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不堪入目的當代歷史電視劇

  • 由 侯川 發表于 足球
  • 2022-07-11
簡介可以說,《大秦帝國》電視劇,將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的無知、淺薄、空洞、虛偽、造作與蹩腳以及人道主義觀念及人文精神嚴重缺失等各種問題集中起來,發揮到了極致

何以見得下一句是

說起古裝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我想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或者,我們還可以換一種說法,如果沒有那些古裝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那平常日子裡電視節目我們還怎麼看,真的是難以想象的事情。多年來,那些古裝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其中有軍國大事、社稷民生、風土人情,有官場爭鬥、宮廷秘史、江湖風波,有歷史傳聞、家長裡短、情感糾葛,有聖君明相、英雄豪傑、普通百姓,當然還有奸臣小人、江湖術士、還有宏大的場面、離奇的情節、感人的細節,等等吧,真的是琳琅滿目,洋洋大觀,扣人心絃。但是,當我們被離奇的人物和故事所吸引,而深深地陶醉於其中的時候,如果稍加留心,看得略微仔細一點,則不難發現,從語言文字到歷史常識,從人物言行到環境場面,從思想情感到人文精神,無不是漏洞和錯誤百出,至於暴力觀念的盛行、人道主義觀念及人文精神的嚴重缺失,更是觸目驚心,令人匪夷所思。

1。司空見慣的常識性錯誤

《三國演義》,堪稱當代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的經典之作,從資金和人力的投入到劇本的編寫、演員的遴選、場地的準備,以及到精心的排練和演出,真的可以說是下了莫大的功夫。該劇正式播出之後所取得的成功和產生的影響,也是難以盡述。但是,我們如果仔細地考察,也不是說沒有任何缺陷和遺憾。比如,唸錯字的現象,就時有發生,“萬乘(sheng,去聲)”念為“萬乘(cheng,陽平)”,“疏不間(jian,去聲)親”念為“疏不間(jian,陰平)親”。唸錯字的現象,在歷史電視劇中真可以說是俯拾即是,舉不勝舉了。《雍正王朝》中,唐國強主演的雍正皇帝,將“股肱(gong,陰平)”念成“股肱(hong,陽平)”,飾田文鏡之演員竟然將“老嫗”之“嫗”讀為去聲“kou”,《旗袍》中,王志文主演的丁默群將“燕(yan,陰平)然”念成“燕(yan,去聲)”,《還珠格格》劇中,林心如主演的紫薇格格有一次一邊彈琴,一邊唱歌,將化用漢樂府民歌《上邪》而成的歌詞之句“山無陵”唱成“山無稜”,而且螢幕顯示的也是“山無稜”,等等。除了讀錯字之外,還有一些常識性的錯誤,也是司空見慣的。《三國演義》劇中,曹操在除滅董承等反曹勢力的過程中言道,我待獻帝不薄,如何如何。無獨有偶,在諸葛亮六出祁山劇情中,朝中來人言,後主降詔,云云。我們知道,不管是後主還是獻帝,都是後來的說法,當時之人怎能如此稱呼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只能說明,在當代社會,演員們的語文基本功底及素養,的確存在不少問題。

或許有人要說,這都是細枝末節的問題,無傷大雅,不影響總體上取得的成就。但是,我們不妨瞭解一下過去的演員,從建國初期的那些演員往前說,比如梅蘭芳、侯寶林,他們的語文功底和文化素養怎麼樣呢?我敢說,至少和當代的演員是絕然不一樣的。梅蘭芳是京劇藝術大師,他有言道:“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侯寶林被稱為相聲藝術大師。他們若沒有過硬的語文功底和豐厚的文化素養,能當此殊榮嗎?而在古代社會,見諸史冊的那些所謂的優伶、戲子,大多都可以稱為博通古今的大學者。比如優孟、東方朔、柳敬亭等。《唐闕史》(卷下)中有一段記載,唐懿宗鹹通年間,有一年延慶節上,佛道舉行大辯論,皇帝和大臣們一起出席。辯論會的中間,安排的是俳優們的表演。有個叫李可及的戲子,一幅儒生打扮的模樣,來到臺上,自稱是“三教論衡”。有人問他,既然聲稱博通三教,那釋迦牟尼是什麼人。他答道:“是婦人。”又問:“何以見得?”答曰:“金剛經說:‘敷座而坐’,如果不是婦人,為何要等到其夫坐了自己才坐呢?”那人又問:“太上老君是什麼人?”答曰:“亦是婦人。”問:“為何?”答曰:“《道德經》上說:‘吾有大患,是吾有身;及吾有身,吾復何患!’如果不是婦人,為何要擔心自己無娠呢?”那人又問:“文宣王孔子是什麼人?”答:“亦是婦人。”問:“為何?”答曰:“《論語》上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如果不是婦人,為何要待嫁呢?”這一番詼諧的表演,直惹得龍顏大悅,眾臣歡喜。透過詼諧的問答,滑稽的表演,我們試想,李可及豈止是基本的語言功底與文化素養非常過硬,他若非對三教經典非常熟悉,對三教之理了然於心,能表演得如此出神入化嗎?我們若瞭解了這些,還能心安理得地為當代演員們的淺薄與平庸而振振有詞地來辯護嗎?

