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精神標識的提煉與展示

  •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武術
  • 2023-01-29
簡介最近我看了六集紀錄片《大泰山》,覺得自己離讀懂的境界還差很遠

矽從什麼裡提煉出來的

泰山無疑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精神標識。從一定意義上說,讀懂了這座山也就讀懂了中國。最近我看了六集紀錄片《大泰山》,覺得自己離讀懂的境界還差很遠。這部紀錄片為讀懂泰山遞上了一把鑰匙,對體味泰山文化精髓,有提示、提醒、提神之功。

精神標識的提煉與展示

我對泰山的印象是零碎、模糊、膚淺的。說句大白話,就是不囫圇。這部紀錄片給了我一個相對完整的“山象”。紀錄片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設定了清晰的座標,從自然到人文,從歷史到現實,從東方到西方,從中國到世界。跳出泰山看泰山,也許看得更清晰。“河山元脈”單元,從25億年前浮出海面的群島山脈,到3000萬年前劇烈隆起的磅礴山體講起,由泰山說到黃河,有追先懷遠的悠長和宏闊。“若登天然”單元講述的儒釋道故事,讓人記住“大德曰生”,也記住孔廟的一幅集句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泰山立志研學基地小朋友拓印的“與國咸寧”四字,點染出歷代帝王封禪、拜祭的精神背景。“登高必自卑”搖身成“登高必自”碑,“卑”“碑”之變引人遐思。泰山能成其大,在能容,難怪英國曆史學家狄更生登泰山後發出感嘆:“一個可以如此尊崇自然之美的民族,必定是一個對生活基本價值有著良好感覺的民族。”紀錄片以“國泰民安”作結,這是最美好的期許。我想到了《周易》中的話:“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由山和人共同塑造的風景,獨一無二,最能勾勒出泰山的文化肌理。比如考驗人的泰山十八盤的陡峭險峻,還有閃耀在石凳上那些行走的脊樑——泰山挑山工們的晶瑩的汗滴,喚起了我們的崇高感,恰如康德所言:“因為他們把我們的精神力量提升到了遠遠的,超出了庸俗平凡的高度,並讓我們在內心發現了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抗衡力量,它使我們有勇氣去和大自然這種看來好像是全能的力量進行較量”。比如泰山的日出,101歲的著名美學家楊辛的解讀是:“泰山的日出,那是體現一種生命的壯麗,這也是天地人的大合唱,那種壯麗的景象,使我感受到一種生命的讚歌。”比如“泰山石敢當”,福建的、重慶的、陝西的、山西的,造型各異的“石敢當”,寓意都是一個意思,泰山能為人遮風擋雨、逢凶化吉。比如碧霞元君,一個個傳說,已經融化在國人血液,積澱為民族記憶了。紀錄片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以現代意識、開放意識去關照、解讀,可以說,這部紀錄片是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賦予新時代內涵的一種有益探索。

著名報人範敬宜先生曾談到好新聞來自“記者罕至、讀者罕聞”的地方。《大泰山》也拍出了許多的“罕”,一新受眾耳目。比如,日觀峰天文臺,那些負責與天“對話”的工作狀態,我很感興趣。更讓我想不到的是,泰山日觀峰氣象站,始建於1932年,由竺可楨選址、蔡元培奠基,是中國建站最早的永久性高山氣象站,被稱為“風雲前哨第一站”。有機會,我真想去親眼目睹一次。比如赤鱗魚,是泰山溪流中的獨有魚種,它生性既不耐熱又不耐寒,只能生活在海拔270米到800米、溫度在2℃-28℃的泰山溪水中。由於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野生赤鱗魚資源急劇減少,一度瀕臨滅絕。比如一棵野生泰山花楸,藏身在海拔1400多米的一處陡崖石縫中,是現存的世界上唯一一棵野生花楸。如今,泰山人艱難實現了野生泰山花楸的遷地保護和野外移植迴歸,初步解除了野生泰山花楸自然瀕臨滅絕的困境。泰山之大,大在它身上藏著數不清的秘密。

高而可攀,拾級力登;雄而可敬,昂頭天外。泰山有說不盡的話題。這部紀錄片是在說山,其實更在說人,說事,也在說理。主創人員用現代理唸的鋒芒啟用沉睡的“材料”和塵封的史料,最大限度地佔有第一手資料,並把資料變成思維的養料,當然缺不了的是現場採集到的鮮活資訊的映照。“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紀錄片的落點對準人,在對準改變了歷史的大人物的同時,更多地對準挑山工、登山者、保潔員、護林員、氣象員等等,但關注普通人,絕不是點綴,而是關注他們的命運,展示其中的世相之美,還有人性的悲憫與感動。這一切努力,成為區別於一般風光宣傳片的標誌。

我想,拍一部好的紀錄片,也是一次登山,看著一個個難得的鏡頭,我能體味出製作者的辛苦,當然也有提煉與展示之樂。

經過《大泰山》的提醒,我以後再登泰山,肯定會更仔細、更留心。

壹點號老逄家自留地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