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 由 度量衡與中醫藥 發表于 武術
  • 2021-07-16
簡介”2 二詔銅斤權 甘肅省博物館秦安縣上袁家秦墓出土兩詔“銅權”,高7釐米,底徑5

斧斤的斤是什麼意思

東周/西周——春秋/戰國 重量單位:

勻(鈞)、斤、爰(yuán)、寽、冢

西周的重量單位有

寽、勻(鈞)、斤、爰(yuán)

等,斤、鈞制應已形成。寽可以用來計量貝、絲和金(主要指青銅),而勻則主要稱量金。

春秋/戰國—— 秦漢唐 重量單位衡製為五權法,即

朱(銖)、兩、斤(益,鎰)、鈞、石

東周1928年洛陽金村 金村方壺 銘文 是“四寽三十三冢”,實際重量5450克。“四寽十三冢” 實際重量 5220克。1寽的重量大約在1100-1300克之間(均數

1250克

)。1寽約為5斤。西周1寽的重量,應與此相差不大。 也許在西周時期,不同年代、不同諸侯國或地區,1寽的重量並不相同。

西周時應出現了重量單位“斤”。斧、斤是古代的兩種砍伐工具,二者形體和功用總體相似。作為重量單位的“斤”,是由斧(斤)的實物轉化而來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形體較小的青銅斧(斤)逐漸轉化為專門衡量其它物體重量的標準。“斤”作為重量單位,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和文獻裡,說明當時“斤”已經得到廣泛使用。

根據出土器物實測以及後世東周、戰國時期斤、鈞的量值,推測西周的1斤約合250克,1鈞合30斤。

春秋戰國,尤其到戰國中後期,各諸侯國度量衡的單位明顯不同,但朱(銖)、兩、斤(益)、鈞、石制的重量單位體系己在許多諸侯國廣泛使用,各國的1斤基本都在250克上下,1兩在15。6克左右,1銖在0。65克左右,各國之間雖略有差異,但差異很小。

東周既使用

寽,也使用朱(銖)、兩、斤

等進位更為合理的單位。根據出土器物實測資料分析得出,東周1寽約合1250克,大約合秦、趙等國的5斤;1兩約合15。625克。 也有人說,兩週衡制單位“寽”的數值大約在 1110 克左右,1寽可以分作 32等分。

魏國

實行

益(鎰)、釿、寽制

的重量單位。根據出土器物實測資料分析,1鎰約300克,約當秦、趙等國的20兩;1釿約25克,1鎰約合12釿。1寽約合1250克,約摺合秦、趙等國的5斤。 又一說法與此相差不大,目前所見魏國衡制單位1釿約為 25。9 克,1鎰約為 315 克,二者存在十二進位制的關係。

韓國

為 釿[jīn] 鎰(yi,益)韓國

鎰和釿

是十二進位制的關係。

趙國

實行

銖、兩、斤、鈞、石

制的重量單位。根據出土器物實測資料分析,1斤約合251克,30斤為1鈞,4鈞為1石。根據部分出土器物實測資料,1銖約0。64克,1兩約15。5克,1斤約247克,可推算出當時24銖為1兩、1斤為16兩。 也有資料說,趙國衡制單位見於銅器的有

石、鎰、兩

,有人算得1鎰之值摺合 20 兩。

一朱分四分

齊國

賹(益、鎰)、斤、鈞、金

等;文獻中齊國有鎰、斤、鈞、金等重量單位。1金應合20兩(約1鎰)。

楚國

形成

益(鎰)、斤、兩、朱(銖)制

的重量單位。其1益約等於秦國等地的1斤,約250克,合16兩。益(鎰)雖與秦、趙等國的斤名稱不同,但二者與兩、朱(銖)的進位關係相同,且量值也相等。楚國發掘了不等臂天平,為漢代出現桿秤奠定了基礎。 戰國中期前後楚人稱量黃金時所用的重量單位是

