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告別洪水、汙水、缺水……“為水所困”的水鄉如何“因水而興”?

  • 由 新華社 發表于 武術
  • 2023-02-03
簡介近年來,湘陰聚焦水安全,最佳化水環境,發展水經濟,充分發揮水的優勢,走上一條謀求人水和諧、因水而興的治水新路

河流上的水是怎麼來的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  12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從“為水所困”到“因水而興”——湖南嶽陽“水鄉”湘陰探求治水新路》的報道。

位於湘江與洞庭湖交匯處的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湖區及江河水域面積佔縣域總面積的70%,屬於典型“水鄉”。洪水、汙水、水質型缺水……“為水所困”是湘陰一度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湘陰聚焦水安全,最佳化水環境,發展水經濟,充分發揮水的優勢,走上一條謀求人水和諧、因水而興的治水新路。

告別洪水、汙水、缺水……“為水所困”的水鄉如何“因水而興”?

橫嶺湖畔候鳥翔集

水鄉“為水所困”

湘陰因水得名,縣域內除了有湘江等7條幹支河流過境,還有大型天然湖泊18個,水庫127座,防洪大堤402公里。江河縱橫、水網密佈、沃野千里,這片土地沉澱著“湖廣熟,天下足”的歷史榮光。

但是,豐富的水資源也曾帶來無盡煩惱。據統計,僅從1990年至2022年,湘陰就發生水災8次,1998年更是發生歷史罕見洪水,全縣直接經濟損失25億元。在一些小垸子,“十年九澇”“十年九不收”並非誇張說法。

水患不絕,影響了湘陰的經濟社會發展。上世紀80年代前後,在當地傳播甚廣的“十冬臘月不修塘,五荒六月喊爹孃”等民諺,背後是湘陰人民長期被困於“冬春挑堤,夏秋防洪”四季輪迴的沉重負擔。連年防汛抗洪,增加了地方財政壓力,也影響著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

困擾當地發展的不僅有水患,還有一度突出的水汙染問題。由於雨汙合流等,大量生活汙水直排,多種汙染物進入水域,導致縣城及周邊大面積水體成為黑臭水體。“還有粗放的農業種養方式,重肥重藥,導致農業面源汙染問題突出,不管城市還是鄉村,水汙染普遍存在。”岳陽市生態環境局湘陰分局督察專員張利軍說。

水資源豐富的湘陰,卻一度取用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源。由於地表水汙染問題較突出,城區建了三個取用地下水的水廠,另外還有57眼水井,年取地下水2300多萬立方米。

長期過度開採,導致縣城地下水的可採深度從上世紀70年代的70多米,降至目前的200多米,15眼水井陸續枯竭報廢,前些年縣城部分片區開始出現水壓不夠、供水緊張的情況。“2017年,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指出,湘陰有20。0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守著水窩子喊渴’讓我們難堪。”湘陰縣水利局水資源管理股負責人夏傑峰說。

“靠水吃水”的粗放型發展路徑難以為繼。禁漁禁捕、砂石禁採、退耕休耕、生豬退養……多個傳統產業面臨轉型,部分群眾就業、增收壓力加大,“水窩子”必須謀劃新的“水文章”。

構建“人水和諧”

“水窩子”要發展,首先要化解“人水相爭”矛盾,確保水安全。近年來,湘陰持續加強水利建設,建成城市防洪圈。歷經2017年、2020年兩次洪水“大考”,有效保障了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在上級的大力支援下,縣委、縣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幹,築起了防洪的安全屏障,終於可以安心謀發展。”湘陰縣副縣長劉界雄告訴記者。

湘陰還拆除橫嶺湖水域矮圍48處520公里,清退溼地歐美黑楊5。47萬畝,2243戶漁民全部“洗腳上岸”轉產轉業,既彰顯了“人給水出路”的決心,也能夠修復水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重現旖旎的水鄉風光。

治汙需要鐵腕,湘陰投入縣級環保資金15億多元,推進“洞庭清波”專項行動,開展“十大清湖行動”,高標準整治黑臭水體20處,天然水域全面禁止投肥投餌。

“問題在水裡,根子在岸上。”該縣副縣長鄧澳利說,透過水陸整治一體推進,新建集鎮汙水處理廠15個,改造無害化衛生廁所5。35萬戶,禁養區畜禽養殖場、非法砂場碼頭、粘土磚瓦窯廠、水上餐飲船等全部取締,著力實現標本兼治。

位於城區的漕溪港,集納周邊各種汙水,長期被當地人稱為“臭溪港”。“以前一年四季都臭氣熏天,從旁邊經過要捂著鼻子。”附近居民江勝華說。

湘陰從2017年開始投入1。24億元,對漕溪港水環境進行治理。清理出淤泥近26萬立方米、垃圾8萬噸,抽出黑臭水進行處理,陸續投放生石灰等淨化水體。水質提升後再投入魚苗,種植水草,使用增氧機進一步淨化水質。為實現源頭治理,鋪設和改造32公里截汙管網,實現雨汙分流。

