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 由 膠州灣聽潮 發表于 足球
  • 2022-07-22
簡介由於每個墩堡守衛人員只有四五人,對大股倭寇起不到阻止震懾,所以在沿海地區和靈山衛到膠州膠古道、夏河所到膠州的古道上設立眾多頻海城堡,頻海城堡內駐有衛所軍隊,當地民間俗稱兵營,墩堡發現敵情時各個兵營會及時出動駐軍處置敵情

安東衛是四大衛嗎

靈山衛建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轄前、後、左、中、左五所,被稱北方沿海四大衛之一。永樂年間設立山東備倭三大營後,靈山衛歸即墨營管轄。明初倭亂日益嚴重不斷侵犯山東沿海,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派魏國公徐輝祖巡視山東沿海督建:安東、靈山、鰲山衛、大嵩、靖海、成山、威海七衛以防倭寇。靈山衛等七衛設立後不久就暴發了靖難之役,眾多衛所軍隊參加到戰爭中,所以在建文帝時期山東沿海新設七衛也屬於動盪中,衛所軍隊人員編制短缺,衛所將領調動頻繁。燕軍戰領南京朱棣奪取皇位後,徵調山東衛所駐軍填補北京的防務空虛,大量衛所駐軍的調走造成山東沿海新設七衛的空虛,為填補山東沿海衛所軍隊的空虛,永樂二年(1402年)南調雲南衛所駐軍北上補充山東沿海衛所的空虛,所以山東沿海七衛駐軍建制完成於永樂二年(1402年)。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永樂二年(1402)衛所駐軍調整完成後,靈山衛轄五所5600人,前所為夏河城備禦千戶所,後所為膠州守禦千戶所,左中右三所在靈山衛城內,每所有1120人。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率京師禁軍二十萬軍隊北征瓦剌,在土木堡一帶明軍遭遇瓦剌軍隊圍殲,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保為京師的二十萬明軍損失待盡,訊息傳到北京朝野震動。北京城只有十來萬老弱守軍,兵部尚書于謙徵調南北兩直隸、河南的備操軍和山東、江蘇沿海衛所備倭軍保衛北京,最終憑藉這些外調進京的勤王軍隊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這一時期山東沿海地區衛所軍隊被大量抽保衛北京,每衛由所轄5所5600人減為轄3所二千人左右。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沿海地區衛所駐軍的減少加重倭寇侵犯,倭寇不斷侵犯山東沿海地區搶奪屠殺沿海衛所軍戶,這一時期大批衛所駐軍和家屬逃離衛所。面對日益嚴重的的倭寇,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擔任都指揮僉事,掌管山東沿海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備倭事宜。戚繼光上任後走遍三營二十五個衛所,修繕沿海墩堡,增設瀕海城堡,徵調內陸地區民戶填補沿海衛所駐軍缺口。山東沿海衛所經過戚繼光三年時間的經營,倭寇侵犯很快平息,戚繼光也因在山東沿海的防倭功績被調往浙江防倭,戚繼光調往浙江時帶走一部分衛所駐軍南下防倭寇。靈山衛建制也在戚繼光擔任都指揮僉事這段時間固定下來,一直沿續到清代雍正年間裁撤。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戚繼光南調浙江抗倭時從山東沿海七衛抽調三千多衛所軍隊南下,經過戚繼光整改後的靈山衛轄後、左二個千戶所,前所一個百戶寨所,共有二千二百一八人;逄猛、古鎮二巡檢司,瀕海城堡十二,墩四十二、堡二十六,軍屯三十三處,共計約有軍戶二千三百戶左右。

靈山衛城(左中右三所):靈山衛城修建於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命魏國公徐輝祖巡視山東沿海督建七衛二所以防倭寇,指揮僉事朱興始築靈山衛土城,土城周長三里,城牆高二丈五尺,城牆厚一丈二尺五,東西南北設有四個城門,護城河深二丈五尺,寬二丈。永樂二年(1402年指揮僉事郭興擴建靈山衛城,擴建後靈山衛城周長五里,城牆外包青磚,四個城門上方增建門樓。弘治年間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維修,這也是第三次修護。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這時靈山衛設有指揮使五員、指揮同知二員、指揮僉事一員、經歷一員、教授一員、鎮撫二員、左前後三所千戶十四員、百戶二十員。靈山衛城駐有左、中、右三所,每所1120人,共計3360人。正統年間土木堡之變抽調衛所駐軍保衛北京,右中兩所在這一時期被抽調,後裁撤中右兩所,靈山衛城只保有左所。嘉靖時期靈山衛城有:千戶十員,百戶十八員,京操軍1213人(含夏河寨所100餘人),屯軍287人(含夏河寨所屯軍),捕倭軍191人(含夏河寨所),守城軍餘116人,守墩堡軍餘80人。