益、兩、株,

而不是原來認為的斤、兩、株。

秦國 商鞅 朱 兩 斤 鈞 石

衛國

鎰 釿 冢

中山國 石 刀

《小爾雅》漢·孔鮒  

廣衡十三 二十四銖曰兩,兩有半曰捷,倍捷曰舉,倍舉曰鋝,鋝謂之鍰,二鍰四兩謂之斤,斤十謂之衡,衡有半謂之秤,秤二謂之鈞,鈞四謂之石,石四謂之鼓。

春秋時期,早期的“斤”權

“右伯君”銅權,是目前所見時代較早,齊國最早的一件權衡器,早期的“斤”權。

呈半球形,上有鼻紐,用來繫繩,周身鑄六個大字:“右伯君,西里疸。”據考證,“右伯君”是主造官,“西里”是鑄造的地點,“疸”是工匠的名字。從字型上判定,這件銅權時代約在

春秋晚期,是齊國的器物

。高3。6、底徑3。8釐米,重198。4克。當為一斤之權。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右伯君”銅權

秦始皇時代留下的“斤”權,近20枚。

1 秦始皇詔銅斤權 北京故宮博物院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通高5。3cm,徑4。7cm,重

0.260kg

。權圓臺形,鼻鈕。權身有18道瓜稜,稜間刻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詔書14行,詔文曰:“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及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2 二詔銅斤權 甘肅省博物館

秦安縣上袁家秦墓出土兩詔“銅權”,高7釐米,底徑5。2釐米,重250。2克。為增大器表面積以載銘文,權身被設計為空心鐘形。頂部呈傘蓋狀、鼻鈕。器表鑄成17道觚稜,銘文即鎏刻在觚枝間的平面上,一個是秦始皇的詔書,一個是秦二世的詔書,它們是秦代關於度量衡制度著名的“兩詔”。從字型看,是一次刻成,斤權。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3 兩詔銅斤權 (3枚) 秦陵博物院

咸陽秦始皇陵園出土 ,

陵園西側內外城之間的食官遺址內共出土

3枚銅斤權

,它們均鑄於秦二世時代,銅權呈十七稜面,空心,權身刻有兩詔銘文。權上均有刻文,內容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統一度量衡的兩個詔文。三權的重量不一,其中1枚因鏽蝕嚴重,土鏽沒有清除,重為325克,其餘兩枚分別重254。6克、256克,此重量約為秦的1斤。通高7。30釐米, 肩徑3。90釐米, 底徑5。40釐米,壁厚0。4-0。5cm,256克。通高6。 86、紐中禮徑0。 6、壁厚0。4釐米,重254。 6克。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4 兩詔銅斤權 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西安秦始皇陵墓出土 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藏 高7。2、底徑5。4釐米,重247。5克;稜柱體,上部略收,平頂上有鼻鈕,體有瓜稜九道。銅權表面刻廿六年始皇詔書40字和二世詔書59字。

從字型看是一次刻成。鼻紐一側有一洞,另一側刻一 符號,可能是製作工匠的記號。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另一側刻一 符號,

銘文釋文:廿六年,皇帝盡幷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殹,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故刻左,使毋疑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5 秦始皇詔銅斤權 北京大學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高3。56釐米,底徑4。75釐米,重273。5克

青銅質,半球形,上有鼻鈕,權身開裂,中有鏽蝕。周身刻有秦始皇詔。權底略凹,有工具加工痕跡。

檢核清末民國以來的秦權著錄,此權曾著錄於羅振玉1930年出版的《貞松堂集古遺文》,並由註文

‘‘貞松堂藏”知原為羅氏舊藏。《貞松堂集古遺文》收錄此權的銘文由羅福頤摹寫,與北大藏權比較,二

者銘文的字形、排布均具有極為相似的特徵。

曾著錄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編:《燕園聚珍——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展品選樺》,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204-205頁。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6 秦始皇詔銅斤權 澳門珍秦斎

