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一群遼寧老人,尋找50年前到貴州的同學 張會傑,你還在水城嗎?

  • 由 貴州都市報 發表于 足球
  • 2022-09-30
簡介”鄭希霞也有在三線建設時期來貴州的親戚,她曾託親戚找過張會傑,還打聽到水城水簾洞供銷社的電話,打過去找人

遼寧到貴州多少公里

鄭希霞最近一次見到閨蜜張會傑,是在不久前的夢裡。“會傑穿著白襯衫,好像是灰色的棉布裙子,梳著兩條麻花辮,在我家玩。”鄭希霞記不清夢境的情節,腦海裡只留下會傑站在陽光裡衝她笑的樣子。

那是18歲時候的張會傑。鄭希霞今年68歲,她們失聯50年。

鄭希霞和張會傑是遼寧省阜新鐵中1968屆三年級三班 (以下簡稱鐵中三三班) 的畢業生。畢業後,大部分同學留在遼寧,張會傑隨赴貴州進行三線建設的家人遷至貴州水城。此後,逐漸與老同學們失去聯絡。

畢業50年間,鐵中三三班的同學們大多相互有聯絡,唯獨缺了來貴州的張會傑。“誰都不知道她現在在哪兒,過得怎麼樣。”鄭希霞介紹,今年秋天,他們要舉辦50週年聚會,希望透過本報尋找老同學張會傑。

“會傑同學,我們等你。”找到張會傑,是鐵中三三班的老同學50週年聚會最大的心願。

一群遼寧老人,尋找50年前到貴州的同學 張會傑,你還在水城嗎?

鐵中三三班2017年聚會。(受訪者供圖)

一定要找到你

春節剛過,鄭希霞就和老同學們著手籌備鐵中三三班50週年聚會的事。籌備初期的工作,進行得比較順利,他們建了微信群,一個拉一個,沒幾天,一大半的人就都聚在群裡,“還有一些沒進群的,都在學用微信。”

只有一件事成了鄭希霞和籌備組的“心頭病”。那就是找不到張會傑。50年前,初中畢業,張會傑跟著家人遷到貴州,進行三線建設。那個年代,通訊不發達,遼寧貴州,幾千裡的距離,火車要走上一個星期,信件一去一回,少則半個月,多則一個月。同學們漸漸失去了張會傑的音信。

“1968年以後,再沒人見過她。”鄭希霞回憶,張會傑是鐵中三三班年紀最小的一個,“大家都喜歡她,把她當成小妹妹。”

畢業50年,鐵中三三班的同學們大多相互有聯絡。近幾年,他們辦了幾次聚會,每次都找不到張會傑。

在同學們看來,這次50週年聚會,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有特殊意義,“人這一輩子,大多數只能經歷一個50年吧。”鄭希霞說,人老了,愛懷舊。“那時候的情誼純真吶。”她介紹,他們1963年入學,1966年備考高中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直到1968年才畢業。“我們是5年的同學。”

老同學們決定,一定要找到張會傑。只是,過去這麼多年,人到哪裡找?尋人一開始,麻煩就出現了。大家在張會傑名字的寫法上,出現了分歧。有人說是“會”,有人說是“惠”。

籌備組成員包玉德翻出自己50多年前的日記,日記裡,他的寫法是“惠”。可是,在鄭希霞的記憶裡,應該是“會”。後來,還是老照片提供了線索。張會傑到貴州初期,給鄭希霞寄過一張照片。照片背面的署名,是“張會傑”。他們這才最終確定名字的寫法。

帶著正確的名字,籌備組找到當地派出所。“本來這種找人不是派出所的工作,但人家聽我們介紹情況,又看我們是幾個這麼大年紀的人,就答應幫忙查一下。”當時,幾位老人都覺得有希望。

派出所最終查出將近十位名為張會傑的人,一一篩選,卻沒有符合條件的。“再深入查,就涉及保密資訊了,我們也不好為難人家。”籌備組只有另想辦法。

籌備組成員楊惠橋是班裡的“網路達人”,手機電腦都玩得溜。“要不我在網上發信息找找吧。”楊惠橋在一些論壇發了尋人啟事,可是過了一兩個月,一條線索也沒有。

“尋找張會傑”行動陷入困境。“大家都有點沮喪,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楊惠橋說,就在這時候,有人提出,“要不通過當地報紙找一找。”“好主意,可是咱們怎麼能聯絡到人家呢?”“人家會不會幫我們?”

