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嬴姓氏族遷徙的歷史軌跡:先入夏後歸商,先叛周後附周,崛起西域

  • 由 歷史沉澱的理性 發表于 武術
  • 2021-09-10
簡介夏以後,秦人的祖先始終為殷奴隸主忠心效勞,因“遂世有功,以佐殷國”,《史記》記載“嬴姓多顯,遂為諸侯”,秦不少首領被殷商奴隸主提拔重用,成為殷商的大臣

燕姓一般都是哪裡人

秦人是中國最古老的土著人之一。我國古代曾經流傳著“女脩吞玄鳥而生大業”的神話故事。“知其母、不知其父”,它反映了遠古時代曾存在著一個母系氏族社會。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中指出:“在一切形式的群婚家庭中,誰是某一個孩子的父親是不能確定的,但誰是孩子的母親則是確定的。即使母親把共同家庭的一切子女都叫做自己的子女,對於他們都擔負母親的義務,但她仍然能夠把她自己親生的子女同其餘一切子女區別開來。由此可知,只要存在著群婚,那麼世系就只能從母親方面來確定,因此,也只承認女系。”

秦人的祖先,流傳下來最早的一個名字就是女脩,據民俗學的解釋,這是因為秦的後人追溯他們祖先世系,從傳說中一直追到母系時代便無法追下去了,於是產生了“吞玄鳥卵”而生子的神話。

嬴姓氏族遷徙的歷史軌跡:先入夏後歸商,先叛周後附周,崛起西域

大業就是秦人最早的祖先,大業以後秦人的祖先就由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氏族社會。

《史記●秦本紀》記載:大業娶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大費以“姚姓之玉女”為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其玄孫曰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惡來。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從中可以看出,子既知其母,也知其父,社會進入父系氏族階段。秦的大業,與殷契、周棄等都“知其母、不知其父”,相距不過一代。史學界認為,我國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大約在四五千年以前,就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秦的祖先同夏、商、周的祖先一樣,都是屬於較早地融入華夏族的許多氏族部落中的一個。

秦之祖先生活在我國的東海之濱。

《呂氏春秋●音初》記載這樣一個故事:當殷契的母親簡狄還是姑娘的時候,上帝派一隻燕子去看她,簡狄十分見燕喜愛,後來燕子遺下卵就飛走了,從此不再回來。在這個記載中,說這隻探望簡狄的燕子發出“嗌嗌”之聲,“嗌“”與“益”在古代是通用的,秦人的祖先大費稱為伯益,可能與燕鳴的聲音“嗌嗌”有關係。而在古代我國東部地區的一些部落,正是把燕直呼為“益”或“乙”的。《說文》中有:“乙乙,玄鳥也,齊魯之間謂之乙乙,取其名自呼。”從《左傳》記載中,也可知以玄鳥為圖騰的部落早期可能生活在山東半島的齊魯一帶。這些都說明秦的祖先由對玄鳥的崇拜而自稱為“益”,而且生活在我國古代東方。

嬴姓氏族遷徙的歷史軌跡:先入夏後歸商,先叛周後附周,崛起西域

在夏王朝建立之前,秦的祖先伯益曾幫助過大禹治水,併為舜馴服鳥獸,舜因此而“賜”秦人“姓嬴氏”。

“嬴”姓與秦人對玄鳥的圖騰崇拜有關。玄鳥即為燕,燕、嬴實為同類雙音,燕就是嬴,燕姓即為嬴姓。把祖先崇拜的圖騰名稱作為自己的姓,這是中國姓氏的重要來源之一。

《史記●夏本紀》載:舜死後,禹即位,“舉益,任之政”,禹死時“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闢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禹將權力授予益,但益並不勝任,而禹之子啟有賢能,所以諸侯拋棄了益而以啟為共主。古書說:“益幹啟政,啟殺之”。伯益死後,其子孫離散,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禹曾在浙江紹興縣南的會稽山 大會諸侯,計算他們的貢賦,所以叫會稽,即現在的會計。會稽山有個山洞,大禹曾進去過,後人稱之為“禹穴”。禹的後代越王勾踐,也曾在會稽山臥薪嚐膽,最終復仇滅掉吳國。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唐、虞文化發生在現山西省西南部,黃河大麴的東岸及北岸,汾水兩岸及其流入黃河的丫杈地帶。夏文化則發生在現河南省之西部,黃河大麴之南岸,伊水、洛水兩岸,及其流入黃河的丫枝地帶。殷商文化向西直達渭水流域,早與周文化相接觸,而向東則達今山東、河北兩省沿海,中間包有濟水流域的低窪地帶,向東北直至遼河流域,向南到淮水流域,向西南到漢水流域之中游,也可能抵達長江北岸。六七千年以前,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諸氏族正處在繁榮的母系氏族社會,有許多氏族部落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逐步向肥沃富饒的黃河中游黃土平原移動。後來,他們終於在中原地區匯合,並同當地的部落集團融合,而成為歷史上進入文明時代最早的華夏族。在這些部落集團中,以後建立商王朝的商人,最初活動於東方;以後建立的周王朝的周人,最初活動於西方。由此看來,

