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農業“show time”背後的“瀟湘新農人”剪影

  • 由 紅網邵陽站 發表于 武術
  • 2022-11-28
簡介於是,她與其他農業新型主體一起領著白關絲瓜走品牌化發展的道路,改變村民的零散種植方式,抱團發展,以現代化企業經營方式建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實行統一種植、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確保白關絲瓜的品質,過綠色食品認證,還促成白關鎮成立果蔬協會,

筻口出了什麼人物

紅網時刻記者 王義正 長沙報道

每一年的中國中部(湖南)農博會對於農業而言,是一場精彩的“show time”,品類多樣、品質優異的農產品背後,所代表的是農業發展的水平,所呈現的是農業發展的成果,而最離不開的則是廣大農民朋友勤勞的汗水。

農業的發展必然離不開農民的進步。作為“魚米之鄉”的湖南,在農博會這個高光時刻,應該看到湖南農民群體努力奮進的身影。

近年來,湖南在扛穩糧食安全責任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精細農業,大力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民從單純的糧食生產者向經營者轉變,把農業產業鏈延伸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

一大批懂生產、有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在瀟湘大地上拔節而生,成為了新時代的“瀟湘新農人”。

農業“show time”背後的“瀟湘新農人”剪影

李敦貴。

李敦貴:跳出“農門”又返鄉

從想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選擇外出打工;到事業小成,又踏上回鄉的路程。一個輪迴,李敦貴,還是決定回鄉當農民。

安仁,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素有“湘南糧倉”之稱。李敦貴作為土生土長的安仁人,家中世代務農,他從小就和水稻打交道。

1992年,高中畢業的他,帶著改變命運的初心,到珠海發展。在珠海16年,李敦貴憑藉著一個“勤”字,和一個“幹”字,從打工仔到業務主管,再到了總經理助理……按照這個節奏,大家原以為他就這樣跳出了“農門”。

從最開始個人土地流轉100多畝,到後來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再到如今的3000多畝。

2015年,他創辦楚興合作社,購買農機具用於所承包的稻田生產,開始幫其他農戶進行農業生產。如今,楚興合作社擁有固定資產500餘萬元,農機具45臺套,合作社成員51人,成為了全縣最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隊伍。

創辦合作社以來,李敦貴一直努力帶動更多周邊農戶共同增收致富。為了讓鄉親們有更多收入,他帶領的聯合社主動幫扶帶動貧困戶400餘戶,為他們免費提供技術和葉面施肥,提供遠低於市場價的農機服務,最後高於市場價收購稻穀,為貧困戶每畝增收200多元,總價值280餘萬元。

為提高貧困戶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李敦貴還不定期舉行水稻種植技術培訓班,讓貧困戶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獲得更多收入,累計培訓100餘人。

農業“show time”背後的“瀟湘新農人”剪影

餘小龍。

餘小龍:講的不是故事,而是夢想

不像個農民,是龍山縣印家界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餘小龍給很多人的初印象。他留著濃密的大絡腮鬍,頭髮整整齊齊的梳向一邊,戴了個黑邊眼鏡,平添了幾分“藝術家”的氣息。不過,他也確實是百合屆的“藝術家”。

餘小龍的創業之路磕磕絆絆,有盆滿缽滿的高光,更有血本無歸的低谷,人生的磨礪沒有讓他變得更加圓滑,反而削尖了他的“銳氣”,賦予他一往無前、永不言棄的魄力。

2009年,在昆明百合種球進口公司打工的餘小龍發現,昆明有部分出口的百合種子,產地是龍山,而作為龍山人的自己,為何不回家創業呢?說幹就幹,他辭職回家開展百合種植與研究的創業。

“我恨不得把自己掰成兩半來用,一個種植,一個學習。”餘小龍帶著5000塊錢,在深山老林裡流轉了土地,為了節省成本,開墾,購種,栽植,每一個環節他都親力親為。雖然父母都是農民,但由於餘小龍患有先天性血管瘤,身體落下殘疾,20歲的他並沒有接觸過農業種植,只能從頭學起。他跑遍全龍山的百合種植基地拜師學藝,沒日沒夜的混跡在百合相關的論壇裡學習經驗。天道酬勤,第一年,收穫了2500斤百合。

餘小龍還積極促進鮮花事業向花卉文旅事業的升級,與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探索百合產品的深加工,推出百合面膜、百合面、百合茶等產品,提升了本地百合品種的附加值。

在做出一番成績後,餘小龍想著如何盡己所能幫助他人。目前,印家界共有員工337個建檔立卡戶,其中118個是殘疾人,帶動一些過去難以維持生計的家庭成功實現了平均每畝每年2980元的收入。

農業“show time”背後的“瀟湘新農人”剪影

梁豔。

梁豔:白關十里鋪,絲瓜萬家甜

作為株洲東方四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有人說梁豔是人生贏家、經歷足可以成為一部勵志電影的藍本;而她卻覺得她的所有選擇,似乎都只是既來之則安之的坦然面對。

2017年,遠在廣東的梁豔已是一名頗有實力的企業家。然而,她卻選擇回到家鄉株洲投身農業。

見過“大世面”的梁豔很清楚,傳統的農業產業對於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幫助鄉親們致富增收的效果乏善可陳。