高3。2釐米,底徑4。2釐米,重238克

18873。始皇詔權

【時 代】秦代(前221-前207年)。

【收者】澳門葦春源珍秦齋

【尺度重量】通高3。2、底徑4。2釐米,重238克。

【形制紋飾】瓜稜半圖餞,鼻翅,權身分為十七面・

【著 録】珍秦牽秦124-125頁,珍秦琳琅244-245頁。

【銘文字數】稜間緒始皇二十六年詔書40字。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7 秦始皇詔銅斤權 日本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

青銅質,半球形,上有鼻鈕,權身分作十四面,刻有始皇詔。高3釐米,底徑4。2釐米。重254克(據《陶齋吉金錄》推算)。

引自[日]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編集:《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圖錄〉。臺東區藝術文化財團2015年,67頁。曾著錄於[清]端方:《陶齋吉金錄》卷四,宣統元年(1910)石印本。第38葉;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8 秦始皇詔銅斤權 陝西

青銅質,半球形,有鼻紐, 權身分作十四面,刻有始皇詔,高3。5釐米,底徑4。2限米。重248克。

圖片及資料由陝西漢唐收藏網馬驥先生提供。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9 秦始皇詔銅斤權 上海博物館

18870。始皇詔權

【時 代】秦代(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

【收藏者】上海博物館。

【尺度重量】高3。 2、底徑4。 2釐米,重248克。

【形制紋飾】饅頭形,上有鼻鈕。

【著 録】度量衡191,秦銘文圖版U7

【銘文字數】表面刻廿六年始皇詔書40字。

【銘文釋文】廿六年,皇帝盡幷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緝,濾(法)度量制(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備 注】館藏號:39325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10

兩詔銅斤權 河北大學博物館

220g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詔書共7行40字,詔書內容:“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館,法度量,則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另一面刻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詔書,共10行60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11 秦始皇詔文銅權 1.5斤權372克 柯莘農藏權考

2011年從海外迴流的 “秦 始皇詔文銅權”。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刻有或鑄有始皇詔書的銅權、鐵權以及銅量、銅升,在秦都咸陽遺址西安阿房宮、臨潼始皇陵、陝西華陰、甘肅鎮原、山西左雲、山東文登、河北圍場、江蘇東海、內蒙古赤峰等地皆有出土。它們充分證明秦代統一的度量衡制度確實有利地推行於全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隨之實行的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的舉措,不僅對當時剛剛建立的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對於後世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此權是民國時期陝西著名收藏家柯莘農先生的藏品。柯氏視此權為瑰寶,精心護理,經世珍藏。其西安曹家巷故居“半園”中的一座小樓,便以這枚秦權命名為“小權山房”,用來庋藏金石文物、椎拓拓本、習字作畫以及友朋雅集。

此枚始皇詔書銅權極具特色。首先,銅權形制規整,挺拔方正,十稜十面的稜柱體造型比例協調,形制規範。上細下粗,見稜見角,頂部有一個半環形鈕。通體紅中泛黃,皮殼溫潤,綠鏽斑駁,古香古色。通高5。5、底徑4。3釐米,重372克。其次,篆刻文字清晰而嚴謹,筆法古雅而莊重,刻鑄的字口深峻,沒有一處隨興所為。從造型到銘文的刻鑄都顯的嚴謹規範,應是一件精工細鑄的官制標準器。

在銅權的表面鑄有秦始皇廿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除第一邊5字、第5邊3字外,其餘每邊4字,上下左右結構整齊,共40字。詔書是:“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灋(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字型呈標準秦篆,書寫工整,遒勁有力。現將秦始皇詔書詮釋如下:

1、廿六年,秦始皇即位的第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這一年秦國滅掉齊,統一了中國。

2、皇帝,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再次稱王。原本為秦王的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自以為德兼三皇、五帝,故並以為號,改稱始皇帝。《史記·秦始皇本紀》:“王曰:‘去泰著皇,才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3、諸侯,指戰國時期的趙、魏、韓、楚、齊、魯等國。

4、黔首,古代稱平民;老百姓。《禮記·祭義 》:“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鄭玄注:“黔首,謂民也。”孔穎達疏:“黔首,謂萬民也。黔,謂黑也。凡人以黑巾覆頭,故謂之黔首。”《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更民名曰黔首。”

