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站在五線城市的駝城看我心目中的教育

  • 由 成全教育 發表于 足球
  • 2022-07-15
簡介談到減負,可能許多家長可能並沒有太理解國家教育部的行為,這種舉措並非國家不希望孩子在學校學習更多的知識,只是希望不要因為學校過多的教學任務和作業擠壓了孩子參與社會的連線,因此家長需要合理利用學校釋放出的時間,高效陪伴或者參加一些公益活動、社

銀行櫃員屬於出納嗎

站在五線城市的駝城看我心目中的教育

作者:

體育、

教育、心理愛好者、做夢主義者

提示:本文粗讀需要12分鐘左右,精讀需要20分鐘左右。

最近幾年我這個年齡階段的朋友聚集在一起談論的主要話題之一就是關於孩子教育,每個人對教育孩子有個人不同的理解,但是大都在交談中略顯焦慮且帶著幾分無奈。我總結歸納了一下大概有如下焦慮因素,大家看看你是否感同身受:

孩子不聽話

孩子沒耐心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每天都要陪孩子寫作業/不然孩子不認真寫作業/不及時完成作業/孩子寫作業粗心大意/經常做錯作業/錯題比較多

孩子不好好吃飯/挑食

孩子經常看手機/電視/平板

出去玩經常忘記回家吃飯而錯過吃飯時間

孩子太胖了/太瘦了

孩子經常和家長對著幹/孩子經常發火

孩子不自信,膽子小

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

……

而往往家長對於上述的焦慮應對方式是:

棍棒底下出孝子(武力)

你太差勁(指責)

你現在必須按照我說的去做(指令)

你是沒禮貌(…)的孩子(貼標籤)

經常出現和孩子的關於某事的意見不統一而無底線順應孩子的決定(放任)

你去做什麼我就給你…(賄賂)

你必須做什麼不然我就…(威脅)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比較)

……

站在五線城市的駝城看我心目中的教育

上面這些因素本質是孩子的問題嗎?父母的這些應對方式合理嗎?事實上這些焦慮和應對方式我都有體會過,可以說我初為父母之時這種焦慮和處理行為也習以為常,也總是誠惶誠恐的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經過近八年的時間,上述情況基本消退,回憶我和兒子和妻子相處過程內心充滿五味雜陳,有驚喜、有悲哀,有溫暖、有憤怒,有快樂、有懊悔,甚至現在還時常也會範上面的錯誤,我接受自己犯錯。

現實的教養環境是處於日常瑣碎和繁雜的各種具體情境當中,隨時因為各種不可預知因素而發生“衝突”,

如何去應對和化解這些衝突,透過實踐我認為不是哪幾本育兒書籍和哪幾次教育講座就可以讓你順利化解這些“衝突”的,就象刷抖音一樣,刷過無數感覺心靈得到了滋潤的雞湯和販賣的焦慮,貌似瞬間大腦充盈了許多,放下手機,迴歸自己的固有常態,繼續我行我素。

站在五線城市的駝城看我心目中的教育

我很喜歡一句話“養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那何謂修行呢,這裡普及一下修行的概念,修行是指具有自我意識的客觀存在為了實現自主進化這一目的而主動對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約束的總稱。

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父母育兒的目的是讓孩子能變得足夠的優秀,人格足夠的獨立健全,內心足夠的強大,所以父母要達成這些目的需要修為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事實上孩子性格不同,所處情境不同使用教育的方法可能會差別很大,所以育兒方法和建議不具有普遍性但具有參考價值。

往往父母的自我修行是教育孩子隱性的東西,就如土壤一樣決定這這粒種子能否生根發芽而提供合理的生長土壤,因此如果家長所看到孩子日常生活當中的不良行為因素,必定是父母行為的對映以及不當應對方式的後果。

站在五線城市的駝城看我心目中的教育

一。 越說越有點離譜,怎麼全是家長的問題? 是的!但為什麼家長會有這種行為呢?