秦之祖先最早生活在古代中國東海之濱,後與殷西遷至中原一帶,與夏融合在一起。

嬴姓氏族遷徙的歷史軌跡:先入夏後歸商,先叛周後附周,崛起西域

秦人祖先與殷人祖先最早可能同屬一個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

因為,殷人與秦人一樣,都是以狩獵、牧畜為主的遊牧氏族,殷人在商湯以前頻繁遷徙;殷人和秦人曾經有過共同的圖騰崇拜,都以玄鳥為圖騰;從殷人和秦人的墓制看,兩者有驚人的類似之處,且秦公墓都為諸侯墓形制,區別於殷制天子墓,表明那時等級嚴格,諸侯不敢僭越。在殷商時期,秦人屬於被殷商奴隸主統治馴服的一個氏族部落。由於秦人的祖先與商人的祖先為近族,故秦人同殷人在政治上的關係非常密切。在夏末(公元前17世紀),秦人去夏歸商,發揮自己善駕馭的特長,助殷滅夏立有戰功。夏以後,秦人的祖先始終為殷奴隸主忠心效勞,因“遂世有功,以佐殷國”,《史記》記載“嬴姓多顯,遂為諸侯”,秦不少首領被殷商奴隸主提拔重用,成為殷商的大臣。

公元前11世紀,周崛起於西方,一舉滅殷,秦人成為周人的奴隸。

周初,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商紂的兒子武庚發動大規模叛亂,被周公旦平定,參與叛亂的秦人被遷往各地。

一部分遷往黃淮流域,這些嬴姓氏族後來在那裡建立了一些小國,到春秋時有的還存在。一部分則被遷往西方,原來在殷商西陲的一部分秦人祖先,因西周佔據了殷人統治區,已被趕向更遠的西周邊陲。這時又有被從東方遷來的部分嬴姓氏族,兩部分加起來,就成為最大一支嬴姓氏族。他們被西周統治者趕向遙遠荒涼的黃土高原。直到周穆王時代,秦的一些首領才成為周奴隸主的高階奴隸,如為其趕車、養馬。

隨著周王室地位的衰落,秦的地位和作用開始凸顯,後被周孝王封為“附庸”,並允許在秦地(甘肅清水秦亭附近)建築城邑,封秦仲為大夫,為周王室抗擊西戎,從此嬴秦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

嬴姓氏族遷徙的歷史軌跡:先入夏後歸商,先叛周後附周,崛起西域

秦為捍衛周王室同西戎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公元前825年,秦仲奉周宣王之命討伐西戎,但出師不利,最後自己也在公元前822年的伐戎中喪命。秦仲死後,周宣王又召秦仲的兒子莊公昆弟五人領兵七千同西戎作戰。這一次取得很大勝利,奪回了被西戎佔領的犬丘。犬丘曾是周孝王時秦人的居住地。

周宣王封秦莊公為西垂大夫,地位略高於附庸,秦在周王室衰落中開始強大。

由於周天子的恩惠,以及秦人與西戎的刀兵之仇越來越深,秦人首領討伐西戎的意志更加堅定。莊公的大兒子世父發誓賭咒要殺戎王,並將繼位的機會讓給他的弟弟襄公,自己率人去與戎作戰。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即位。這時戎狄勢力更加猖獗,竟圍攻犬丘,並擄走世父,一年多才將其放回。秦在戎狄進攻面前採取兩個措施:一方面秦襄公將自己的妹妹嫁給西戎中的豐王為妻,以便分化戎人;另一方面遷都汧邑,節節向東逼近。

秦襄公率秦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侯領國後,秦國已由大夫上升為與齊、晉等大國地位平等的諸侯,歷史進入了春秋時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