管理

遼金軍事制度的特點是:其軍隊都是根據自己的社會組織建立的,兵士的來源不靠招募,而主要是由本民族成員充任的全民皆兵政策。

宋、遼、金、元各朝對軍隊是如何管理的?宋朝太保守,元朝太機密

遼的軍隊主要有御帳親軍、宮衛騎軍。任務是保衛京師鎮壓人民和對外征伐,數目龐大約六十餘萬人,皆選拔精壯士兵充當。除此之外,還有各部族軍,任務是守衛四邊。據《遼史兵衛志》記載,遼人凡年十五歲以上,五十以下皆隸兵籍,

“有事而戰”

,鐵甲自備,糧草自理,實則多靠搶掠供應。

金之軍隊主要有侍衛親軍和地方軍等。《金史兵志》記載,凡部眾

“壯者皆兵”

,有事下令部內遣使徵兵,軍事單位依原部落組織編制,最下層軍官為

“謀克”

(百夫長),其上為

“猛安”

(千夫長),均世代相襲。猛安之上設軍帥、萬戶、都統。後來改都統為元帥府,以後又改為樞密院,廢止萬戶官。猛安、謀克也是金軍的最基本的軍事單位,初期在戰爭中發揮很大作用,入居中原後曾屯駐各地,用以鎮壓漢族人民,並大肆掠奪漢人土地、財物,逐漸腐化,從而失去了戰鬥力。

宋、遼、金、元各朝對軍隊是如何管理的?宋朝太保守,元朝太機密

猛安、謀克計程車兵,初期多為東北部族人,滅遼以後,兼收投降的遼人與漢人,亦按猛安、謀克編制,同樣世代相襲。金人佔據中原後,為了擴充軍隊,大量簽發漢人當兵。這是強加於漢族人民的沉重負擔。每次徵發致

“使遠近騷動”,“民家丁男,若皆強壯,或盡取無遣,號泣動乎鄉里,嗟怨盈於道路”

。因此,遭到漢族人民的激烈反抗。

三、元朝對軍隊的管理

蒙古貴族憑藉軍事暴力征服了各族人民建立元政權後,更依靠軍事暴力維護和現固對各族人民的殘暴統治。

宋、遼、金、元各朝對軍隊是如何管理的?宋朝太保守,元朝太機密

元朝的軍隊主要有中央的宿衛親軍和駐防各地的鎮戍諸軍。成吉思汗時,有四怯薛(番直宿衛之意),但由於怯薛兵長期養尊處優,失掉了戰鬥力,因此在忽必烈時,又成立了左、右、中、前、後五衛親軍,作為拱衛京城的中央常備軍,其兵丁主要由蒙古人充當、後來隨著階級鬥爭的尖銳和統治地區的擴大,五衛親軍陸續擴充為二十一衛親軍,駐守在近畿和腹裡各地。宿衛軍之怯薛軍由怯薛長統領;各衛軍由親軍都指揮使統領。

地方上的鎮戍諸軍,在主要地區和邊防要塞,由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即部族軍)駐守,其編制是十人為一牌,設牌頭,其上有百戶,百戶之上有千戶,千戶之上有萬戶。各級軍官均為世襲,並且

“比之民官,優寵甚重”(《元史刑法志》)

元朝軍隊均由蒙古軍官掌握,《元史》記載,有一次為了鎮壓人民,

“朝廷調戍兵之在行省者往討之,會提調軍馬官(蒙古人)缺,故事,漢人不得與軍政,眾莫知所為”(《元史王克敬傳》)

可見其對漢人防犯之嚴。

宋、遼、金、元各朝對軍隊是如何管理的?宋朝太保守,元朝太機密

四、元朝軍隊數量屬於高度機密

元朝軍隊的來源,凡蒙古人及諸部族人,年十五以上七十以下,

“無眾寡,盡僉為兵”

,徵發漢人則不是凡丁皆兵,而是若干戶(通常是二十戶)共出一兵,辦法是

“丁力強者充軍,弱者出錢”

。及至統一全國後,為了保證充足的兵源,更把曾經當過兵的和

“壯士及有力之家”

定為軍戶,與民戶分開,並且世代相襲,無特殊情況不能更改戶籍。這也是蒙古貴族對各族人民進行統治的一種手段。

元朝全國一切軍隊的調遣、軍隊人數、軍職的遷調,統一中央樞密院總領,並直接對皇帝負責。樞密院內有關軍權和兵籍等,不僅漢人

“不閱其數”

“雖樞密近臣,職專軍旅者,唯長官一二人知之。故有國百年,而內外兵數之多寡,人莫有知之者”

。用這種高度軍事機密的辦法來保障蒙古貴族最高統治者對軍權的嚴密控制。

宋、遼、金、元各朝對軍隊是如何管理的?宋朝太保守,元朝太機密

五、結語:

總之,宋朝的軍隊管理是既要達到守衛邊疆和鎮壓人民的作用,又要防止危害宋朝君主專制的目的,太為保守。遼、金實行的幾乎是全民皆兵的軍隊管理制度。而元朝,則將軍隊的數量列為高度機密,雖樞密近臣也

“不閱其數”

,唯長官一二人知之,可見其軍隊數量的機密程度,實則太為機密。

主要參考資料:

《宋史職官志》

《遼史兵衛志》

《金史兵志》

《元史刑法志》

《元史兵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