5、丞相狀、綰,指時任秦國左右丞相的隗狀和王綰。丞相,古代輔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長官。戰國時期秦武王二年始置左右丞相。以後各朝,時廢時設。

6、灋度量則不壹,即法度量則不壹,是指當時行用的度量衡是戰國時期各國的制度,甚為混亂,給國家的賦稅收繳和人民的經濟貿易帶來極大不便。

7、歉疑者,是說有所疑惑的,也就是不合標準的。

詔書大意為:二十六年,始皇帝消滅了所有的諸侯,統一了中國。老百姓得到了安寧。現在立尊號為皇帝,於是命令丞相隗狀和王綰,宣佈全國統一度量衡制度,使有疑惑的都明確起來,一律校正統一。

傳世和出土的秦權以饅頭形的為最多,如西史博物收藏的高奴石和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始皇詔銅權,其次為半圓體瓜稜形,如旅順博物館收藏的始皇詔斤權和澳門蕭春源珍秦齋收藏的始皇詔斤權再次為吊鐘形,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美陽權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收藏的1975年秦始皇陵園出土的兩詔斤權。

此種上細下粗的多邊形稜體權,尚屬首次發現。《小校經閣金文拓本》著錄的、現分別藏於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館的旬邑權和大騩權,呈八稜體,空腔平底,平頂中部凹下置一道橫樑。雖作稜體,但內部結構和鈕的製作以及詔書字型均失秦代風格,出自一人之手製作,商承祚先生斷為贗品。

根據西安高窯村出土的高奴銅石權測得秦代一斤相當於256。25克;旅順博物館收藏的一枚自名為十六斤的始皇詔權一斤合今251。3克,一枚自名為八斤的始皇詔權一斤合249。7克;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一枚自名為八斤權一斤合今257。9克。又1967年甘肅秦安出土的兩詔斤權重250。4克,1973年陜西臨潼始皇陵出土的兩詔斤權重247。5克。從以上資料可以得出秦代一斤約合今250克左右。若此,柯氏所藏始皇詔銅權重372克,應是秦代1。5斤。這種不是斤的整數權曾有過出土,如1978年秦陵考古隊在始皇陵園發現的兩枚兩詔權,一枚重254。6克,另一枚重325克。第一枚可能是一斤權,第二枚就不是一斤的整數,有可能是一斤四兩權。過去學術界一直有秦權是天平的砝碼還是桿秤秤砣的爭論,上述現象正好為研究這一問題提供了絕好的材料。

秦“斤權”一覽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引自 熊長雲 論述

西漢 海昏候墓 銅環權 -12組

海昏墓出土12枚砝碼,這套砝碼中,有2枚最大的,所以才出現了偶數 青銅材質最大的一枚上刻著“

大劉一斤

”,最小的一枚實測為五銖。這套砝碼最輕的可以稱到

2克

,全部加起來可以稱一兩斤的物品。漢代的衡制規定,1斤=16兩,1兩=24銖。《漢書·律曆志》說:“圜而環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無端,終而復始,無窮已也。”在出土的十二枚銅環權中,最大的一斤為248克,最小的五銖為3。5克。全部加起來也只能稱幾斤重的物體。一枚最重的銅環權上刻有“

大劉一斤

”四字,說明這套銅環權與“大劉記印”是同一時期使用的,很可能是專門用於稱黃金或稱藥材的,所以也叫“稱錢權”。與“稱錢權”配套使用的“稱錢衡”在哪裡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至今並未發現衡杆。由於衡杆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不容易儲存,因此秦漢時期的衡杆出土不多。僅存的幾件衡杆最長可達64釐米,而最短的只有23釐米,也就是漢代的一尺。由此而推斷出一種可能性,就是用九寸長的玉質黃鐘律管作為衡杆,以絲線綁在中間作提紐,再將細繩穿過律管孔兩邊,同時吊起兩隻衡盤,類似現代的吊杆式天平,達到稱重的目的。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郢匠揮斤,宋斤魯削,“斤”的由來,秦斤權彙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