2。經不起推敲的細節問題

當代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在細節上經不起推敲者,也是比比皆是。就拿《三國演義》來說,一開頭便設計了劉備戴舊草帽穿破衣服觀看榜文的劇情。其實,我們讀一讀《三國演義》或《三國志》,其中並沒有寫劉備如此裝束的文字。而且,兩書中寫劉備,只道是家道衰落,與母織蓆販屨,且有族人及富商大賈時時賙濟。我想,用現在的話說,劉備差不多應該是小手工業者與小商販兼備的身份吧,固然在當時免不了經濟上時常困窘,但是像電視劇中那般貧窮不堪,也不至於吧!那麼,電視劇中為何要那樣設計呢?看到後面,關羽搬開井蓋,將從井裡取上來的肉分給周圍的普通老百姓(原著及《三國志》並未有此內容,這也是電視劇中別出心裁的創造。筆者),我恍然有悟。難道是編劇受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傳統的影響嗎?抑或是別的什麼原因呢?還有,孫權接替兄位時,完全是一個年紀輕輕的懵懂少年,此時前後的周瑜,是劇中那般形象,而到周瑜病亡之前,孫權已是黃鬚飄飄的成年之人,而周瑜看上去還是當年那幅形象,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這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嗎?還有,在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劇情中,有一次司馬懿和曹真統率四十萬大軍侵犯蜀境。諸葛亮預知秋後有連綿大雨,故未調集重兵抵禦。後來,果然應驗。劇中一邊是綿綿大雨,一邊是魏兵行軍的艱難之況,而另一邊則是天光明亮,山川草木分外清晰,讓人看了心中不覺發笑。

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則有更多經不起推敲的細節。四王爺胤禛以欽差大臣身份至江南賑災,在揚州召見地方官,一個小小的地方官吏任伯安竟然當場拂袖而去。這怎麼可能呢?照劇中所講,任伯安是何等狡猾之徒,即使有不滿和牴觸之心,怎麼會在欽差大臣(而且是四王爺。筆者)當面有如此荒唐之舉呢?從後面情節看,任伯安並非大腦不健全者。無獨有偶,田文鏡曰,可否叫太原縣令來,當堂對質?諾敏不屑一顧地說,當然可以。這個對話其實也是有問題的。田文鏡為欽差大臣,且是雍正的心腹,諾敏身為地方巡撫,怎麼能以這種口氣對欽差大臣講話呢?還有,雍正當年潛邸的奴才坎兒後來被八王爺那邊的人利用,做出了背主忘義的事,隨後被雍正指派太監處死。令人很難置信的是,坎兒被處死之後好長時間,屍體還在原地放著,當鄔思道趕過來時,坎兒手上的那個十分昂貴的戒指竟然還在手上。這是主子處死奴才,又不是暗殺,那屍體放著等誰來處理呢?而且,大多數太監是何等地愛財,難道雍正手下的太監都是清廉高士嗎?

3。人道主義觀念及人文精神的嚴重缺失

多少看過一兩部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朋友,大概無不知道,充斥其間的內容,無不是運用陰謀與權術爭來鬥去,諸如政治鬥、軍事鬥、外交鬥,權鬥、宮鬥、商鬥、情鬥,內外鬥、上下鬥、縱橫鬥,不一而足,而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厚黑學等等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真是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在鬥來鬥去的情節內容中,貫穿其間的則無不是“成王敗寇”的陳腐理念。《還珠格格》中表現容嬤嬤被打板子的場面,幾乎都讓人有些“大快人心”的感覺了。《甄嬛傳》可以用十分突出而又醒目的場面,來展示宮鬥失勢的華妃被宦官群毆而死的情形。觀此劇情,也幾乎讓人感到有點“異曲同工”之妙了。