“必須轉變思維方式,用工業企業的管理理念來引領農業企業朝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資訊化、品牌化的領域探索,以質量求生存,以科技求發展。”這是梁豔一開始就定下的方向。

於是,她與其他農業新型主體一起領著白關絲瓜走品牌化發展的道路,改變村民的零散種植方式,抱團發展,以現代化企業經營方式建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實行統一種植、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確保白關絲瓜的品質,過綠色食品認證,還促成白關鎮成立果蔬協會,打造白關絲瓜品牌。

如今東方四季果蔬基地是株洲市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特色產業園、現代農業標準化示範園,除種植白關絲瓜、常青冬瓜、香玉甜瓜這些白關傳統優勢農產品外,還新增了20餘個蔬果品種。

對村民來說,這種就近就地就業模式是過去不敢想的,而人均近3000元/月的收入,更是讓他們樂開了花。

2019年,白關鎮種植白關絲瓜面積達8000多畝,全鎮1200多戶農戶參與產業發展,年產能達到了5萬噸以上,綜合產值達2。5億元,很多瓜農的腰包越來越鼓。“白關十里鋪,絲瓜萬家甜”,甜到了老百姓的心裡頭。

農業“show time”背後的“瀟湘新農人”剪影

朱登雲。

朱登雲:不當白領當“羊倌”,托起苗鄉小康夢

朱登雲是靖州縣渠陽鎮大筍坪村農民、靖隆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先後榮獲“懷化市鄉村好青年”“湖南省最美扶貧人物”等榮譽稱號。

朱登雲出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農村家庭,身為長女的她從小就有股不服輸的勁兒。2011年初剛畢業便隻身一人到廣東,先後在公司做過客服、經理助理。2012年進入一家電子商務平臺擔任行政專員,“朝九晚五,沒什麼壓力,工資待遇也不錯。”朱登雲說。

然而就在工作和生活逐步進入正軌的時候,老家的父母生了一場病,她遠在他鄉不能照顧,身為長女的朱登雲開始產生了“返鄉”的念頭,經過深思熟慮,她決定返回家鄉創業,“其實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做一點什麼,儘自己所能帶動身邊的人。”朱登雲說。

“靖州山好、水好,還有養羊的基礎,加上有經驗的老師傅都在。”朱登雲最終決定組建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高山優質黑山羊養殖專案。

2013年4月,這個苗家妹子帶領20餘個農戶正式成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靖隆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始了艱辛的 “創客”生涯。

到2013年底,合作社已經帶動100多戶社員就業,加盟合作社的農民也實現了增收。從此,這個瘦瘦小小的身影不時出現在湘西南大山中,緊緊跟隨在長長的羊群隊伍之後,又或是在長滿牧草的田間地頭,承載的是那一群村民們的期盼和希望。

2016年-2019年,她又新創辦靖州縣五龍潭生態種養基地,免費給貧困群眾發放羊羔達500多隻,有效解決了貧困村民發展產業缺少資金的難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讓村民掌握養殖技術,具備養殖本領,朱登雲還組織種養殖技術培訓27次,免費培訓農戶600多人,僅當地貧困群眾勞務增收就達20餘萬元。

農業“show time”背後的“瀟湘新農人”剪影

董敏芳。

董敏芳:從牛耕到機耕,從“栽禾”到“機插”

“與鄉親們一起努力,讓這片土地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董敏芳說,種田,她鐵了心。

從城市大企業,到岳陽縣筻口鎮;從白領高管,到成為專業的新型職業農民,董敏芳用她的智慧與情懷,在家鄉的田野上書寫了追夢新時代的壯麗詩篇。

2013年,董敏芳辭去海爾、通程等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帶著對家鄉無限的眷戀和摯愛,回鄉下重新落戶種田,當一名新型職業農民。

頓時,周邊不少人拋來不理解的目光,董敏芳淡然處之,默默幹著自己認定的事業。

買收割機、購三輪車……有著多年管理工作經驗的董敏芳,一開始就看中了農業“機械生產”。

隨後,她與合作伙伴先後成立了潤升水稻專業合作社、豐瑞農機專業合作社,並被選為理事長,發展至今已投資近3000萬元。

為了提高效率節省勞動用工,豐瑞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了社會化服務中心,育秧,機耕,施肥,機插,飛防,收割,倉儲,烘乾……中心實現了“一條龍”式的機械化服務。

“800平方米的育秧工廠均實現智慧育秧。”董敏芳說,工廠配備了兩條SP育秧流水線,可實現自動播種、施肥、噴灌,智慧控溫等現代化育秧作業。

從牛耕到機耕,從“栽禾”到拋秧再到機插,從手搖式噴藥到“飛防”,董敏芳帶領鄉親告別了日曬雨淋的苦和累。

“2019年,豐瑞農機專業合作社集中育秧、統防統治、農機服務、糧食烘乾、糧食倉儲、品牌營銷、莊稼醫院和農民培訓等八大服務板塊建設全部完成,產前、產中、產後全程一體化的糧食產業服務鏈已經形成。”董敏芳深邃的目光裡充滿了自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