記得前段時間看過一本由馬賽厄斯·德普克/[美]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兩位經濟學家寫的書《愛,金錢和孩子》,受益匪淺,為什麼我會提到這本書呢,因為兩位作者不是育兒專家、心理學家也不是育兒哲學家,這本書用經濟學視角客觀的論證全球主要教育國家的家長教育方式的區別,最終得出結論讓人耳目一新,重新整理了我對當前國內和國際教育環境的看法。

書中透過大量的經濟學資料和統計發現,現有全球的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的

父母主流教養方式是由經濟不平衡(利益導向)、階級固化(人際圈子)和文化背景(倫理制度)這三個因素決定的,同時把父母分為四種類型(專斷型、放任型、權威型、忽視型,具體可以瞭解一些這四種類型父母的區別)並進行深入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透過經濟學因素分析教育發現,發達國家權威型和放任型父母的比例較高,而發展中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專斷型和忽視型的父母在的比例較高。

顯然當今中國處於發展中國家行列,主體上是專斷型家長佔據多數,加之因為我們的經濟不平衡偏向一線城市以及精英圈子效應的加持,作為我們這種五線城市的榆林市這一專斷型的比例會更高。

站在五線城市的駝城看我心目中的教育

這就不難理解了為什麼我身邊當中的絕大多數父母經常會拿孩子的一些行為習慣和問題來抱怨孩子和學校,其實說白了自己就是那位讓人嫉恨的專斷型父母,這樣解釋也許廣大的父母應該好理解些,

專斷的父母顯著的特點是高要求、低響應、獨斷、指責命令、不能接受違背父母的意願、無視孩子的情感要求,這裡大家可以捫心自問一下自己。

然而事實上我們面對自己的子女需要要做的是更多的是去理解、同理、鼓勵、共情,說白了就是——愛,而不是一味的做專斷的父母,處處充滿暴力、限制、指責、標籤、威脅、賄賂等行為。我想這些就是我認為做父母的基本的教育觀,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跳出這種無效的教育行為,提高自己的養育認知,改變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加深親子聯結,孩子的行為很快就能得到改善的。

二。 難道是家長對育兒的應對方式不正確?肯定是的!那父母需要改變自己,怎麼改呢?那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呢?

但是如何能處理好親子關係又是豎立在許多親子之間的一堵無形的牆。有許多親子在日常生活中相處困難,我們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處理這種不和諧的關係,

在親子關係中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該扮演什麼角色呢?

記得有一個階段,我和我的朋友談起關於親子之間父母扮演的角色這一話題時,我說應該是 “朋友”,我的解釋是,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成為“朋友”,孩子就會和父母成為無所不談的“閨蜜”,那樣孩子的許多心理話就會告訴父母,同時孩子也會願意傾聽父母對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的建議,這樣下去隨著親子關係的慢慢變得融洽,父母就能規範和解決掉許多孩子的“毛病”,同時也能像朋友一樣平等相處,豈不很符合父母的期望!

事實“朋友”定位親子角色合理嗎?那我們是不是就真的可以和孩子就只以“朋友”來相處呢?

站在五線城市的駝城看我心目中的教育

從個體發展心理學和生理發展的角度研究得出,孩子在胚胎階段到出生再到大學在這個過程在持續成長,成長過程先快後慢,也就是說越是早期的孩子成長和變化越快,而每個成長階段的孩子對外界的需求也發生微妙變化,以心理學家艾裡克森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為例,無論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還是青少年期自發的成長任務是不同的,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角色也需要相應的變化,

可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各階段的特定情境下,親子之間因為孩子的需求,親子關係能在適當的情境下可成為“朋友”關係,但是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這種“朋友”關係的維持就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

不可否認,父母和孩子錯綜交織在不同生活情境當中,同時還伴隨著孩子快速成長的身心因素,註定親子關係不能作為“朋友”這一固定角色的。作為朋友,更多的是傾聽,理解,適當給出建議,不可能像父母一樣在養育上規範孩子行為的責任和義務,而且再親近的朋友也存在距離感,更缺乏親情之間的那份無私的關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形形色色社會角色和環境,可能是敵人、朋友、老師、親人、老師等等,這些影響因素都是構成孩子終生成長的重要條件。敵人能使孩子學會兵不厭詐在逆境中成長,朋友能使孩子學會與人交流溝通協作,老師傳道受業能使孩子學會獲取知識技能,親人能使孩子感受到家族的魅力和道德倫理的傳承等等。

