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圜丘壇和祈谷壇之間有道“界牆”,與嘉靖朝的“大禮儀”有關

  • 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足球
  • 2022-10-01
簡介一種可能是:呈進牲只進了廣利門角門後,順著圜丘內壇牆西垣往北,再出“界牆”西段的一座穿牆門,再經丹陛橋“鬼門關”,鬥折而南,繞行至“界牆”東段,從“界牆”東段似應有的一座穿牆門進入南宰牲亭

什麼是內外朝制度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李忠義

嘉靖帝為何下令包砌“界牆”?

圜丘皇穹宇之北、成貞門兩側,有一段牆,中間呈弧形,東、西段呈直線。由於這道牆把圜丘壇和祈谷壇隔開,因此史志稱其為“界牆”。這道壇牆原本是永樂十八年所建北京天地壇的南內壇牆。如今牆兩側包砌有大號城磚,嘉靖年間的磚銘比比皆是,佐證其為嘉靖九年修建圜丘壇,或十七年修建皇穹宇時所包砌無疑。嘉靖帝當年修建圜丘壇東西南三面內壇牆時,均為土築,為何偏偏要包砌這道“界牆”呢?

圜丘壇和祈谷壇之間有道“界牆”,與嘉靖朝的“大禮儀”有關

“界牆” 攝影:李忠義

“界牆”東西長約1025米,高約6。5米,覆綠琉璃瓦,綠琉璃雕花大脊,梟混素磚簷。沿“界牆”細看,嘉靖年間的磚銘隨處可見,不但有督造款識,有的磚銘上還刻有工匠及御窯窯口名。城磚上的款識是古代“物勒工名”職責制度下的產物,《呂氏春秋》上首次提到了“物勒工名”,意思是製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北京志·世界文化遺產卷·天壇志》載:“明嘉靖九年(1530)在大祀殿南建圜丘,形成南北兩壇依軸線佈置的格局……兩壇之間有界牆,闢成貞門,天地壇南牆即圜丘壇北牆,成貞門即為天地壇南門,也為圜丘壇北門。”

圜丘壇和祈谷壇之間有道“界牆”,與嘉靖朝的“大禮儀”有關

成貞門 攝影:李忠義

從這段記載看,兩壇之間以牆為“界”形成於嘉靖九年,當時明世宗“更定祀典”修建圜丘壇時,增建了圜丘壇東面、西面、南面的內壇牆,與原天地壇內壇牆一樣,均為走廊式聯簷通脊土築之牆。嘉靖帝不惜人力物力,下力把原天地壇內壇牆包砌為“界牆”,其中的緣由還在於“大禮儀”之爭。

1521年,明武宗病死。武宗無子,其堂弟朱厚熜以藩王繼承皇位,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嘉靖帝繼位之初,朝堂圍繞如何確定其生父的尊號展開激烈的爭論。嘉靖帝想尊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卻遭到以楊廷和為首的眾大臣反對,由此引發禮制變革。嘉靖九年二月,世宗以天地合祀不合古制為由,叢集臣596人議郊祀典禮。嘉靖朝的“更定祀典”影響深遠,從此天地壇就改稱天壇,同時在京城內外另建了地壇、日壇、月壇,天、地、日、月四壇環繞京城,突出了紫禁城的中心地位。然而,這一番大動作並未使他的改革之路告一段落,嘉靖十七年(1538),嘉靖帝詔令拆除大祀殿,後又在原址之上建造大享殿,以用於舉行秋饗禮。而這大祀殿與大享殿,便是今日之祈年殿的前身。

嘉靖帝下令包砌天壇高大的“界牆”,確實在他心目中隔開了“成貞門”北面的丹陛橋、大享門、大享殿等祈谷壇建築群。但是,自嘉靖十一年(1532)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嘉靖帝從未步入他自己所命名的“成貞門”。甚至還於嘉靖二十四年下令拆除建於永樂十八年的大祀殿具服殿,改為具服臺。嘉靖帝“排正義,崇私親”之舉,從這道“界牆”窺豹一斑,亦足見其“尊親崇上”的私心了。慶幸的是,嘉靖帝出於對成祖的敬畏之心,加上“諸臣固請”,建於永樂十八年的北京天地壇建築群總體建築格局得以保留至今。

“走牲”路徑透過“界牆”嗎?

