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拜新春、逛廠甸,老北京的春節這樣過

  • 由 新京報 發表于 武術
  • 2021-07-13
簡介漸漸地,這也成了風俗習慣,春節買風箏、風車,也成了男孩子們最嚮往的活動之一,所以正月十五前,到處都能看到從廟會出來,喜氣洋洋地拿著風車回家的大人孩子

空竹騙馬是什麼技巧

原文作者丨何大齊

摘編丨安也

老北京過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從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這是高潮期;往後一直要延續到二月初二龍抬頭,這是尾聲階段。前後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

時間長,活動內容必然就十分豐富。從臘月初八喝臘八粥開始,年俗活動就接踵而至,例如祭灶、辦年貨、除塵垢、貼春聯、掛福字、做年菜、祭祖神、祈福貴、放鞭炮、驅邪祟、包餃子、團圓飯、壓歲錢、拜新春、逛廠甸、吃元宵、觀龍燈、猜燈謎、看花會……這些不僅是老北京的習俗,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逐漸積累的民風民俗的集中釋放和展示。

拜新春、逛廠甸,老北京的春節這樣過

“福”字象徵著來年的五福臨門:

一福是可享長壽;

二福是富貴,有錢有地位受人尊重;

三福是康寧,身心健康安泰;

四福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福是子孫滿堂,老有所依(也有說是善終)。

年畫的內容都有“福、祿、壽、喜”的寓意。比如大胖小子抱一條金紅色大鯉魚,有“吉祥有餘”之意;“喜鵲登梅”寓意喜訊到家;貼大紅對聯和掛五彩的掛錢,是為祈福納祥、驅災求安之意。

當過節的熱烈佈置和各種美食佳餚都準備停當後,三十晚上祭祖的時刻就到了。平日收藏起來的先祖畫像、列祖列宗的木質牌位都被供奉在案上,供品豐盛,紅燭閃閃,香爐裡燃燒的高香,煙影繚繞,緩緩飄散。家裡人按輩分,順序下跪磕頭,氣氛莊嚴肅穆。我們這些小孩子也按大人指點,叩頭不止,直到大人拉起來才鬆口氣,幼小的心靈裡也逐漸埋下了敬祖追遠、孝先承後的種子。

除夕夜的團圓飯,首先是全家人都要到齊,如有因故不能回家的人,也要留個空座位,擺上碗筷,象徵此人也在場。家是辛勤勞作的人的心靈港灣,這是亙古不變的。桌上的菜餚不但豐富,還都有吉祥寓意。“紅燒魚”取火紅的日子、富裕的生活之意;“燉雞”取吉祥之兆;“火鍋”祈求來年的日子人丁興旺、熱烈歡騰……

拜新春、逛廠甸,老北京的春節這樣過

本文出處:《北京的春節》,何大齊繪著,活字文化丨北京出版社2021年2月版。

拜親朋

拜新春、逛廠甸,老北京的春節這樣過

正月初一拜親朋,長幼有序各不同。

作揖叩頭道吉祥,恭賀新春樂融融。

拜年的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漢代就有了拜年這一說,到唐代開始盛行起來, 上至皇親國戚、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芸芸眾生,到了農曆正月初一,都要相互拜年。宋朝詩人鄭剛中詩裡就寫道:“村巫吹角天將曉,里巷拜年爭欲早。”可見這新春拜年,乃是開門第一件要事。

除夕守歲到交子時刻,就是大年初一了,天亮後孩子們要換上新衣服,大人也都穿戴整齊,梳洗打扮好,新年新氣象,圖個好兆頭。我小時候要先給家中輩分最高的奶奶拜年,雙膝跪地行叩頭禮,祝奶奶健康長壽,然後依次給父母、叔叔、姑姑行禮,因家裡長輩太多,所以除奶奶之外,其他長輩就都行作揖禮了。作揖時要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左手抱右拳。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真誠、尊重,這不能錯了,要是右手抱左手是不吉利的。抱手後上下搖動,上過頭,下過膝,祝家中長輩吉祥平安,萬事如意,家中拜完走出院門,遇到街坊鄰居,都要相互作揖道賀,“過年好”聲不絕於耳,一派喜慶祥和。

逛廠甸

拜新春、逛廠甸,老北京的春節這樣過

通宵爆竹一聲聲,廠甸廟會盛京城。

風車空竹喧夜半,男女老少樂昇平。

廠甸在和平門外,是元明時期燒製琉璃瓦的官窯舊址,所以此地又叫琉璃廠。民國六年(1917 年) 海王村公園在此修建,就是現在中國書店的位置,也稱為廠甸。據說廟會始於清朝乾隆年間,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舉辦集市,一年之中,僅此數日,所以遊人如潮。

