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商鞅之死:性格決定命運,一個時代先行者的最終落幕

  • 由 一劉文化 發表于 武術
  • 2021-08-14
簡介商鞅趙良已經深刻地指出了商鞅性格上的缺點,以及即將到來的危機,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評價了他:“商君,天資刻薄人也”,但自古以來,成大事者,內心都具有孤獨感,此時的商鞅看著自己所建立的秩序,給秦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而自己的封君厚邑也是憑本事掙

贏虔怎麼死的

周顯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8 年)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復內之秦。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發兵北擊鄭。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商鞅變法成功,但最終結果卻是遭到了車裂,這一場個人悲劇的上演是任何一個歷史愛好者都無法忽視的大問題。縱觀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少不了明君與賢相相互之間的配合,而在古代封建社會的改革之中,帝王所給的支援與所下的決心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帝王的個人健康、壽命問題也很關鍵。在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的改革可以說是已見成效,單單從改革事業上來說,商鞅幾乎已經完成了自己歷史使命。從明朝王安石改革的失敗來看,就是因為宋神宗的去世,而半途而廢。

商鞅之死:性格決定命運,一個時代先行者的最終落幕

商鞅變法

之所以商鞅的下場是如此的悲慘,主要是原因是和下一代的領導人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商鞅在變法的初期,為了達到改革的目的,使用了許多極端的手段。比如由於太子的少不更事,被一些阻擋商鞅變法的老牌貴族所利用,為了強調改革之嚴肅,把太子的老師、國君的哥哥贏虔處以“劓刑”,就此與太子結怨,就這麼個情況,即使商鞅再有才幹,改革路線再正確,太子也絕不會再想商鞅共事了。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商鞅正是死於他偏執的性格。

商鞅之死:性格決定命運,一個時代先行者的最終落幕

商鞅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中國古代的的改革家們,身上往往都帶著一股特有的使命感,在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援之後,“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論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商鞅非常嚴苛,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說起來可能像有一種天生的控制慾望。同樣身為改革派的同王安石也說過的:“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們在改革前行的腳步中,總是懷著一種孤獨悲憤的心情,就像在整個世界都存在於黑暗之中,而只有他能找到那一絲光明。

商鞅之死:性格決定命運,一個時代先行者的最終落幕

王安石變法

不論是什麼人在什麼時期,只要是進行改革,就必然會遭受到利益既得者的反擊,而改革者就會感受到看客們的冷眼相對,油然而生一種孤立無援的感覺。能成大事者,當然不會被這些困難所擊倒,反而會受到激發,會更加堅信自己走的路才是正確的,如果不一意孤行,就無法再推進自己的事業了。“民可以樂成,不可以慮始”,普通老百姓們都是慢慢享受到改革的福利,而只有改革者才是先知先覺的,所以到了這種心理狀態,很多好言相勸都已經聽不進去了。

商鞅之死:性格決定命運,一個時代先行者的最終落幕

五羊大夫-百里奚

在從商鞅與朋友趙良的對話中,就可以充分地反映出商鞅的心理狀態。商鞅將自己與秦國名相百里奚相比,並頗有自得之意,而趙良則勸他多向五羊大夫百里奚學習,不但要在改革中注意方式方法,還需要夾緊尾巴做人,如果想保自己一條命的話,應該將封地還給秦國,迴歸田園生活,勸誡秦王多任用提拔賢能,尊老愛幼,依法獎勵有功之臣,這樣才能夠稍保平安。如果再繼續貪戀富庶的封地,享受獨攬大權的寵愛,必將聚集大家對你的怨恨,假使有一日秦王去世,你距離身敗名裂也就是咫尺之間了。

商鞅之死:性格決定命運,一個時代先行者的最終落幕

商鞅

趙良已經深刻地指出了商鞅性格上的缺點,以及即將到來的危機,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評價了他:“商君,天資刻薄人也”,但自古以來,成大事者,內心都具有孤獨感,此時的商鞅看著自己所建立的秩序,給秦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而自己的封君厚邑也是憑本事掙來的,完全聽不進趙良的勸誡,而現世報來得太快,趙良的假設,只用了五個月就成為了商鞅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商鞅之死:性格決定命運,一個時代先行者的最終落幕

秦惠文王

而商鞅的死換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必然,因為他性格上的缺陷,導致失勢後被政敵清算再正常不過,不幸中的萬幸是即使秦惠文王將他車裂,但卻並沒有否定他的改革,而是一以貫之將他頒佈的法令延續,沒有半途而廢,才有了之後強大、一統天下的秦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