如今的漕溪港已成為溼地公園,是城區居民休閒健身的首選地。“過去人人嫌棄,現在個個喜歡,晚上很多人來這裡散步。”江勝華說。

為保證漕溪港們的治理成果長效化,湘陰投入570餘萬元,對具備監測條件的215個排汙(漬)口進行全面監測。建成智慧河湖管理平臺,在全縣重點水域佈置熱成像雲臺攝像機47處,實現對重點水域和岸線24小時全天候監控。“平臺實現了多部門資訊互通,加上這些‘千里眼’,保護效率高了很多。”湘陰縣河湖中心主任肖海說。

近年來,湘陰水生態持續改善,縣域內國、省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臨資口等多個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二類水質標準。湘陰還陸續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全國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居民安全飲水狀況也發生明顯改善。湘陰縣水利局局長秦獻鵬介紹,湖南前些年不斷加大對湘江流域水環境整治,湘江水質不斷改善,2020年,投資8。14億元的湘陰縣湘江水廠動工,取用湘江水作為水源。專案一期工程目前接近收尾,預計於今年12月底完工,透過城鄉管網連通將惠及30餘萬群眾。“湘陰城區將告別喝地下水的歷史,多個地下水取水口陸續被封,每年可以節約地下水資源1700萬噸以上。”秦獻鵬說。

湘陰將供水保障工程納入全縣鄉村振興“十大引領性工程”,建成27處農村供水工程,全部完成水源地達標建設,近五年新增農村飲用自來水人口30萬人,自來水管網通村覆蓋率達93%。

探索“治水新路”

對於新時代的治水工作來說,除了確保水安全,更要透過興水之利、揚水之長,為“水鄉”群眾創造更多發展機會,徹底告別“靠水吃水”粗放型發展路徑,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湘陰縣縣長劉世奇說:“水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因水而生的美食與美景,傍水而興的物流與產業,是我們發展‘水經濟’的重點。”

鶴龍湖鎮水網縱橫,蝦蟹是當地特產。近年來,當地以蟹蝦作為主導產業,對養殖大戶在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援,為他們提供技術、銷售等方面服務。蟹蝦養殖產業由此逐步做大做強,鶴龍湖鎮陸續獲評省級特色農業小鎮、入選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立名單。

如今,全鎮共發展蟹蝦等特色水產達3。57萬畝,蟹蝦年產量8000餘噸,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蟹蝦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產值16。89億元。每到秋天,去鶴龍湖吃螃蟹吸引長株潭諸多客人前往“打卡”。“鶴龍湖螃蟹黃滿、膏肥,口味獨特,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每畝純收益在3000元以上。”養蟹大戶徐浪告訴記者。

闖出名氣的除了鶴龍湖蟹,還有樟樹港辣椒等。長在湘江畔,得益於獨特的水土條件和小盆地氣候,樟樹港辣椒口感鮮美,近年來成為“網紅”湘菜,曾創下每斤280元的“天價”,還屢屢“一椒難求”。“我們要立足資源稟賦,以爭創全國特色水產強縣為目標,打造鶴龍湖螃蟹、樟樹港辣椒等特色產品,讓湘陰現代特色農業做得更好。”湘陰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袁敏哲說。

發展水鄉旅遊,對毗鄰長株潭城市群的湘陰來說,優勢與潛力明顯。透過持續完善配套建設,洋沙湖等溼地公園正成為周邊市民的休閒度假“打卡”地。洋沙湖國際旅遊度假區漁窯小鎮的負責人李明波介紹,自2017年6月開園以來,吸引了非遺文創、窯工坊、演藝、飛行營地等特色業態的進駐,滿足著多樣化遊客需求。他說:“今年國慶黃金週,我們客流量達10萬人次。”

“水鄉”要煥發新活力,離不開現代工業和物流業的支撐。近年來,湘陰著眼於轉化水運優勢,發展臨港經濟,吸引更多臨港專案落地。

湘陰虞公港位於湘江入洞庭的“咽喉”處,往上游距長沙霞凝鐵路貨場約60公里,往下游距洞庭湖入長江的三江口87公里。11月26日,湘陰縣政府與湖南湘江新區管委會、湘水集團簽署《虞公港開發建設正式合作協議》。12月9日,總投資約51。6億元的湘江航道虞公港專案正式動工,力爭2024年建成運營,有望成為城陵磯港的延伸港、大宗散貨集散中轉港和服務長株潭地區的深水港。

劉世奇認為,新時代的治水目標,不僅要實現可靠的水安全、優質的水資源,也要有良好的水生態、宜居的水環境,還要有發達的水經濟。他說:“作為古老的水鄉,湘陰的發展源頭在水,發展後勁也在水。我們要努力做好‘水文章’,為走好‘治水患、興水利、優生態、促發展’的科學治水新路提供‘湘陰探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