《三國演義》劇中,有些情節內含人道主義理念及人文精神的因素,很有意義,比如徐庶與龐統的對話,一個強調的是江南百萬生民,一個強調的是八十三萬將士,這裡顯然就有“人”的因素,諸葛亮決定採用火攻方法對付孟獲的南軍時,他的一些言行,也有重視“人”的思想理念,這都是好的,劇中表現得也比較充分。但是,也有些人物故事及細節,本應該給予重視,或處理得更好一些,但是並沒有引起導演和編劇的重視。比如,管寧和鄭玄的形象和故事,這裡就有極為豐富的人文精神,但在劇中卻被輕易地忽略了。而對於暗害張飛的張達和範強,卻採用了特寫鏡頭,將張苞殺此二人為父報仇的細節,表現得分外清晰而又充分。我們知道,張飛被害,顯然張飛錯在前,究其情理,二人也是為了保命,萬般無奈之際才走了冒險之途。張、範二將固然有罪,而張飛作為蜀漢赫赫有名的軍事統帥,其所犯錯在前,怎麼能夠把一切仇恨都傾洩到張、範二人身上呢?後面關興斬殺潘璋,其實也有類似問題存在,這裡不再細說。

《三國演義》尚且如此,其它歷史類電視劇就更不用說了。《雍正王朝》整部劇作,除了有那麼一點似乎是治國安邦的因素,除了有那麼一點似乎是合乎人情人性的東西外,充斥整部劇作的,不外乎是陰謀與權術,而且連李衛推行新政,都用的是陰謀手段。在表現治國安邦的內容方面,特別藉助了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田文鏡,一個是李衛。田文鏡是科場落榜者,李衛是個奴才出身的文盲。雍正倚重的這兩個封疆大吏,對待文化之士,態度竟然驚人地相似。這樣的設計,真是很值得耐人尋味。

當然,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雍正王朝》小說的作者。我覺得該部小說的作者在思想上存在著兩個盲點:其一,雍正統治時期,禁錮思想,大興文字獄,迫害文人學者,達到前無古人的地步,而作者對此竟然未有絲毫正視;其二,雍正時期,西方正是偉大的文藝復興方興未艾的時期,資產階級人文思想深入人心,就是在中國,早在明末就已經出現了資產階級思想萌芽,而作者對這些毫不在意,竟然對當時一個禁錮思想、強化集權、手段殘忍的極權統治者,抱有如此濃厚的興趣,不遺餘力地正名而歌頌之,真乃不可思議之事。呂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傑出的詩人、學者、思想家,死後在雍正十年因受曾靜牽連,被剖棺戮屍,子孫及門人或戮屍,或斬首,或流徙為奴,異常酷烈,為清代文字獄之首。看《雍正王朝》電視劇,當涉及到呂留良時,給人的感覺,好像他是個旁門左道的歪邪之人似的。曾靜受呂留良的影響,有反清思想,欲策動嶽鍾琪謀反,反被嶽鍾琪告發。其人雖迂闊不實,但在《雍正王朝》劇中把他演成那麼一個齷齪的形象,而且讓似乎是代表正義和良心的李衛衝進監獄對其拳打腳踢,此等情節內容的設計安排,真是令人噁心之至。這些問題,歸根結蒂原因出在哪裡呢?我以為,問題就出在人道主義觀念及人文精神的嚴重缺失。魯迅先生有言,搶得天下的便是王,搶不到天下的便是賊。魯迅先生對這樣的社會,自然持批判態度。而在當代歷史電視劇的導演與編劇這裡,恐怕恰恰成為其指導思想了吧?

在當代各種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中,從普通常識到細節的呈現,再到貫穿其中的思想理念,存在的各種問題相對比較突出者,恐怕要數《大秦帝國》了。下面主要談談該劇中人道主義觀念及人文精神的嚴重缺失。

