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大秦賦》中的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他生前就叫“嬴政”?

  • 由 書房記 發表于 武術
  • 2021-10-23
簡介呂不韋當即表示,自己願意提供千金,為子楚上下打點,派人遊說安國君與華陽夫人

秦朝贏華是誰的兒子

呂不韋的長線投資

作者:鄭文州;本文節選自《細讀大秦七百年》(出版社授權刊發)

公元前257年,邯鄲之戰進入第三年,趙國都城隨時都有淪陷的危險。這種情況下,趙國政府決定殺死秦國人質、秦昭王的孫子子楚,以洩心頭之恨。然而,子楚卻突然人間蒸發了,躲開了這場殺身之禍。那麼,子楚為什麼在趙國當人質呢?又是誰幫他逃跑的呢?

這件事,還得從頭說起。

《大秦賦》中的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他生前就叫“嬴政”?

《大秦賦》劇照

子楚又名異人,是安國君的兒子。公元前265年,安國君被冊立為秦國太子,當時秦、趙長平之戰尚未爆發。出於外交的需要,秦國需要派一位王室成員到趙國當人質,當人質風險很大,一旦兩國交惡,人質就有被處死的可能。因此,安國君在二十幾個兒子裡,挑選了一個最不得寵的子楚,派往趙國當人質。

可以說,子楚被自己的老爹給拋棄了。在趙國期間,他入不敷出,日常費用尚且不足,還得養車養馬,可以說是捉襟見肘,狼狽不堪。正當子楚為自己的命運長吁短嘆時,一個貴人的出現,使其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個貴人,便是大商人呂不韋。

呂不韋是衛國人,是一位豪商巨賈,很有經商頭腦,生意遍及魏、韓、趙等國。他是個不安分的人,並不滿足於當一名商人,更渴望能在政治上大展身手,因而留心於政局,尋找政治投機的機會。

子楚入質趙國,引起呂不韋的關注。為什麼呢?因為子楚的身份不一般啊,其父安國君是秦國太子,未來的秦王。作為商人,呂不韋相信金錢的魔力,有錢能使鬼推磨,如果能把子楚扶為安國君的接班人,等子楚當上秦王,自己豈非就是秦國第一功臣?

當時沒有人看好子楚,因為安國君有二十幾個兒子,子楚排名居中,毫無優勢,況且還在趙國當人質。然而,呂不韋看法不同,他認為子楚“奇貨可居”。

《大秦賦》中的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他生前就叫“嬴政”?

《大秦賦》劇照

於是,呂不韋親自登門拜訪。當他表示可以幫助子楚成為安國君的接班人時,子楚不禁啞然失笑。倘若有這個命,他也不致淪落到當人質的地步。瞧瞧自己寒磣的樣子,爹不疼娘不愛,沒死在趙國就算謝天謝地了,至於大富大貴的美夢,還是別做的好。

呂不韋卻不以為然,謀事在人,事在人為,人的命運不是別人安排的,而是自己奮鬥出來的。呂不韋並非信口開河胡說八道,而是經過縝密的調查,得到的資訊是這樣的:安國君成了秦國太子後,遲遲未確定接班人選,因為他最寵愛的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如果能以華陽夫人為突破口,討取她的歡心,子楚完全有機會成為一匹黑馬,脫穎而出。

子楚聽了呂不韋的分析後,不免心動。但是自己身在趙國,既無錢財又乏人脈,連給人送禮的錢都沒有,能做什麼事呢?呂不韋當即表示,自己願意提供千金,為子楚上下打點,派人遊說安國君與華陽夫人。一句話,全包在我身上。

呂不韋當然不單是助人為樂,作為商人,他把這當作風險投資。投資失敗,無非損失千金,以後還可以掙回來;如果投資成功,自己將實現心願,邁向權力之巔峰。看來,呂不韋是鐵了心要把自己的未來與子楚捆綁在一起。

子楚大為感動,許下承諾:倘若將來自己真成為秦王,願把秦國土地與呂不韋共同分享。兩人就如同共生動物,缺了子楚,呂不韋只能是商人;缺了呂不韋,子楚只是落魄公子。但兩人一結合,就可能創造奇蹟。

要投資,就得捨得花錢,在這一點上,呂不韋一點也不吝嗇。呂不韋取五百金給子楚,當作日常花費,讓他多結交一些朋友、賓客;另取五百金,購置奇珍異寶,西行入秦。

《大秦賦》中的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他生前就叫“嬴政”?