墩二十:沙溝、孫家港、劉家溝、呼藍嘴、張哥莊、捉馬山、藏家疃、長城嶺、黃山、風火山、酉子埠、李家島、安嶺、唐島、將軍臺、帽子峰、敲堯山、黃埠、沙嘴、野山埠,實際守墩軍餘為100多人。

堡十三:青石山、崇石山、東石山、交差(義)澗、石喇義、鹿角河、丁家莊、焦家莊、沙嶺、白塔夼、花山、大河口、本寨東門,實際守堡軍餘40多人。

實際墩堡數量要遠多於三十三處,《靈山衛志》和《膠州志》均記載墩堡數為三十,明代《籌海圖編》等記載為三十三處,這三十多處墩堡基本位於沿海一帶,但從靈山衛到膠州、官道上也同樣每隔五里設一堡(烽火臺),當地人稱“五里堆”(烽火臺遺蹟每五一堆),整個靈膠官道靈山衛段應有十多處。夏河所到膠州的官道也設有重多墩堡,靈山衛管轄段只記載大花口一堡,僅鐵山街道就有兩三處墩堡遺蹟,薛家島一帶也有多處遺蹟,所以加上在內陸交通要道一帶的墩堡,實際墩堡數要遠遠多於這三十二處。

軍屯十六:詹家屯、谷家屯(薛家島街道)、宗家屯(黃島王臺鎮)、翟家屯(黃島寶山肖家屯)、孟家屯(膠州鋪集鎮張家屯)、盍(何)家屯(黃島紅石崖街道東、西屯)、楊家屯(黃島區六旺鎮楊家屯)、儀家屯(高密井溝鎮)、阮家屯(高密)、北柳屯(高密)、柳家屯(黃島區寶山鎮)、韓家屯(高密密水街道)、李家屯(高密密水街道)、遲家屯(黃島區王臺鎮)、魏家屯(膠州李哥莊鎮)、白家屯(黃島區寶山鎮)。

實際軍屯數應比這些多,黃島區辛安一帶是當時靈山衛城一個比較大的屯墾區。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前所(夏河寨所):夏河城備禦千戶所位琅琊鎮駐地夏河城,明洪武時期築土城備倭,明永樂時期靈山衛建立後設備禦千戶所,設正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百戶一員。靈山衛百戶管城率人把土城包砌磚石,城周長三里餘一百零五步,設有四座城門,靈山衛調撥軍兵駐守,駐有軍戶1120人。嘉靖後期時改為百戶寨所附屬於衛城,駐有守城軍67人,守墩堡軍餘39人,京操軍100多人。

墩七:徐家埠、紫良莊、海王莊、車疊山、沙嶺、黃埠、大盤,實際守墩軍餘35人。

堡六:趙家營、走馬嶺、封家嶺、北顯溝、小灘、王家莊,實際守堡軍餘18人。

軍屯七處:劉家屯(琅琊鎮)、葉家屯(高密柏城鎮)、李家屯(高密)、姚家屯(高密李家營鎮東)、施家屯(高密拒城河鎮東)、周家屯(高密拒城河鎮)、管家屯(高密)。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夏河寨所明代城牆遺蹟

逄猛鎮巡檢司:設立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配有弓兵百人,築有磚城,下轄三墩,建文帝時期曾被裁撤。永樂初期恢復建制,改為靈山衛管轄,配有弓兵21人,守墩弓兵9人。 墩三:互埠、彭家港、島洱河。

古鎮巡檢司:設立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配有弓兵百人,築有磚城,下轄三墩,建文帝時期曾被裁撤。永樂初期恢復建制,改為靈山衛管轄,配有弓兵21人,守墩弓兵9人。 墩三:西莊、古積、比青。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民國初膠州城

後所(膠州守禦千戶所):明洪武五年(1372年)設膠州守禦千戶所以保護膠州城,膠州所由於設立時間早於靈山衛,是附於膠州城的守禦千戶所,山東都指揮使司的直轄所,所以駐軍軍籍獨立於靈山衛歸膠州管理。膠州所設正千戶三員、副千戶二員、鎮撫一員、百戶一員,京操406人,屯軍77人,捕倭軍44人,守城軍餘94人,守墩堡軍餘81人。

墩九:汪家莊、杜家港、沙埠、洋河、石河、塔埠、孤埠、沙嶺,守墩軍餘46人。

堡七:辛莊、鹿村、石河、八里莊、欒村、柘溝河,守堡軍餘35人。

軍屯十處:沽河屯(膠州李哥莊三個大屯村附近)、郝伍屯(膠州北關街道)、朱武屯(膠州馬店鎮)、談(譚)伍屯(高密市密水街道)、韓伍屯(高密市姚哥莊街道)、黃伍屯(膠州膠西街道)、丁伍屯(高密)、張伍屯(高密)、王伍屯(待考)、吳魏屯(高密)。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膠州城隍廟牌坊