以上這些角色我認為作為父母除了敵人都可以做到,因為父母和孩子無論是相處的時間長度,還是所處的生活環境特點,均能涵蓋上述的每一種角色,同時無論什麼時候孩子累了,委屈了,遇到困難或者迷茫了都可以回到父母身邊,給孩子更多的溫暖、鼓勵、關愛,這種無私的利他行為是孩子除父母以外其他角色當中很難持續得到的寶貴資源,所以父母在生活中應對不同的親子情境可以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因為無論哪種親子角色也沒有這父母親這兩個角色全面的能去理解、包容和成全自己的孩子。

三。 影響教育環境是教育參與者的方法技能還是認知層次?

當今是資訊爆炸的人工智慧的科技時代,先進育兒理念資源充斥到生活的每個角落,讓大家有足夠的渠道接觸到真正的好的教育思想,身為五線城市的我們能透過立體的媒介接觸到比較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可是這些教育資源真正落地到我們身邊了嗎?

不是教育方法、技能、資源封閉而是家長對教育的認知較低,造成家長過度焦慮,扭曲了孩子成長土壤和環境,進而會把落地的先進教育機構給扼殺掉,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榆林城市連個擁有一百年曆史的蒙氏教育(蒙氏理念為例)都很難落戶的原因,不是理念不先進而是沒有先進理念落地的土壤,我深感遺憾!

站在五線城市的駝城看我心目中的教育

所以我覺得真正的教育不單單是一些管教方法技能那麼簡單,而真正需要改變教育參與者的教育的認知水平和教育生態,如果改變不了教育參與者對教育的認知水平再好的教育和管教技能也顯得蒼白無力!

四。 身居駝城看到榆林的教育現狀。

今天資訊和人工智慧正加速社會的迭代和變化,AI社會結構將對未來的許多職業領域進行整合,越是重複性工作的職業可替代性越強,比如我現在所處的行業,今年我們企業新增加了一套智慧化物流系統,這將使我們企業幾十位櫃員職工很快就面臨著被替代。兩月前公司的某生產車間新增了一套無人機巡檢試驗裝置,透過無人機巡檢裝置,並設定固定巡檢路線,對危險、關鍵區域使用無人機全方位的巡檢、檢測並實時傳回資料。因為外操人員在巡檢裝置的程中的安全性、時效性和準確性面對無人機系統不具有任何優勢,加上生產線自動化控制的成熟,這預示著未來生產企業人員的需求將會大大減少。

包括現在的銀行櫃員、財務出納、流水線員工、翻譯等等,凡是不涉及頻繁交際、創造力和需要豐富情感色彩的許多工種將會面臨著被人工智慧所替代,而我們人類獨有的情感、創造力、應變能力、終生學習能力、交際協調能力等方面將會是未來人才的主要競爭力,也許培養孩子這些能力才應該是我們心目中教育應有的樣子吧。

2012年我的第大兒子石頭出生,同年我北京朋友的兒子叮噹也出生了,叮噹的父母為了交流育兒經驗增進鐵桿朋友們的友誼,把五湖四海的同學朋友們以孩子為中心成立了微信“賽賽群”,群中有北京、河北、山東、內蒙、湖南、昆明、陝西等不同區域的同學朋友們,群中成員隨時可以在賽賽群發起育兒經驗的交流和分享,也約定在允許的情況下每年至少帶著孩子組織一次旅行聚會,隨著時間推移現在群中已經有近30個孩子的龐大群體了,在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會放過在育兒過程中的每個棘手的問題,

這個群就像八寶箱一樣總能在個人遇到育兒和生活困難時能拿出奇珍異寶幫大家排憂解難。

群中朋友們來自各行各業也不乏有一部分老師,也有知名私立學校的老師,賽賽群成員幾乎涵蓋了中國一至五線各級城市,對當今中國的教育不平衡現狀基本能立體呈現,也見證著教育體制區域差別和教育改革的不斷進步,作為五線城市的家長,這個群就像帶著我一路奔跑的高速列車一樣不斷提升著我對教育的理解和認知。