琉璃廠周邊是人文薈萃之地,店鋪裡賣的大多是古董、文玩、字帖、書畫、文房四寶。其中書店最多,等到了春節廟會期間,這些店家為了招攬生意,都會在店鋪門前就地陳列古董、字畫、線裝書等。我想這一定與科舉考試有關,來京趕考的讀書人那時都住在城南宣武門外各地在京設定的會館中,他們要蒐羅自己喜愛的書,要買筆墨紙硯等用品,所以在離會館最近的琉璃廠就形成了文市的特色。這是廠甸廟會與其他廟會的不同之處。由於廠甸離市中心近,那時北京城也就是二環以內不大的範圍,所以春節廟會開始後,各階層的男女老幼都會爭相光顧遊玩。

大糖葫蘆

拜新春、逛廠甸,老北京的春節這樣過

大糖葫蘆似長龍,蘸上飴糖白又紅。

五顏六色小旗飄,廠甸廟會春意濃。

廠甸可吃可玩可看的東西多了去了,但又好吃又好玩又好看的,就得數大糖葫蘆了。說起糖葫蘆,現在的孩子大概只知道冰糖葫蘆了——不到一尺長,竹扦子上穿著十個八個山裡紅,蘸上用白糖熬製的糖液晶瑩剔透。但大糖葫蘆與冰糖葫蘆不同,首先它特別長,最長的有六尺,最短的也有三尺。

選大個兒的山裡紅去核,用長長的荊條穿起來,表面刷上熬化的白飴糖而不是冰糖。白飴糖是用麥芽和小米為原料製成的糖,和關東糖是同一類,製作時用刷子蘸上飴糖,刷在穿好的山裡紅上,白裡透紅,最後還要在頂端粘上粉紅色或綠色的三角形小旗子。小販在大籮筐上支起木架子,上面鑽上圓形孔洞,把大糖葫蘆插在孔洞裡。小旗兒高高地迎風搖擺,十分耀眼,成為了廠甸的一大標誌。大糖葫蘆是孩子們的最愛,選一串最長的扛回家,心裡那份快樂就別提了,現在一想起來,那場面、那心情還好像就在眼前。

空竹

拜新春、逛廠甸,老北京的春節這樣過

春節廠甸好熱鬧,空竹攤位佔要道。

張飛騙馬猴爬杆,喜慶吉祥添歡笑。

老北京廠甸廟會賣一種帶響兒的玩具,叫作空竹。空竹古稱空鐘、空箏、響鈴等,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玩具。典型的空竹一般分單輪和雙輪兩種,用竹木和普通木材製成。先把粗竹竿鋸成一寸多高的竹圈,再在竹圈上鋸出一個方孔和若干個細長的窄口,每個孔內粘上半圓形的竹片,形成一個一個小的笛哨,然後用兩個圓木片把加工好的竹圈封起來,形成一個餅形的圓輪,中間用一段葫蘆形的圓柱把兩個圓輪連在一起,就成了一個雙輪空竹。單輪空竹則只有一個圓輪,輪盤中間裝一個尖頭兒的葫蘆形木柱。

抖空竹要用兩根二尺長的木棍,兩頭捆綁好一根一米多長的線繩,線繩纏在葫蘆形圓柱的細腰部,抖的人雙手持棍,不斷地來回扯動,空竹快速旋轉起來,風入笛哨口,就發出清脆的聲音了。

噗噗噔兒、琉璃喇叭

拜新春、逛廠甸,老北京的春節這樣過

噗噗噔兒玻璃燒,脖細肚大底端薄。

一呼一吸砰砰響,每逢春節添歡笑。

噗噗噔兒是廠甸廟會特有的兒童玩具,根據它發出聲音的方式和形狀, 也稱“ 倒掖氣” 或“ 響葫蘆”,據記載明朝就有了。明朝建都在北京,在《帝京景物略》中專門寫到過它:“別有銜而噓吸者,大聲詠詠,小聲唪唪,曰倒掖氣。”

它是用玻璃製成的,有球形或葫蘆形,它有一根細長的玻璃管兒,用嘴含著管頭兒,一呼一吸即可發出噗噔、噗噔的聲音。噗噗噔兒是用紫紅色的玻璃料拉成管狀,再把前端吹成一個葫蘆形或球形,趁玻璃料還沒冷卻變硬時,在底端微凸的平面上一摁,使底面略向內凹陷,冷卻後即成。噗噗噔兒的底端玻璃極薄,在一呼一吸間,玻璃前後移動而出聲,隨著呼吸速度的變化就能發出有節奏的“樂音”。