2019年,位於天壇公園西南角原北京園林機械廠區域,經過搬遷騰退和修繕整治,恢復了圜丘壇廣利門的歷史原貌,並清晰地露出了廣利門南垣舊有的穿牆門,為祭祀犧牲所經之門,故稱“走牲門”。不過,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南垣穿牆門就被堵死了,門內的影壁也被拆除。

圜丘壇和祈谷壇之間有道“界牆”,與嘉靖朝的“大禮儀”有關

廣利門南垣舊有的穿牆門 攝影:李忠義

近現代著名學者金梁在其所著《天壇志略》“進牲門的鬼門關”中記述:“天壇裡面的犧牲所,是豢養牛羊豬鹿和兔的動物園。祭天時祭饌內所用的肉類,就是由犧牲所供給。宰殺這些動物的地方,叫‘打牲亭’,製造供饌的廚房,叫‘神廚’。但是犧牲所的位置,是在圜丘祈谷兩壇的西邊,打牲亭和神廚,是在圜丘和祈谷兩壇的東邊,當中間隔阻著一道,高有丈許,寬有三丈,很長的神路(即甬路)。明清兩朝的帝王,又有一種忌諱,就是除飛鳥外,不準活著的走獸在神路上走,又不許從內壇牆南面的昭亨門和北面的北天門內經過。乃在這種限制之下,另給牛羊豬鹿兔們,開闢了一座門,名叫‘進牲門’。進牲門的地址就在成貞門的北邊,神路的底下,開了一個洞形的門。這個洞是由神路的西邊穿到東邊,彷彿一座大樓的橋洞一樣。所有犧牲所的牛羊等,不用從神路上面走,就可穿行神路下的橋洞,走到壇東的打牲亭和神廚內了。故此這個橋洞式的洞門,名叫‘進牲門’,就是呈進犧牲的大門的意思。”

這段記述對於祈谷壇北宰牲亭進牲路徑的記述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圜丘壇的進牲路徑則有爭議。一種可能是:呈進牲只進了廣利門角門後,順著圜丘內壇牆西垣往北,再出“界牆”西段的一座穿牆門,再經丹陛橋“鬼門關”,鬥折而南,繞行至“界牆”東段,從“界牆”東段似應有的一座穿牆門進入南宰牲亭。但該處“穿牆門”遺蹟不可尋,典籍亦無載。現緊靠內壇牆“界牆”東段的豁口門,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天壇公園為方便綠化車輛通行開闢的。

況且,嘉靖年間為方便從齋宮移駕圜丘,在“界牆”西段闢“三座門”,並修有御路。在此御路上亦忌諱牲只踐踏走過。第二種可能是:在泰元門稍南垣牆上似應闢有一座便門,從犧牲所直接繞行南外壇牆裡牆根,到泰元門透過似應有的穿牆門,進入圜丘壇南宰牲亭。若按第二種可能性推測,廣利門處的穿牆門便等同虛設,名不符實了。第三種可能是:進了廣利門穿牆門後,順著圜丘內壇牆西垣往北,鬥折而東,在皇穹宇圓形垣牆北側,成貞門南側中間30餘米地帶,原為丹陛橋神路最南端的一段甬道上,臨時搭建木質橋一座,類似今天的過街天橋,橋上鋪上紅色氈墊,犧牲所的所軍們趕著牛羊豬鹿等從橋上經過。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建圜丘壇後,明清會典等典籍均沒有圜丘“走牲”路徑記述,故而成為北京天壇裡的一個難解之謎。天壇“界牆”西段,靠近西面內壇牆約100米處,有一非常明顯的隨牆門遺蹟,封堵狀,寬約1。5米,高約2。5米。明嘉靖九年(1530)未建圜丘壇以前,“界牆”作為北京天地壇的南內壇牆,犧牲所的牛羊豬鹿兔等,若從這個隨牆門進入內壇,不經齋宮御路即可直接到“鬼門關”。照此分析,“界牆”西段封堵的這座隨牆門,早在永樂十八年(1420)建天地壇南內壇牆時就應有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