站在五線城市的駝城看我心目中的教育

叮噹出生的同年叮噹媽媽開始線上推廣繪本,而當年對於一線城市的北京家長們來說繪本的發展已經進入教育主流行列,反觀榆林還沒有一個繪本館且家長們對繪本還是比較陌生的,認可的家長屬於小眾群體,榆林經過近10年的起起伏伏,近兩年榆林的繪本館才基本穩定並呈現出一片繁榮,

這證明榆林家長的教育觀也在不斷的進步,也反應了榆林家長的教育觀可能落後一線城市近10年左右,

同年透過叮噹媽的指引石頭媽也參與了朋友圈繪本推廣,可是認可的媽媽屈指可數,欣慰的是經過8年的推書積累,把我們家的書架塞滿了幾千冊的繪本圖書。

叮噹的妹妹糖豆就讀北京一所知名的幼兒園,2017年這所私立幼兒園校長打算在榆林落地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素質教育幼兒園,

對榆林市的私立幼兒園進行考察後發現,確實有一部分幼兒園引進過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可是每每落地就會遭到許多家長的牴觸和不接納,為了生存這些落地的創新幼兒園不得不捨棄部分教育理念,改變了自己的創幼初衷,慢慢的較為先進的教育理念要麼擱淺要麼艱難的生存要麼四處碰壁,最終北京某某知名幼兒園放棄了在榆林開設直營幼兒園。

2016年石頭在榆林某工業區的幼兒園上學,當時榆林教育局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幼兒園不得進行超前教育,這個初衷是好的,可是執行一年後石頭就讀的幼兒園生源流失嚴重,主要原因就他們沒有搞超前教育,為了應對家長的要求,這所幼兒園不得不對他們的幼兒園進行了適當超前教育。我想現在榆林的許多家長還沒有真正的意識到超前教育對孩子的危害有多大。

今年8月7日教育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可能才會被動驚醒許多支援超前教育的家長。學前教育法主要遏制“逐利限制”和“超前教育”,這就意味著以後幼兒園如果進行超前教育,幼兒園將觸犯法律。國家為什麼會三令五申的規範早期教育呢,說白了超前教育已經危害到了整個國家的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但是家長們對一些所謂的“起跑線”“幼小銜接”嚇破了膽,深怕孩子會輸到“起跑線”

,卻沒思考這條起跑線可能會扼殺掉孩子一生的認知水平、創造力、思考力和學習能力等大家所看不到的教育當中的重要東西。

從蒙氏教育、華德福到愛與自由到現在比較火熱的北京一土教育、雲谷學校、三五鋤教育、童行學院等,中國的教育機構在近幾年發生了迅速成長和進步;從蒙臺梭利、皮亞傑到高普克以,獲諾獎的心理學家休博爾到西蒙以及和諸多腦神經科學家經過近百年的探索努力和系統追蹤調研試驗,已經將早期教育的許多思路全方位進行論證和科學研究,把當今教育的主流思想已達高度共識

雖然榆林的家長身居五線城市,但完全可以接觸到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但是悲哀的是很多家長還在關注那些不入流的號稱教育能人的江湖騙子專家灌輸雞湯和販賣焦慮,像祈求神靈一樣盲目追捧。

是這片教育土壤能否接受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去落地呢?很值得我們這些五線城市的教育參與者和政府反思!

站在五線城市的駝城看我心目中的教育

摘自楊釙教授的演講 《中國與芬蘭:教育投入與教育焦慮》

當今社會的共識,不可否認我們的體制教育有很大不足之處,拋開偏見,這種教育導向下的教育環境必定會導致老師的教學會順應趨勢,盲目攀比分數,畢竟考高分就可以上好高中好大學那是天經地義的事了。

往往這種體制應試能力僅僅是一種考試技能,對於孩子的文字功底、算術能力、解題技能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專案當中可以看出)全球範圍內是還是首屈一指的,可能我們會認為這是一種榮耀,但這份榮耀蘊藏著無數老師和家長的無奈。

