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辭職後,我火速做的這件事,讓我受益終生

  • 由 人生五味 發表于 武術
  • 2021-07-24
簡介多數人無法走出現有圈子,是因為太習慣現有的一切,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環境,你做的事沒有變化,生活軌跡又怎麼會發展出新分支呢

同時進行什麼意思

「來源: |個人發展精英會 ID:gerenfazhanxuehui」

辭職後,我火速做的這件事,讓我受益終生

辭職後,我火速做的這件事,讓我受益終生

辭職後,我火速做的這件事,讓我受益終生

作者:臨公子

辭職後,我火速做的這件事,讓我受益終生

經常看文章的小夥伴可能會發現,我文章中高頻地出現一個角色:前同事。

很多故事都是來自他們。

我一畢業就在網際網路行業,員工流動率很高,比如其中一家幾千人的上市公司,近20年下來,員工平均年齡都沒超過27歲。

“前同事們”逐漸形成一個社交圈子,大家辭職後,關係好些的往往還會保持聯絡。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有些社恐的人

上班時公司有內部溝通軟體,同事們都在那上面溝通,除了工作相關的話題,我都不太好意思主動聊天。

很多同事直到要離職了、主動來加我微信時,我才把人和名字對上號。

後來我跳槽時,也鼓起勇氣向一些同事們要了聯絡方式。

同時,主動告訴他們我馬上要去哪家公司、是什麼樣的崗位、以後可以多多聯絡

因為離職後,大部分人還在網際網路圈子。我們往往還有共同的群,因此平時也會在群裡聊幾句,甚至在不同公司還有業務往來。

就像我所在的一個同事群:

裡面有些人在我入職時就不在公司了,但由於大家都在群裡,偶爾還會出來聚餐,便一直維繫著奇妙的“前同事”關係。

誰想打聽哪家公司什麼崗位、誰需要什麼業務上的幫助、誰開始創業了、誰最近搞了個副業需要捧場……能幫得上忙的人都會主動跳出來。

想來我也挺幸運的。

遇到了許多積極向上的同事,彼此在一個正向的圈子裡,偶爾有些負面情緒馬上就能得到安慰與鼓勵。幾年下來,大家基本上都過得越來越好。

這或許就是一個好圈子帶來的意義。

辭職後,我火速做的這件事,讓我受益終生

辭職後,我火速做的這件事,讓我受益終生

很多年前我看過一句話:

人是受環境影響的動物。

當時我還很天真地想,不是還可以“出淤泥而不染”麼?只要自己意志夠堅定,環境又奈我何~

這些年我愈發覺得這話很有道理。

除非你是意志力top1%的少部分人,否則:

周圍的人如果都在摸魚,你就很難鼓起幹勁好好工作;

周圍的人如果每天聊娛樂八卦,你稍微想上進些,看看書考個證,沒準就會引來冷嘲熱諷;

周圍的人如果經常聊買了什麼奢侈品,你或許就會打算也買個貴些的包包,哪怕囊中羞澀;

……

研究表明,一個人每天最多有效交往和接觸150人。

實際上,給你帶來最直接影響的是身邊的那十來個人

我後臺收到的職場問題裡,有一類很常見,就是自己所在的公司,大家由於種種原因都在弄虛作假or划水摸魚,想離開呢,可工資還不錯呀;

不想離開呢,可自己一旦表現出積極工作的苗頭,馬上就會有人開玩笑“這麼上進是不是打算跳槽”。

問我要怎麼辦。

假如讀者很年輕,多數情況下我都建議他們,如果有能力,就儘快考慮新的工作。

糟糕的環境裡,你的自我要求會不自覺地往下掉了幾個等級,潛意識裡將周圍的人作為參照物。

辭職後,我火速做的這件事,讓我受益終生

心理學上有個“錨定效應”。

指的是人們在做判斷時,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資訊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將思想固定在某處。

股票套牢後不捨得割肉,這是被買入價格錨定了;

懷孕後覺得街上的孕婦和小孩變多,這是被懷孕這件事錨定了。

同樣,你在糟糕的環境裡往往越來越喪,也是被環境錨定了。

你要做的不是想辦法融入圈子,而是儘快逃離垃圾圈子。

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就曾在一次演講中說:

不要猶豫,儘早認準大方向。

消滅選擇,義無反顧,認準長遠,認定自己,然後想方設法找到你要奮鬥的那個圈子。

跟了那個圈子之後,你會跟著這個圈子不斷地往上走。

諸葛亮結交龐統後,“一龍一鳳”輔助劉備統籌大局,臭皮匠做久了,只能是臭皮匠。

你的圈子,就是你的成長環境。

辭職後,我火速做的這件事,讓我受益終生

這幾年我一邊上班,一邊做自媒體,講真,思維和眼界上發生了巨大變化。

尤其二者同時進行的對比下。

單純做上班族時,接觸的都是偏技術、偏產品的人,時間久了,其實思維上多少有些固化,我會習慣用一種模式去看待問題。

開始做自媒體後,我接觸了大量原本完全沒有交集的人,有自媒體從業者、有品牌媒介方、有從事不同領域的自由職業者,看到了更加豐富的職業+人生多樣性。

走出圈子,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辭職後,我火速做的這件事,讓我受益終生

上週我和一位自由職業者聊天時,她說,很多人以為他們“不上班”的群體,平時不太需要接觸人,一個人窩在家裡就好。

實際上,她成為自由者以來反而越來越主動地參加一些大V或自媒體人聚會,看看同行都在做什麼、看看他們都有哪些商業模式、看看自己與他們之間存在多少差距。

不然一個人閉門造車,視野難免狹隘。

我曾在一位大V文章中看到一句話,大意是,

你接觸到的工作群體,是你所在圈層的側面對映。

無論你是上班族還是其他身份,一定要想辦法去優質的圈層,儘量找優質的人合作。

這不是一種功利,而是一種自我要求。

前陣子“清華保姆年薪50萬”的新聞引發熱議,許多人質疑這是不是人才浪費,可他們忽視了:

首先,能出得起年薪50萬的家庭,他們要的肯定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保姆”;

其次,其他名校畢業生N年都見不到boss,而這位“清華保姆”直接進入大boss家,打理家庭事務,等於一隻腳跨進了核心資源圈啊。

哪怕是服務,你也要努力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與相處人群。

辭職後,我火速做的這件事,讓我受益終生

辭職後,我火速做的這件事,讓我受益終生

那麼,如何提高圈子質量?

有兩個最直接的方式。

第一,找到優秀的人作為參照物

驅動我們成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你看到一個厲害的人,心想“我要是能成為他那樣就好了”,然後一點點地努力變成理想中的樣貌。

這樣一來能避免陷入自我感動or自我放棄,二來,有一個相對高的參照物,求其上者得其中,你再怎麼廢都不至於在泥潭裡打滾。

第二,做些“非常規”的事

你今天做這件事,明天做這件事,久而久之,可能明年還是在做這件事,無形中變成了路徑依賴。

做的事不同,接觸的人往往也不同。

多數人無法走出現有圈子,是因為太習慣現有的一切,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環境,你做的事沒有變化,生活軌跡又怎麼會發展出新分支呢?

最後我想說。

接觸高質量的圈子,並不是目的,

它是一種讓你有更多機會跟著一群優秀的人、一起變優秀的方法。

原生圈子對人的影響很大,但我們依然可以主動地去選擇影響自己的人+事。

希望我們都能看到圈子以外,更多彩的世界。

辭職後,我火速做的這件事,讓我受益終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