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名家解經典 |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 由 太極療 發表于 武術
  • 2021-05-15
簡介王培生注:在推手時,我動作的快慢,應隨著對方的動作快慢而定

粘連黏隨如何理解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

名家解經典 |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楊澄甫注:

今同志知其柔化,不知急應之法,恐難與來力對敵。“急”快也,“緩”慢也。如敵來緩則柔化跟隨,此理皆明,如敵來甚急,柔化焉能取哉?則用太極截勁之法,不後不先之理以應敵。所謂截勁,如行兵埋伏突出截擊之。所謂不後不先,如敵手之發未到之際,我截入敵腳未直之時,一發即去。此為迎頭痛擊,動急則急應。此非真傳不可。與人對敵,推手或散手,無論何著都有大圈、小圈、半個圈、陰陽之奧妙、步法之虛實、太極之陰陽、不丟不頂之理。迴圈不息,變化不同,太極之理則一也。

陳微明注:

此言我之緩急隨彼之緩急,不自為緩急,則自然能粘連不斷。然而兩臂松淨,不使有絲毫之拙力,能相隨之,如是巧合。若兩臂有力,則擅自做主張,不能捨己從人矣。動之方向緩急不同,故曰變化萬端。雖不同,而吾之粘隨其理則一也。

許禹生注:

此言己動作之遲速,當隨敵動作遲速之程度而異。但欲識敵之遲速程度,須先體察敵力之動機,方能因應咸宜。何謂動機?周濂溪通書有云;“動而未形有形之間者曰機。”又曰:“機微故幽”難識如此,設非功深不易知也。然苟得其機,敵雖變化萬端,由一本而萬株,而我則執中,扼萬株使歸一本,審機應候,無過不及。敵運動甚速,而我應付遲緩,則失之緩,敵勁尚未運到,而我先逆待,或加以催通,則敵反有機可乘,是謂性急,其弊一也。守一以臨,純任自然,無絲毫之凝滯,故曰:“得其一而萬事畢”是也。

姜容樵注:

敵急我以急應,敵緩我以緩隨,以敵之緩急為緩急,自能粘黏不脫。沉肩墜肘,手有立樁,斯可言緩急相應。敵動之方向雖變化不定,而吾之粘黏隨之,理法與個性則一也。

名家解經典 |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顧留馨注:

動作快慢要決定於對方動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張。首先,於臂放鬆,觸覺靈敏才能應急緩隨,處處合拍。只有觸覺靈了,做到“彼微動,已先動”才能制人而不制於人。動作雖然幹變萬化,而粘走相生,應急緩隨的道理是一貫的。

王培生注:

在推手時,我動作的快慢,應隨著對方的動作快慢而定。不管對方著術如何變化,而我總按一定的道理去化對方的力,或把對方拿著發之。處處合乎粘連黏隨,處處合乎陰陽虛實,處處合乎力學的原理,則對方雖有千變萬化的著術,也起不了作用。

沈壽注:

對方行動快,我反應也要快;對方行動慢,我相隨也宜慢。雖然應敵的機勢是千變萬化的,但基本原理都是一脈貫穿的。

李文濤注:

我之動作緩急,隨散之動作緩急而變。欲知敵之緩急,須粘連不斷。如察知敵之動機,不可用拙力,必須捨己從人。

學而思之:

道理還是這個道理,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做不到,為什麼?

簡單,少了“刻意練習”這個環節,就如孫存周所講“我藝無他,唯手熟爾!”

有時,練拳時最大的障礙就是認為自己知道了就是做到了,破了這個障礙,才能一心精進!與君共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