2020年9月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成績揭曉,中國6名學生憑藉個人成績共獲5金1銀,並囊括總成績第一。據官方統計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賽以來,中國學生已經在IMO中獲得了162金、36銀、6銅,這傲視全球的奧數成績卻沒能給中國帶來數學的諾貝爾菲爾茲獎,實屬令人可悲。

同時這種以學科成績為導向的教育環境也存在巨大弊端,家長們為了提高學科成績嚴重擠壓孩子的成長空間,使本該探索世界的孩子一頭扎入大量的學科技能訓練當中,使孩子缺乏對各種知識體系的深度連線(類似專案制學習)、獨立思考、認識自我能力、創造力、情緒管理和溝通協作能力的培養,同時很難培養出有獨立建全的人格個體,抹殺了孩子的內驅力和好奇心,

從而變成禁錮孩子思維的武器。

令人慶幸的是,近幾年國家充分也認識到這種體制的不足,所以對體制教育進行了大量的教材改版和減負,

以及包括今年8月7日出臺的早期教育立法等改革舉措。

談到減負,可能許多家長可能並沒有太理解國家教育部的行為,

這種舉措並非國家不希望孩子在學校學習更多的知識,只是希望不要因為學校過多的教學任務和作業擠壓了孩子參與社會的連線,因此家長需要合理利用學校釋放出的時間,高效陪伴或者參加一些公益活動、社會實踐、興趣班等等以提高孩子社會知識體系和行為教育的能力,

說白了就是教育部所提倡課外教育,也叫素質教育。

站在五線城市的駝城看我心目中的教育

然而為什麼許多家長感覺現在學校越減負越家長感覺越累?

事實上往往充分參與社會和情感連線的孩子具有較強的學習力、創造力、溝通協作能力,這對校內知識體系學習具有反向促進作用和後發優勢,這種情況下的教育何嘗不是一種我們理想當中的教育呢?

所以我認為更多的家長需要正確看待學校減負,正確面對孩子參與社會的連線,也不要因為學校減負了,給孩子報的補習班、興趣班過多又成為孩子新的負擔,同時家長並沒有充分的參與到育兒行列中,

這種情況我想大家身邊比比皆是。

在榆林大部分學校普遍存在老師、家委、家長大量佈置作業,購買練習資料,有時還存為了學科成績嚴重擠壓素質教育課程,在教育部提出“美育”之前甚至擠壓體育課程,我想大家應該都心知肚明,所謂的家長群除料理班級日常事務外淪為攀比、打壓孩子的組織,再多的無奈又能咋樣。

前些天網路有“退群”和“家長批改作業”的熱點話題,隨後教育部門出臺檔案“叫停”家長批改學生作業,有的地方明確定期開展作業督查,甚至將作業管理納入績效考核。我想老師們何必呢?可是不那樣做老師如何給校方交待?面對著這種矛盾的現狀想想都可悲,我們到底在教育當中追求的是什麼呢?

我們的社會、家長、老師每天都把個人利益摻雜在無辜的孩子身上,美名其曰一切為了孩子,其實是一種極端不負責任的道德綁架。

站在五線城市的駝城看我心目中的教育

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適合的教育。我想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個多維立體的教育。人類是高階群居動物這一特性,註定任何人最終都要回歸社會。

面對未來不確定的社會環境,我們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生存技能、遵守社會規則和具備法律意識,還要培養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學會交流、溝通、協作、理解、管理情緒、控制情感,也要培養他們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未來和應對社會風險,

這些能力單單從當今的應試教育體系當中註定是無法全面完成的,而作為家長和老師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僅僅做到守護者和引領者的角色也就足夠了。

雖然置身小鎮我們依然可領悟大千世界!雖然我們榆林沒有一二線城市那麼高階的教育資源,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家長、老師、學校、社會體系共同努力打造良性素質教育生態環境,

培養出和一線城市一樣具有創造力、想象力、終生學習力和健全人格的孩子!實現孩子和教育參與者們共同成長!

圖文/黑皮

文章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 END <<

站在五線城市的駝城看我心目中的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