沿海一線的眾多墩堡構成靈山衛海防第一道防線,每墩五人;離海岸線有一定距離為堡,每堡四人。守墩軍兵會根據發現不同敵情點狼煙或嗚炮。守墩堡軍戶在墩堡附近建房安家居住,每個墩堡有50畝墩田供守墩堡軍戶耕種 。

由於每個墩堡守衛人員只有四五人,對大股倭寇起不到阻止震懾,所以在沿海地區和靈山衛到膠州膠古道、夏河所到膠州的古道上設立眾多頻海城堡,頻海城堡內駐有衛所軍隊,當地民間俗稱兵營,墩堡發現敵情時各個兵營會及時出動駐軍處置敵情。沿海一線每隔幾個墩就有設立一處兵營,兵營一般設在沿海一些嶺地高臺處,站在兵營城牆瞭望臺上能俯視周邊沿海情況,兵營附近每個煙墩都在視線之內,發現敵情可以及時出動有效支援附近墩堡守軍。設在官道上的兵營主要保護官道的安全,為來往軍兵、差役和官員提供住宿、飲食、換乘馬匹等,兼有驛站功能。大型兵營規模以管家大村大營子兵營為例,大營子兵營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30米,佔地面積16900平方米。城牆厚3米為土坯夯築土城,平時駐有守城軍餘五六十人。小型兵營以解家村小營子兵營為例:長50米,寬40米,城牆殘跡高約3米,平時駐有守城軍餘二十人左右。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靈山衛城、夏河所城、膠州城三城駐軍構成了第三道防線,即墨營駐守的備倭軍隨時支援下屬各衛。靈山衛的設立保護了當地不受倭寇侵犯,使明初人煙稀少土地荒廢的沿海地區得到開發。靈山衛還設有學宮建有衛學,使衛所的軍戶子弟得以學習文化知識,明清兩朝靈山衛先後出進士、舉人、貢生等93人,有利的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科進士王清試府邸,進士府大部分院落早已被拆,上圖為進士府西北角儲存下來的一處院落。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靈山衛的發展變化主要有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至正統十四年(1449年),這一時期為靈山衛為五所編制,是靈山衛的頂盛期,也是靈山衛被稱為北方沿海四大衛的原因。第二個時期為正統十四年(1449年)至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這一時期由於土木堡之變大批衛所軍隊抽調進京,整個衛所人員不到二千人,衛所防備混亂鬆弛。第三個時期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至崇禎末年(1644年),這一時期是靈山衛由亂到治,三所建制成型。第四個時期為清朝順冶(1644年)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代改革衛所世襲制度,清朝逐步裁撤明代衛所,靈山衛經歷三次裁留之爭,最終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裁撤。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靈山衛被裁撤後,由於靈山衛守備李兆英受膠州知州王維蠱惑,不故衛民百姓的反對放棄撤衛改縣,使靈山衛歸併膠州,衛城管轄地歸膠州縣,夏河所管轄地歸諸城縣,使靈山衛喪失了由衛改縣的機會。後來乾隆十一年山東巡撫喀爾吉善巡視靈山衛,靈山衛民提出靈山衛仿照威海、榮成等衛由衛改縣。查爾吉善雖令批轉布政使司調查,布政使司又令膠州知州調查複議。當時膠州知州空缺,由諸城知縣王志曾署理膠州知州,由於靈山衛錢糧財稅都多於膠州、諸城兩縣,靈山衛設縣將直接影響膠州、諸城兩縣稅收,王志曾為了維護兩縣利益增加自已的政績,私自捏造事實上呈山東布政使司由衛改縣的諸多不便,使靈山衛失去了第二次由衛改縣的機會。

靈山衛被裁後,把逄猛鎮巡檢司遷至靈山衛,成為靈山巡檢分司。靈山衛改縣失敗後,衛城居民紛紛遷往外地,衛城漸漸荒廢繁華不在,《靈山衛志》作者蘇潛修觸景生情寫詩一首《靈山懷古》:故國風光已悄然,昔人事業盡硝煙。 軍體將罷百三載,官去城空十一年。 蟬響夕陽風滿樹,雁橫秋島雨連天。 堪 嗟 世 事 如 流 水, 滿 目 煙 波 一 釣 船 。這首《靈山懷古》映照了靈山衛裁撤後衛城的衰敗情景。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靈山衛古城復建規劃

靈山衛被裁撤後地位下降,城牆缺少維護於清道光年間開始出坍塌,到民國年間只剩四門和部分殘有城牆,解放後城門和剩餘部分城遺蹟陸續消失。靈山衛城做為曾經的海防要塞消失成為歷史,衛城內只保留下城隍廟等少數古建築和西門外、北門外、東門外、南門裡等地名,或許不久一座新的靈山衛城便會重新修建在當地,成為一個旅遊景點,續寫著靈山衛的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