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歷史文化】史稱寶峰的鳳凰山‖徐成武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武術
  • 2022-12-14
簡介汪德臣沿山築城垣鳳凰山在冷兵器時代是利州城東堅不可摧的盾牌,其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南北朝至五代在史籍中只依稀可見,在蒙古徵蜀時,則非常醒目

一個木一個危讀什麼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

【歷史文化】史稱寶峰的鳳凰山‖徐成武

【歷史文化】史稱寶峰的鳳凰山‖徐成武

史稱寶峰的鳳凰山

徐成武

說到廣元鳳凰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風景如畫的鳳凰山公園、高聳入雲的鳳凰樓。然而,追根溯源,鳳凰山更加珍貴的,卻是其璀璨的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史稱寶峰的鳳凰山‖徐成武

廣元鳳凰樓(圖片來源:廣元萬事通網易號)

鳳凰山古名寶峰,俗稱東山,是巍然屹立於利州古城東部的險峰。山峰專名號“寶”,只因位高任重,極其珍貴。至於名為“鳳凰”,則有兩種說法:一是女皇武則天生於利州——民間流傳,唐貞觀初武士彠任利州總管府都督,其續絃夫人楊氏臨盆,有鳳凰率百鳥自寶峰飛來繞樑朝賀,分娩後產下女皇武則天,從此,寶峰稱為鳳凰山;二是因山形而名——清《四川通志·輿地志·山川·廣元縣》說,鳳凰山因盤旋起伏,勢若(鳳凰)翱翔得名。

蜀門鎖鑰的鎖芯

鳳凰山呈南北走向,南北最長1100米,東西最寬600米,面積約0。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63。5米。僅看這組資料,她在“連峰去天不盈尺”的秦嶺南坡,只不過是個“小不點”。但“秤砣雖小壓千斤”,這個“小不點”卻是古利州的鎮城之寶。

利州古城坐落於嘉陵江東岸,約兩平方公里的平坦聚落呈匕首狀且尖朝北與江平行而臥,北抵滌溪(現稱王家溝)口,南至南河口,而鳳凰山如猛虎蹲於東部,時刻守護著古城。這山崗四周地貌迥異:東坡魯家灣凹槽,從北部鳳凰山和營盤梁之間海拔503米的埡口切割山體迅速斜下近900米,在海拔476米的平橋地帶注入南河,主峰相對埡口高差60餘米;西部自南向北,從海拔476米的低谷突兀而起,在700餘米距離內迅速爬升至主峰,沿主峰再向北400米,急降至北麓鳳凰山和營盤梁之間的埡口,沿途陡壁如削,主峰相對聚落高度達80多米,埡口相對聚落高度近30米,懸崖底部與古城聚落渾然一體;南麓坡度雖較緩,但連線的是波濤滾滾的南河;東北金山橫亙,金山北抵滌溪,西崖北端向西經百餘米平地即達嘉陵江,江、溪皆天塹。由此看來,廣元鳳凰山真是猶如昂首北望金山蹲於古利州東側的猛虎,十分險峻!

冷兵器時代,憑此天險,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居高臨下,任你勇冠三軍,又能奈我何?這就是古人稱之為“寶峰”的原因。正因為古利州東有寶峰天險、西南有江河天塹、北有金山可憑,才構成了冷兵器時代號稱蜀門鎖鑰、巴蜀門戶的巴蜀秦隴比鄰地帶軍事重鎮。

早在東晉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統治者“欲重複上流為習坎之防”(語出《晉書·殷仲堪傳》,“習坎”意為“重險”),置興安縣治鳳凰山西麓,6世紀初又置西益州,6世紀50年代改西益州為利州。此後,利州長期為州、府、軍、路、行省治地,是巴蜀秦隴咽喉、兵家必爭之地。可見,如果廣元是門,鳳凰山就是這扇門的門閂;如果廣元是鎖,鳳凰山就是這把鎖的鎖芯。

汪德臣沿山築城垣

鳳凰山在冷兵器時代是利州城東堅不可摧的盾牌,其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南北朝至五代在史籍中只依稀可見,在蒙古徵蜀時,則非常醒目。

《資治通鑑》《周書》《宋史》》等記: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益州(治成都市)總管王謙響應寧蜀公尉遲迥討伐隋國公楊堅,遣十萬大軍向東北包圍利州,利州總管豆盧績將士不滿兩千人,竟能堅守40余天,等到援兵擊潰王謙軍;如此以寡敵眾的持久防守,若不能依託鳳凰山,顯然不可能成功。五代後唐長興二年(931年),梟雄西川節度使孟知祥於公元931年攻克利州,即以股肱之臣趙廷隱等留鎮並修繕州城,又在鳳凰山東北和北部要塞築大漫天、小漫天、金山寨三寨拱衛利州。金山尚且築寨,寶峰焉能不防?故鳳凰山必是當時利州城防重點。

《定西曆史人物選編》不知依據什麼說,14世紀50年代,汪德臣重建利州城起於寶峰,但從北宋著名詩人鮮于侁題《寶峰寺》詩首句“金山環雉堞”看,這種說法很可靠。依據《宋史》和《元史》所載,可以理清這段廣元歷史:

1236年秋,蒙古窩闊臺汗遣次子孛兒只斤·闊端所部50餘萬大軍進攻秦隴、四川,直搗大安(故址在陝西省寧強縣陽平關西擂鼓臺)。南宋左驍衛大將軍、利州駐紮御前諸軍統制曹友聞及其弟曹友萬等,率將士在陽平關、龍門﹙廣元市朝天區龍洞背﹚殊死抵抗8天,先後全部壯烈犧牲,闊端乘勝橫掃利州以及川西。蒙古鐵騎嗜殺成性,利州民散城荒。

蒙古過度殘暴,激起巴蜀人民殊死反抗。自闊端掠蜀至1251年蒙哥繼承汗位的15年裡,其所佔秦嶺以南之地址於利州。1252年,蒙哥鞏固汗位後,立志以利州為基地,逐步奪取大西南,詔汪德臣修治利州,令川陝甘蒙古佔領區的各處屯戍皆受其節制,視為攻蜀大計。

汪德臣本鞏昌府(治今甘肅省隴西縣)便宜都總帥,因英勇善戰且善治理佔領區,屢建功勳,被窩闊臺汗賜名田哥。他奉蒙哥汗之旨走馬上任,利州已“兵亂民散”達17年,百廢待興。蒙哥汗之弟忽必烈進攻大理途經臨洮(甘肅省臨洮縣),特召汪德臣。汪德臣請求免徭役、減課稅,運糧、屯田,以充實利州貯備,為持久之計,以其兄汪忠臣權領總帥府事,其弟汪良臣為鞏昌軍帥,領兵屯利州嘉陵江南(今昭化一帶)為外衛,並屯田於白水,自己得以專心從事利州城建。忽必烈全都同意,並令置行戶部。汪德臣擇寶峰為州城東部起點,修築城垣。據老廣元回憶,廣元古牆其餘三面大致是:西至今望江路,南達川劇團附近,北與建設路平行,這個範圍應是汪德臣所築城垣遺址。明正德年間,在汪德臣所築城垣“包築以石”,直至20世紀被毀。

蒙哥汗登寶峰褒獎汪德臣

1253年,利州城重建初具規模。利州原本南宋邊防重鎮,為巴蜀秦隴咽喉,曾一度為四川制置司治。蒙古重建城池,以汪德臣為帥,引起南宋驚懼,但“蜀人憚其威名,諸郡環視,莫敢出鬥”。1254年春,巴蜀大旱,嘉陵江水位下降,糧運不繼,部分蒙古將領建議棄利州城而走,汪德臣斷然拒絕。他殺坐騎以餉將士,襲南宋嘉川(今旺蒼縣嘉川鎮﹚等地以獲軍糧,終於迎來雨季糧運暢通、屯田豐收。其後,汪德臣屢自利州擊敗苦竹隘(今劍閣縣劍門鎮朱家賽﹚、彰明(今江油市彰明鎮﹚等地宋軍,竟六戰六捷。

蒙古憲宗八年(1258年),蒙哥汗親征四川,經大散關(今寶雞西南)南進,十月初到達利州,“帝次寶峰”。蒙哥汗環視山川城池,盛讚汪德臣修治利州、威震巴蜀之功,賜其巵酒、金帶,敕勒石記功,擢其為徵蜀前鋒將,伴駕南征。

藏在曲徑通幽處的古文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鳳凰山身為古利州城內直嶢嶢危峰,其功能當然不只是護城屏障,在文人墨客眼裡,更注重她秀色可餐。舊志載,鳳凰山自古為利州八景之一——寶峰夜月。北宋仁宗天聖(1023—1032)年間,司馬池任利州路轉運使,在寶峰增建亭榭,分別命名桐軒、竹軒、柏軒、巽堂、山齋、閒燕亭、會景亭、綠淨亭、尋芳亭、聳翠亭、儒富堂、靖共堂。爾後,其子司馬光在利州讀書,與蘇轍等北宋著名文豪分別為上述十二亭榭題詩。北宋著名詩人鮮于侁亦有題《寶峰寺》詩:“金城環雉堞,雲屋瞰闤闠,雙林聳江石,九隴覘天外。”清廣元縣令張賡謨題《寶峰夜月》詩:“利州城起鳳凰麓,鳳距嶙峋高矗矗。半翼舒來列寶屏,巔有靈湫漾輕縠。陣陣霜風秋波盈,樓頭簾卷新鏡明。天邊月晦無明月,偏向寶峰池中生。”

如今,鳳凰山已建成公園。公園在山頂佔地9。6公頃,園內森林掩映,曲徑通幽。其主要景點有坐落於主峰取材於武則天誕生鳳凰來朝故事的“川北第一樓”——高13層共42米的鳳凰樓和鳳凰書吧、靜園、遊樂場、動物園、映月池、木雙亭、梧桐棲鳳廣場等,而各種古文化遺址,則在密林曲徑間靜靜沉睡。

若登廣元鳳凰山,撫今追昔,美景應更香醇,定然為之陶醉、傾倒。

文/圖:徐成武

供稿:廣元市地方誌編纂中心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影片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片、音影片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歷史文化】史稱寶峰的鳳凰山‖徐成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