《大秦賦》劇照

呂不韋先找到華陽夫人的姐姐,託她把奇珍異寶轉送給華陽夫人。當然,禮物是以子楚的名義送出的。姐姐收了呂不韋的好處,在妹妹華陽夫人面前誇子楚既賢能又聰明,在國外很吃得開;最重要的是,子楚非常敬愛華陽夫人,當作親孃看待,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有時想著想著便淚流滿面。

說實話,這些話說得過於肉麻了,太裝了。

姐姐又勸說華陽夫人:女人要是老了,男人的愛就靠不住了。應該早為自己做打算,何不把子楚收為養子呢?子楚賢能孝順,要是立為繼承人,夫人一輩子都不用害怕失去榮華富貴。

這一番話,讓華陽夫人怦然心動。所謂政治者,就是互相利用,子楚可以依靠她而成為接班人,她也可以依靠子楚而終生得以榮華富貴,何樂不為呢?為自己的前途著想,華陽夫人也得接受姐姐的建議。就這樣,呂不韋透過一番運作,打開了華陽夫人的心扉,同時也為子楚的未來打開了一道光明的大門。

華陽夫人不斷地給安國君吹枕邊風,盡說子楚的好話。話一說多,安國君對子楚的印象也有很大變化。特別是華陽夫人認了子楚為養子,那麼立他為繼承人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安國君還刻了個玉符給華陽夫人,當作承諾的憑證。如此一來,身在趙國的子楚地位水漲船高,安國君派人給他送去許多禮物,並正式聘請呂不韋擔任他的老師。

然而,秦、趙關係的惡化,給子楚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長平之戰的爆發,對子楚的生活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行動肯定要受到極大限制。更重要的是,作為人質,他的腦門上永遠懸著一柄大斧,隨時可能被趙國人當作報復的物件。在這種情況下,溫柔鄉或許成為唯一的慰藉之所。

一位絕色女子適時出現了,她便是呂不韋家裡的歌伎,也是他的情人趙姬。當子楚遇到趙姬時,很快便為她的美貌所吸引,以至於向呂不韋提出一個不太禮貌的請求:把趙姬送給自己。或許這本來就是呂不韋的故意安排,據《史記》的說法,此時趙姬已經懷上呂不韋的骨肉,但子楚並不知情。後來趙姬產下嬰兒,取名趙政,便是未來的秦始皇。

《大秦賦》中的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他生前就叫“嬴政”?

《大秦賦》劇照

秦始皇究竟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引起後世的廣泛爭議。否認者的一個證據,是《史記》裡的一句記載:“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 。”主要在於“大期”二字,據古人的註釋,大期是“十二月”的意思,就是說趙姬懷胎十二個月才生下嬰兒,這顯然有悖於“十月懷胎”的經驗。因此,趙姬可能並未提前懷孕,秦始皇很可能是子楚的兒子。

然而,這裡也有一點難以解釋。既然《史記》明確記錄趙姬在認識子楚前便已懷孕,又何必埋下一處含糊不清的記錄以推翻呢?因此,我又查了“大期”二字的含義,實際上還有另一個意思,便是指婦女足月分娩的日期,“十月而產,婦人大期”。從這個釋義看,《史記》說的只是趙姬到了分娩時間時,產下了兒子,並非特指十二個月。

從日後秦始皇與呂不韋微妙的關係看,我個人認為他是呂不韋之子的可能性很大。比如說,他稱呂不韋為“仲父”,這顯然是出自母親的要求。以呂不韋的聰明才智及政治上的野心,完全有可能設計一出狸貓換太子的戲碼,讓自己的兒子最終成為秦王乃至天下的統治者。

趙國在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中遭到慘敗,損失四十五萬士兵。戰爭結束後,子楚並沒有返回秦國,仍然被趙國扣為人質,他被趙國視為一張護身符,關鍵時刻可以拿出來與秦國談判。

一年後,秦、趙戰爭又爆發了,秦始皇正是出生於邯鄲之戰的這一年。到了公元前257年,邯鄲城危在旦夕,隨時都可能被攻破。到了生死關頭,趙國決定打出子楚這張牌,以處死人質作為逼迫秦國退兵的籌碼。然而,神通廣大的呂不韋再次展現金錢的魔力,他收買了守城官吏,把子楚秘密送出邯鄲。

