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科普:小朋友愛咬手指,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 由 寶寶知道 發表于 武術
  • 2021-10-12
簡介▶兩個小點子1、在孩子經常啃咬的手指上,貼一個可愛圖案有藥味的創可貼有一位讀者媽媽曾經跟我說,她的女兒愛吸手指,已經5歲了,屢勸不止

寶寶啃手指頭是怎麼回事

孩子愛咬手指,很多父母無奈又無助。

有媽媽說,家裡的男孩4歲了,喜歡在看電視時,看到驚險或高興的場景就會咬手指。如今十隻小手指的指甲都被啃得光光的,讓人不敢直視。媽媽說,打罵無數次了,孩子總是改不了。有時打得狠了,孩子會哭著說再也不敢咬了,但家長一不留神,孩子又開始咬……

科普:小朋友愛咬手指,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孩子經常忍不住咬手指,到底怎麼回事?

▶這隻小猴子為何也愛咬手指?

幼兒說曾經跟大家說過美國心理學家H·哈洛的小猴子實驗。實驗中,一隻小猴子出生沒多久,就與媽媽分離。然後,實驗者給它提供了兩隻假猴子媽媽,一隻是鋼絲的,一隻是絨布的。

科普:小朋友愛咬手指,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但今天我跟大家說的是實驗之後小猴子的狀況。實驗後的第二年,哈洛很沮喪地跟記者說:“我錯了。”因為這隻被迫跟媽媽分離的小猴子出現自殘,它不僅咬手指,還把自己毛茸茸的手臂咬得讓人觸目驚心,有時還喜歡莫名其妙地搖晃身體。這隻小猴子之所有會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過早與媽媽分離,導致安全感嚴重不足,心理異常焦慮,出現了行為障礙。

▶小朋友幼年期的咬手指現象

作為養育過孩子的父母,我們經常能看到孩子咬手指的現象。但我們要知道,小朋友年齡不同,咬手指現象反映的情況會有所不同:

1歲內,寶寶手指動作和口腔敏感期,寶寶會無意識地吮吸手指,這是寶寶智力發展和汲取安全感的表現;

1歲後,部分寶寶的咬手指現象會自動消失,但仍舊會有一些寶寶繼續啃咬手指;

1-2歲,這時可歸為不良習慣導致,部分寶寶會因為吮咬手指而出現牙齒畸形;

3-4歲,如果孩子經常咬手指,被認為是一種“倒退”的現象,這些孩子就像嬰兒期的小嬰兒那樣,透過吮吸手指而獲得安全感;

4歲後,如果孩子仍舊咬手指,表明孩子的安全感不足和焦慮持續存在,父母該及時幫助孩子尋找具體原因。

科普:小朋友愛咬手指,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比較常見的大孩子咬手指,是因為這樣的具體原因導致的:

1)孩子可能長期與父母分離,安全感不足,就像前面實驗中的小猴子;

2)孩子可能經常被家人指責打罵或冷漠對待,安全感不足;

3)孩子可能遇到了讓他們緊張的事情,比如在幼兒園被欺負、被老師冷暴力、被其他小朋友排擠、遭遇性傷害……等心靈受創的事件……

所以,看看你家孩子是哪種情況?當父母幫孩子找到了具體原因,再根據具體原因解決。除此之外,下面幼兒說提供兩個簡單和常用的做法。

▶兩個小點子

1、在孩子經常啃咬的手指上,貼一個可愛圖案/有藥味的創可貼

有一位讀者媽媽曾經跟我說,她的女兒愛吸手指,已經5歲了,屢勸不止。後來,她在我的建議下,陪女兒到藥店買創可貼,她特意鼓勵女兒選擇一種有可愛圖案的創可貼。好長的一段時間,小女孩除了洗澡,其他時間都在手指上貼創可貼。有時候玩玩具入神了,抬手就要咬手指時,突然咬到創可貼的怪怪的感覺,讓她很快意識到自己的壞習慣又來了。後來,孩子有時一抬手看見可愛的圖案就停了下來,半月後,她再也沒咬手指了。簡單的創可貼就這樣把孩子的頑習改掉了。

科普:小朋友愛咬手指,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除此之外,創可貼的藥味也能給孩子起到提醒的作用。前提是孩子意識到自己咬手指的行為是不對的,並且也希望改正。這方面,爸媽要提前做好引導,否則有些小頑童會把創可貼撕掉繼續啃。

2、在孩子經常停留的家庭區域,放一面大鏡子

有個詞叫“鏡子療法”,原先是科學家們用在截肢的病人身上。因為那些不幸被截肢的病人,常常會有幻覺疼痛,就是他們感覺被截去的肢體仍然存在,並且他們會感覺幻覺的肢體有痛感,以及引發其他抽搐現象。當他們在鏡子面前時,鏡子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肢體的真實狀況,實際上這也是經常給他們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你的肢體沒了,你沒理由再疼痛了。這個方法成功幫助了無數痛苦的截肢病人。

科普:小朋友愛咬手指,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我認識一個小男孩,他是個頑皮的孩子,也愛咬手指甲,連腳甲也未能倖免,“咬齡”3年,有時傷口會因為他的撕咬而發炎。他的爸爸很頭痛,因為小男孩會偷偷地趁家人不注意,把創可貼撕掉而啃咬指甲,啃完後再若無其事地貼回去。他的爸爸很無奈,最終在孩子平時玩玩具的客廳裡,裝了一面大鏡子,覆蓋了整整一面牆。後來,小男孩跟我說了自己的感受:“當我咬手指時,突然看見鏡子裡的自己,感覺很醜,就像一個小丑,我不喜歡……”在鏡子面前,鏡子似乎在無聲地“告訴”他——你咬指甲很醜/你正在咬指甲。在鏡子的一次次“提醒”下,他指甲的傷口終於有一天完全癒合了,並且再也沒被撕開過了。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在森林迷路了,林中的小溪能幫你找到活路;如果你對孩子的行為感覺無助,科學的知識和方法便是你最佳的出路。對此,我無比認同!所以,我便寫了一本書,叫《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

關鍵字:手敏感期、行為習慣、安全感、心智成長、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幼兒說)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 寶寶知道 帳號,瞭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群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