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錨定交通運輸發展“新座標”

  • 由 身邊24小時 發表于 武術
  • 2022-12-13
簡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分院院長趙一新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進一步推動大資料、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超級計算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推進資料資源賦能交通發展,加速交通基礎設施網、運輸服務網、能源網與

點的座標怎麼表示

【一線見聞】

從北京天安門向東直行,20公里就可抵達通州區。這裡面朝環渤海平原,地處京津冀重要交通節點。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優勢。11月20日,在碧波盪漾的通州運河東岸,林立的塔吊正忙個不停,亞洲最大的地下交通樞紐——城市副中心站正在加緊施工建設。

“目前從外面看可能沒什麼不同,但城市副中心站的內部大有乾坤。”中鐵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專案負責人孟嘯告訴記者,北京副中心站就像是一座包括地下三層的超大號地鐵站,總建築規模約128萬平方米。未來通車運營後,將整合兩條城際鐵路、3條地鐵線路、15條公交,可實現1小時京津冀都市圈交通,15分鐘直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5分鐘直達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據孟嘯介紹,以前修此類車站時通常採用“明挖正作”方式進行施工,先進行基坑開挖至筏板標高,再進行結構層逐步施工,就像建房子一樣,從下往上,一層一層往上建。但這種方法週期長,對基坑周邊建築物影響大。因此,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採用“逆作法”施工,相當於把整個站房藏在地下,一層一層向下建。

據悉,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地下一層為進站層、城市公共空間和商業區域;地下二層為出站層、候車廳和地鐵換乘空間;地下三層為軌行區。高鐵、地鐵、汽車、公交等進站後,都將駛入地下空間,而地面空間留給城市商業和景觀綠化,實現地上都市生活繽紛多彩,地下三層車站四通八達。

“這種將交通、商務、綜合服務融為一體的規劃,真正實現了‘站城融合’的設計理念。”孟嘯表示,規劃理念的提升,離不開交通基礎設施施工技術的不斷進步。近年來,正是在我國自主研發的盾構機技術、視覺化智慧監測技術及管理數智建造平臺等技術的共同作用下,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才能持續高質高效進步。

10月14日,中國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在北京揭牌,這無疑是新時代中國交通“強起來”的見證。科技創新確立了中國交通在世界交通領域的新座標,重塑了神州大地的發展格局,更提升了人民群眾日常出行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分院院長趙一新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進一步推動大資料、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超級計算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推進資料資源賦能交通發展,加速交通基礎設施網、運輸服務網、能源網與資訊網路融合發展,構建更加先進的交通訊息基礎設施。

“再過幾年,這裡——我們所建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將變成水城共融的北方水鄉,綜合交通樞紐在地下藏著,河水穿城流淌,森林公園空氣清新,被綠樹隔離帶包圍的京杭大運河碧波盪漾……嶄新的交通、生活、生態發展空間令人嚮往。”孟嘯說。

(本報記者 訾謙)

【來源:光明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