稷下學宮講學論辯的具體情節,純屬胡編亂造。《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道:“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道:“(孟子)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可見,孟子至齊,是在齊宣王時期,而這時商鞅已被秦重用,變法成功。而在電視劇中,根據情節,商鞅至齊國臨淄稷下,當在赴秦變法之前,其時齊國正是齊威王當政。這時,碰到孟子講學,與其論辯,豈非關公戰秦瓊嗎?當然,文學影視作品,並非歷史著作,時間上、細節上有出入,也無不可。但是,劇作中的講學論辯,缺乏學術依據與思想基礎,糟賤古人,輕薄浮淺,實在不堪入目。實際上,對於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況,孔子、孟子、司馬遷等人是早有批判和定論的,孔子曰,春秋無義戰。司馬遷曰:“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太史公“以攻伐為賢”數字,已將問題說得明明白白。換言之,其時並非孟子的思想不好,而是舉世崇尚攻戰殺伐。而劇作中所極力表現的孟子的“迂遠而闊於事情”,其實正好是梁惠王對孟子的感覺和評價,所極力表現的商鞅的睿智和深刻,正好是當時整個社會所極力推崇、也為儒道等家所極力批判的功利觀念,劇作之改編,實乃莫名其妙,可笑至極。

為了穩妥起見,我還是專門查閱了一下《大秦帝國》小說原著。不料,這一查閱,真是應驗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之俗語。原來,在小說原著中,跟孟子辯論者,並非商鞅,而是荀況。而且,更為嚇人的是,孟子與荀況辯論到最後,竟然向齊威王提出建議,要求處死荀況。這一“創造性”的情節設計,真是令人大跌眼鏡。那麼,小說作品中為何會有這樣的情節設計呢?再說讓荀況來和他辯論,那也應該慮及起碼的歷史常識。我們只需百度一下,就可知曉,孟子約生於公元前372年,荀況則大約生於公元前313年,這就是說,孟子比荀況要年長大約59歲。這兩個人能湊到一塊辯論嗎?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其實,我們再看看原著後面張儀和孟子辯論中孟子“醜態百出”的情形,答案不難找到。如此“驚世駭俗”的創造性之設計,不正暴露出作者那點淺薄至極的所謂崇法貶儒之見嗎?電視劇中把荀況換成商鞅,大概是作者(或編劇。筆者)覺得荀況和孟子辯論不夠味吧,還不如讓代表法家的商鞅與代表儒家的孟子直接交鋒來得痛快來得明白吧。

關於商鞅統兵攻魏的事,在《史記·商君列傳》中有著比較清楚的記載。商鞅攻魏,其實前後有兩次,而劇作中顯然是合二為一了。其一,大約變法十年之後,“於是以商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其二,第二次攻魏大約過了十三年,齊破魏兵之後,商鞅向秦孝公建議攻魏。“孝公以為然,使衛鞅將而攻魏。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軍既相距,衛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顯然,商鞅在第二次攻魏時,擺了鴻門宴,用“擒賊先擒王”的陰謀詭計,先俘虜敵帥,而後打敗了魏軍。作為歷史題材的文學影視作品,可以虛構,但不能違背起碼的歷史真實。電視劇中,為了突出商鞅的形象,將商鞅二十多年前就已獲得的“大良造”身份挪移到二十多年後,淡化商鞅的鴻門宴之陰謀,極力醜化公子卬的形象,將商鞅的有些言論移到公子卬身上,不是不可以,但將史書記得明明白白的時隔十數年的兩次戰爭合二為一,並編造出兩萬步兵新軍輕而易舉全殲三萬精銳鐵騎的情節,實在是令人笑掉大牙的事。實際上,在具體的劇情中,是一個叫山甲(獵戶,原名穿山甲。筆者)的人發明了一種叫馬頭錘的兵器,劇中所說,十分厲害,秦國的兩萬新軍步兵正是憑藉這種兵器,把魏國的三萬精銳鐵騎打得慘敗。試問,既然如此厲害的兵器,後來卻為何從未見秦兵再用過呢?

我們知道,在歷史電視劇中,沒有幾個奇女子,沒有幾段曠世戀情,那戲肯定是做不下去的,《大秦帝國》也不例外。該劇中,商鞅臨死時,有白雪、瑩玉兩個美人陪死;秦孝公臨死時,玄奇義無反顧地嫁給了他;張儀遭襲,有妻子擋箭;馮高赴韓就死,讓他先回家結婚……如此人物,如此愛情,奇則奇矣,美則美矣,然而,卻充分地暴露了中國文化的無恥的一面,也充分反映了作者不正常的心態與錯誤的價值觀。你若不明白,想想電影《泰坦尼克號》如何對待女人和孩子,就會明白了。

可以說,《大秦帝國》電視劇,將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的無知、淺薄、空洞、虛偽、造作與蹩腳以及人道主義觀念及人文精神嚴重缺失等各種問題集中起來,發揮到了極致。歷史電視劇,可以休矣!

(原載《華夏文明導報》2017年4月14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