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心為君主之官,“君王”在,則“天下”安康

  • 由 丹亦科學說 發表于 武術
  • 2021-07-06
簡介中醫意義上的心不是一個簡單生理意義上的心,它的意義很廣,比如“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等,可以看出中醫的心除了一個獨立的實際器官之外,還包括人的精神、感覺等

心是什麼之官

心為君主之官,“君王”在,則“天下”安康

心居於胸腔左側、隔膜之上,是“君主之官”,它有兩種含義:一種是生理意義上的器官,另一種是血液迴圈的動力器官。這種理解是西醫的說法。中醫意義上的心不是一個簡單生理意義上的心,它的意義很廣,比如“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等,可以看出中醫的心除了一個獨立的實際器官之外,還包括人的精神、感覺等。

心位於胸中,膈膜之上,有心包裹護於外。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配合其他所有臟腑功能活動,起著主宰生命的作用。故《素問·靈蘭秘典論》稱之為“君主之官”。按照中醫的理論,心的生理功能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主血脈,二是主神明。

心在五行之中屬火,《素問·六節藏象論》稱其為“陽中之太陽”。也就是說,心相當於一團旺盛的火焰,日復一日燃燒著,為支撐人類的身體而辛勤工作,它為什麼擁有這樣旺盛的能量?這能量又來自哪兒?

這就是陽氣的作用,為氣之推動和溫煦功能。由於火為陽,主氣、主生、主動。在人體中心和血脈相連,正是由於心陽不停地蒸騰昇發,心氣不斷搏動輸出。血液才能得到流通,執行在全身各處,營養臟腑經絡、四肢百骸‘、肌肉皮毛。若心臟停止跳動,血液迴圈和人的生命活動就會終止,因此中醫稱“氣為血之帥”,就是心氣統領血液之意。為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心只有擁有充沛的陽氣,才可以維持人的生命。

心屬火,忌陰寒

心屬火,最怕陰寒之邪,耗傷陽氣,導致真陽被阻、宗氣受遏。不管是漢代大醫學家張仲景《傷寒論>裡面提到的“胸痺”證,還是現代醫學巾的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從中醫的角度上說,這些都和心陽不振、心氣不足有關。

心血足,神明安

心主血脈是為何意呢?心為五臟之主,是全身血脈的總樞紐,如同發動機之於汽車。全身的血液都是在血脈中執行的,這依賴於心臟的搏動。如果按一個人心臟平均每分鐘跳70次、壽命70歲計算的話,一個人的一生中,心臟就要跳動近26億次。一旦心臟停止跳動,那就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終止了。

心臟是血液迴圈的動力器官,它推動血液在脈中按一定方向流動,從而使血液輸送到全身,供給身體的需要,維持各個臟腑的正常生理活動。

在看中醫的時候,人們常會聽醫生說到心血不足,這是什麼意思呢?中醫學把心臟的搏動、推動血液迴圈的動力和物質,稱之為心氣。另外,心與血脈相連,心臟所主之血,稱為心血。故而《黃帝內經》有日:“心主血脈,竹“脈者,血之府也,” “諸血者皆屬於心。”

心主血,血行脈中,心與脈密切相連,脈是血液執行的通道,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執行以營養全身的功能。這種功能是由心氣的作用來實現的。

心氣的盛衰,可以從血脈的改變反映出來,因而《黃帝內經》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若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脈搏和緩有力。若心氣不足,心血虧少,則脈細弱或節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則脈澀不暢或結代等。所以,心血旺盛,血液才能在血脈中正常運動,否則會導致人體發病。血液迴圈的能力就會下降,比如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

一般來說,心血不足者會表現出心悸、怔忡、煩躁、失眠、多夢、健忘、易驚、面色蒼白無華等症狀,這其中除了面色蒼白無華外,幾乎都屬於血不養神、神明受擾、神明不安的症狀。《景嶽全書》中有記載:“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因此,中醫所用的安身藥物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主要功效就是寧心養血,這些也都從另外一個側面證明了只有心血旺盛,神明才能得到安寧。

心主神明

在中醫學理論中,神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神是指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精神、思維、意識。在中醫學的藏象學說中,將人的意識活動、精神活動以及思維主要歸屬於心的生理功能。

在《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有這樣一句話:“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還有在《素問·邪客》中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這些都說明人的精神活動主要由心來控制。如果心臟的功能不正常出現了問題,人們就會意識模糊、思考問題不清晰、精神萎靡等症狀。

除此之外,心還有一些附屬功能,包括: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在體合脈,其華在面以及在竅為舌。“在志為喜”簡單的理解就是,人遇到喜事,精神愉悅,有利於心臟的健康,但是也要把握一個度,不然也會樂極生悲。

《黃帝內經》裡有一句話,叫“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意思是說,心裡如果不正常,那人體所有的臟腑都可能陷入混亂危險之中。只要心臟不出問題,其他的臟腑一般也會安守本分,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神”也就不會出什麼問題。

心在志為喜

藏象學說認為,外界資訊會引起人的情志變化,為五臟生理功能所化生,因此將喜、怒、憂、思、恐稱作“五志”,分屬於五臟。心在志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關。喜,是一種對外界資訊的反應,屬良性刺激,有益於心主血脈等生理功能。從心主神志的生理狀況進行分析,有太過和不及的變化。通常而言,心主神志功能亢盛,人就會喜笑不止;心主神志功能不及,人則易悲。但是心為神明之主,不但喜能傷心,五志過極,都會損傷心神。

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脈指的是血脈。心合脈,指的是全身血脈都屬於新。心氣之強弱、心血之盛衰都能透過脈象反映出來。心合脈是切脈的理論根據之一。從中醫的角度上說,內在臟腑的精氣盛衰、功能強弱能顯露於體表組織器官上,即榮華外露。五臟各有其華。心,其華在面,說的是心的生理功能正常與否和氣血之盛衰能顯露在面部色澤變化上,因此望面色經常作為推論心臟氣血盛衰的指標。如果心的氣血旺盛,那麼面色就會紅潤有光澤;如果心臟發生病變,氣血受損,就會在面部有所表現。比如,心的氣血不足,面色就會發白、晦滯;心血瘀阻,則面部青紫;若血分有熱,則面色紅赤;心血暴脫,面色就會蒼白或枯槁無華。

心在竅為舌

“竅”原意為空洞,即孔竅,中醫學理論中用其說明臟腑和體表官竅間的內在聯絡,也屬於中醫學整體觀念的一部分。竅主要指頭面五個器官——鼻、眼、口、舌、耳,包括七個孔竅,習慣上稱之為七竅。此外,前陰和後陰也被稱作竅,所以又有九竅之說。五臟六腑居於體內,官竅居於頭面和體表,不過臟腑和官竅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絡。這種聯絡不但表現在生理方面,在病理方面同樣相互影響。

心開竅於舌,指的是舌為心之外候,舌主司味覺,能表達語言。心功能正常,則舌質柔軟,語言清晰,味覺靈敏;如果心發生病變,就會從舌上反映出來,所以臨床上透過觀察舌的形態、色澤變化推論心的病理變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