“找聯絡方式好辦。”“網路達人”楊惠橋上網一搜索,就找到了《貴州都市報》的電話和地址。然後,他在電腦上敲了3頁A4紙的尋人啟事,希望“志願者和好心人幫助我們圓夢。”

“山楂樹”女孩兒

找到張會傑,確實一直是鄭希霞的一個夢。鄭希霞和張會傑是鐵中三三班最要好的兩個人。“我是1950年3月份的,會傑是12月份的,我們班就屬我倆年紀比較接近,所以經常在一起。”鄭希霞回憶,張會傑個子小小的,總梳兩條麻花辮,笑起來,眼角彎彎的,還有兩個酒窩,“很好看。”

幾年前,電影《山楂樹之戀》上映的時候,鄭希霞在大街上看到海報,心尖一顫,“那不是會傑嘛。”她沒有看這部電影,卻牢牢記住了這個像會傑的女主角周冬雨的名字。以後,每在影視作品裡看見周冬雨,她都會想一遍會傑。

在鄭希霞的記憶裡,張會傑是個活潑的女孩子。“說話逗人,很有意思。”有一次,張會傑去鄭希霞家吃晚飯。飯桌上,鄭希霞3歲的弟弟把米粒吃了滿身。鄭希霞幫弟弟清理衣服,被張會傑攔住,她建議,“把他抱到外面,讓鴨子吃一吃,省事兒。”一句話,逗得全家大笑。

那時候,物質條件差,普通百姓生活貧苦,這樣的快樂,是鄭希霞青春歲月的寶貴時光。“多少年過去了,一家人圍著飯桌笑的那一幕,我至今都記得。”鄭希霞說。

來到貴州後,張會傑跟幾位同學有過短暫的通訊。幾十年過去了,信件都不在了,可是李秀珍仍然記得張會傑信上的一些內容。

畢業後,作為老三屆畢業生,李秀珍去到農村插隊。從學校到農村,每天的體力勞動大增,常常一大早就到農場幹活,晚上回到宿舍累得連話都不想說。有一天,她拖著勞累的身子回到宿舍,就收到張會傑的來信。信上說,“今天我一個人倒了8噸煤。”李秀珍一下子受到鼓舞,“她比我小個一兩歲,個子又小,都這麼能幹,當時我想,我這點累也不算什麼吧。”

一群遼寧老人,尋找50年前到貴州的同學 張會傑,你還在水城嗎?

李秀珍(左)和張會傑(右)。(受訪者供圖)

找到會傑,組團遊貴州

說不清從什麼時候起,同學們與張會傑之間的聯絡就斷了。“一個是大家都忙,一個是換工作搬家,地址也變了,所以就這麼沒了訊息。”鄭希霞一直很遺憾。

現在,她所掌握的資訊僅限於張會傑當時的工作和男朋友。“她信上說,到了貴州,先是在鐵路上做裝卸工人,後來,又到水城水簾洞供銷社工作。還談了一個朋友,姓柳。”

鄭希霞也有在三線建設時期來貴州的親戚,她曾託親戚找過張會傑,還打聽到水城水簾洞供銷社的電話,打過去找人。可是,都沒有找到。

幾天前,在他們的微信群,有同學轉了一篇《原來貴州那麼美》的文章。群裡一下子熱鬧起來,“貴州山水真的這麼好看嗎?”“聽說貴州氣候不錯。”“貴州生態好。”

李秀珍站出來肯定,“會傑當年給我寫信就說,‘三月貴州的山花就開了。’‘貴州遍地都是寶,不用挖很深就能見到煤層’。”信裡,張會傑邀請李秀珍到貴州來玩,李秀珍也很嚮往,“三月山上就能開花,太神奇了。”可是,生活勞累,她的貴州之行,“一直沒有成行。”李秀珍遺憾地在群裡感嘆。

這時候,有人提了一句,“找到會傑,組團遊貴州。”群裡再一次熱鬧起來,“我報名。”“聽說貴州很多景點對60歲以上老人都有優惠。”“現在飛機4個多小時就到了,方便。”

鄭希霞感嘆,半個世紀,相隔三千公里的貴州和遼寧,通行時間已經由一個星期,減少到幾個小時。“可是,老同學張會傑,你在哪兒呢?”

如有張會傑訊息,請聯絡鄭希霞:13352447998、楊惠橋:15840109363。

文:記者 李盈 來源:貴州都市報 編輯:皮亞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