不久後,信陵君竊符救趙,邯鄲得以保全,秦軍被迫撤退,子楚也隨同大軍回到了秦國。人質的逃跑令趙王十分生氣,下令逮捕滯留在趙國的趙姬母子。不過,由於呂不韋的保護,趙姬母子躲了起來,一躲便是六年。

公元前251年,執政五十六年之久的秦昭王終於死了,安國君繼位,史稱秦孝文王,子楚名正言順成為秦太子。此時趙國由於受到燕國的進攻,迫切想與秦國緩和關係,便藉著秦王新立的機會,把趙姬母子護送回秦國。

一年後,秦孝文王病死,太子子楚繼位,他就是秦莊襄王。至此,呂不韋的整個計劃實現了。秦莊襄王沒有忘掉呂不韋的功勞,他以“定國立君”之功,任用呂不韋為秦國宰相,並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呂不韋實現了華麗轉身,從一名商人一躍成為天下最強國家的一號權臣。

《大秦賦》中的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他生前就叫“嬴政”?

《大秦賦》劇照

秦莊襄王在位的時間也很短,僅僅三年時間。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去世,太子政即位,是為秦王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秦王政的母親趙姬成了趙太后,呂不韋仍然是秦相。由於秦王政年僅十三歲,軍政大事皆決於呂不韋,其被尊為“仲父”。

我們都習慣於把秦始皇的名字稱為“嬴政”,實際上在先秦是不存在這種叫法的。秦屬於“嬴”姓,這點是沒錯的,但是先秦姓與名並不合在一起用。與名合在一起用的是“氏”而不是“姓”。今天“姓氏”已經是一個詞,但先秦“姓”與“氏”是不同的。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理解:姓是大宗,而氏是小宗,是姓的分支。“嬴”姓並不只是秦國有,趙與秦是同源,趙國王族也是“嬴”姓。

在先秦所有歷史文獻中,沒有哪個人的名字與姓同用,因此“嬴政”這樣的叫法,在當時肯定是不存在的。

只是後世這麼稱呼,以訛傳訛,反而成了約定俗成的叫法。至於一些影視、小說,把秦國君王的名字前統統加一個“嬴”字,比如秦昭王叫“嬴稷”,秦武王叫“嬴蕩”等,這些叫法都是不對的。

如果嬴政的叫法是錯的,那麼應該怎麼叫呢?

《史記》裡寫了,秦始皇出生時,以趙為氏,叫作趙政。因為後人懷疑他是呂不韋的兒子,又稱呂政。無論是“趙”或“呂”都是氏,氏與名字是可以合用的。但是,叫趙政或呂政都不完全對,為什麼呢?

先秦的姓氏是非常複雜的,如果某人的身份是國君或公子(國君之子)或公孫(國君之孫),那麼他就不再使用原來的氏,不稱氏而稱國,就是以國名為氏。先秦姓氏的特殊原則:國君無氏,公子無氏,公孫無氏,皆稱國而不稱氏。因此,王族成員的稱謂,是隨著身份的變化而變化的。我就以秦始皇為例來說明。

《大秦賦》中的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他生前就叫“嬴政”?

《大秦賦》劇照

秦始皇剛出生時,身份並不特別,既非公子也非公孫,這時可以有個氏,因他出生在趙國,就以“趙”為氏,此時他可以稱為“趙政”。安國君繼位後,他就是國君之孫,身份是公孫,這時就不能叫“趙政”,正確的叫法是“公孫政”或“秦公孫政”;等父親子楚繼位後,他的身份就成了公子或王子,正確的叫法是“公子政”或“秦公子政”;自己成為國君後,就稱“秦王政”或“秦政”。至於嬴政的叫法,實是後人牽強附會,在先秦是不存在這樣的叫法的。秦朝滅亡後,繼起的漢朝就不採用如此複雜的姓氏學,姓與氏逐漸合一,故而採用漢代的叫法就成了“嬴政”。但我們要明白一點,在秦始皇生前,絕對不存在“嬴政”這樣的稱謂。

《細讀大秦七百年:一本讓人讀上癮的大秦興衰史》: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天下,建立秦朝;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強大一時的秦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時間,而秦國發展為秦朝卻經歷了近700年時間。全書分為“崛起,對峙,騰飛,擴張,統一,崩潰”六個部分,探尋歷史的細微之處,為我們講述諸侯國秦國與大一統秦朝之間的歷史淵源,展現圍繞大秦而發生的軍事爭霸、政治外交、經濟改革等精彩歷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