如果兩三個大孩子一人吹一個,相互對吹,好像有聲部的合唱或對唱,又好像互相交談說話,十分有趣,給歡樂的節日又增加了熱鬧的氣氛。由於物美價廉,吹出來聲音又輕柔悅耳,因此這種玩具很受大人孩子的喜愛。我記得小時候大人領著逛廠甸,總會買幾個大小不同的帶回家去。

氫氣球

拜新春、逛廠甸,老北京的春節這樣過

製出氫氣充皮囊,五顏六色迎風揚。

廠甸擺攤招攬客,氣球高升圖吉祥。

每逢春節廠甸廟會,都有賣氫氣球的擺攤設點兒,當場製作氫氣球。一個木製的方桌,在上面綁上竹竿,縱橫支成一個立體的架子,架子上拴著形態各異、充好氣的氫氣球。繩子長, 氣體輕,氣球飄得很高,五顏六色隨風搖搖擺擺,老遠就能看到,招引得孩子們拽著大人往那兒跑,很是引人注目。

除了充好氣的成品,賣氫氣球的木桌上還擺著一些瓶子,內裝製作氫氣用的鋁粉、燒鹼和涼水。小販把三種原料按配比放在一個大瓶子裡,先放燒鹼,再放鋁粉,最後倒入涼水,蓋上瓶蓋,等它們起化學反應後產生氫氣,然後從盒子中取出色彩鮮豔的橡膠皮囊套在瓶口上。瓶內產生的氫氣充入皮囊,越充越大,皮囊的色彩也越加鮮豔,而且呈半透明狀,小販用小線繩兒拴住囊口,留下兩三米長的線,氫氣比重輕,球體自然就高高地升起來了。每年春節大人帶我逛廠甸,我都要買回幾個色彩豔麗的氫氣球,舉著回家。

假面具

拜新春、逛廠甸,老北京的春節這樣過

攤商在貨筐上用長木棍搭起貨架,把各種各樣的面具掛在架子上。面具的造型奇形怪狀,色彩鮮豔,最能抓住孩子的眼球,從老遠就能把他們吸引過來。買一個戴在臉上裝神弄鬼,嚇唬小夥伴,很符合兒童的心理,尤其是小男孩。我小時候就在廠甸買過好幾個面具,戴上之後照鏡子,看到自己的怪模怪樣特別開心,有時還會躲在門後,猛一出來嚇唬家裡其他人。

廠甸賣的面具是在耳朵部位鑽兩個小孔,用鬆緊帶穿過拴緊,戴在頭上把帶子繃在後腦勺上,起到穩固作用。那時我家裡院子大孩子多,經常每人臉上戴一個,按照上面畫的圖案分角色,再根據看過的京劇自己編戲文、編故事,在暖暖的冬日陽光下能玩一個下午。大人們也都圍觀指點,哈哈大笑,在歡樂的春節中,又增添了一幅開心的場景。

風車

拜新春、逛廠甸,老北京的春節這樣過

彩色紙旗獵獵飄,風輪轉動小鼓敲。

春節更添喜慶氣,男女老少樂陶陶。

北京的春天是多風的季節,幾乎每天都刮,但暴風少,總的來說是平穩的, 於是有些要靠風吹的玩具就在春節廠甸廟會應時而生,比如風箏和風車,過了熱熱鬧鬧的春節廟會,賣得就少了。喜歡這些玩具的,就得趁著這時候買回去,等到一出正月,料峭春風登場,就可以去戶外拿著奔跑玩了。漸漸地,這也成了風俗習慣,春節買風箏、風車,也成了男孩子們最嚮往的活動之一,所以正月十五前,到處都能看到從廟會出來,喜氣洋洋地拿著風車回家的大人孩子。

老北京又稱風車為“吉祥輪”,關於名稱的來歷有很多不同的傳說,但在這些傳說的故事中都有“四季平安”“吉祥如意” 的寓意。風車的歷史十分悠久,我曾看到過一幅宋朝畫家所畫的工筆彩繪《貨郎圖》,在他的貨挑子上,大多數是兒童玩具,其中我就發現了風車,但形狀和構造比現在的簡單得多,到了清朝,才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

本文圖文均選自《北京的春節》,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何大齊

摘編丨安也

編輯丨張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