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打造了強大秦國的商鞅,為何會被秦王車裂?商鞅變法有何恐怖?

  • 由 橙皮卷寫古今 發表于 足球
  • 2023-01-23
簡介商鞅的變法為何令秦國人不滿

贏姓怎樣來的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將商鞅的屍身在眾目睽睽之下五馬分屍。咸陽百姓一哄而上,爭食其肉,很快商鞅就屍骨無存。六國聞之,歌舞相慶。

秦國建立於公元前770年,秦穆公時稱霸西戎,位列

“春秋五霸”

後來的兩百多年時間裡,秦國一直處於衰落之勢。

公元前361年,年僅21歲的秦孝公登基。

他感受到各個諸侯國的鄙視,甚至連權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願意搭理秦國。秦孝公深感恥辱,憤然喊出:

“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後,弱小衰落的秦國在十多年的時間裡發生了巨大的飛躍。

公元前342年,周天子賞賜了秦國。諸侯國紛紛祝賀並派人親自上門拜見。

此時距離商鞅變法僅僅只有14年時間。

打造了強大秦國的商鞅,為何會被秦王車裂?商鞅變法有何恐怖?

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登基,他接手的已經是一個讓人敬畏恐懼的強大帝國。

作為國君的秦惠文王本應感激商鞅這樣的有功之臣。

可是令人沒想到的是,他剛剛登基不久,就下令殺掉商鞅,誅殺全家,並將他的屍身車裂後示眾。

車裂之刑血腥殘酷,威懾力極大,往往用於十惡不赦之人身上。

秦惠文王為何以如此殘酷的刑罰對待大秦的有功之臣?秦國百姓又為何對他如此仇恨?

所有的一切,皆是因果迴圈。那麼,商鞅到底做了些什麼呢?

一、商鞅與秦國結緣

商鞅年少時,正是戰國群雄爭霸的時期。

因為幾代君主皆是平庸無能之輩,此時的秦國政治混亂,國力衰弱,被中原諸侯視為弱小的國家。

又因為秦國位於西北部,遠離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區域,部分風俗保留了西戎的習慣,成為中原諸侯眼中不開化的野蠻民族。

因此,三十歲的商鞅離開母國衛國時,並沒有考慮去秦國發展,而是去了魏國。

在魏國的時候,商鞅投奔在魏國國相公叔痤門下。

儘管商鞅只做了一個管理瑣碎事務的小官,公叔痤卻發現了他的鋒芒和才華。

可是公叔痤怕商鞅搶奪了自己的相位,遲遲沒有在魏惠王面前推薦他,反而把他雪藏了起來。

兩年後,公叔痤病倒了。他料到自己時日無多,決定推薦商鞅出任相國。

病重之時,魏惠王到相國府來看望他。公叔痤趁機對魏惠王說: “大王,我門下的商鞅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我不幸辭世,您可以讓他接替我的位置,將國家大事交給他處理,定不會讓您失望。”

打造了強大秦國的商鞅,為何會被秦王車裂?商鞅變法有何恐怖?

聽了公叔痤的話,魏惠王面露憐憫。商鞅名不見經傳,公叔痤突然推薦這樣一個無名之輩來做相國,一定是他病得神志不清,語無倫次。

看到魏惠王的神情,公叔痤無奈地嘆了口氣,再次叮囑魏惠王道:

“如果大王不想任用商鞅,切記要殺了他,以免他為別國效力,這樣魏國就會多一個強敵。”

魏惠王神色更為悲傷,認為公叔痤胡言亂語,實在是病得可憐。

公叔痤死後,商鞅的靠山已倒。他明白自己在魏國已無用武之地,因此暗中尋找機會,想另投明君。

恰在此時,位於黃土高原上的秦國誕生了一位新的國君,秦孝公繼位了。

秦孝公對“秦國被他國鄙視”的狀況弄得非常鬱悶,他痛下決心,要做出一番天翻地覆的大事業。

於是,秦孝公大撒英雄帖,頒佈了《求賢令》,許以高官和土地,希望廣納良才,讓秦國強大起來。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資治通鑑》

商鞅聽說此事後,帶著一本《法經》就到了秦國。

走在秦國的土地上,商鞅發現秦國的貧窮超過自己的想象。

到處都是光禿禿的荒野,土地幾乎都是荒蕪的,連灌溉所用水井、水渠都非常罕見。

老百姓衣不蔽體,面黃肌瘦,他們住在地下挖的坑中,上面用茅草遮蔽,家徒四壁,米袋空空。

不僅僅是老百姓捉襟見肘,就連官府衙門也是年久失修,破敗不堪。

從強大富庶的魏國到了秦國,簡直讓商鞅感覺到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打造了強大秦國的商鞅,為何會被秦王車裂?商鞅變法有何恐怖?

他想辦法聯絡上了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將自己的治國理念娓娓道來。

景監一聽,認定商鞅是個人才。於是,立即將商鞅推薦給秦孝公。

秦孝公求賢若渴,馬上召見了商鞅。沒想到這一次面談並不愉快。

商鞅先跟秦孝公談的是

“帝道”,類似於老莊的無為而治,也是堯舜的治國之道。

提倡統治者不能太過於干涉平民百姓的生活,,將權力還給民眾。

統治者的主要作用是提拔和任用德行高尚的人,集體決定國家大事,透過這樣的形式達到社會的穩定和平衡。

在這種治國模式下,統治者要能夠達到聖人的標準,平民百姓也要心存善念。

秦孝公聽著聽著,打起了瞌睡。

他無意做一個聖人,也沒有耐心慢慢教化民眾,使他們達到德善的境界。

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為了爭奪地盤和權力,各種手段層出不窮,爾虞我詐,你死我活。

這樣一個無為而治的國家,猶如扔在惡狼群中的小羊,很快就會被吞噬乾淨。

這次面談過後,秦孝公認為商鞅的想法不切實際,根本沒有治國之能,不可重用。

商鞅並不氣餒,這本就是他在投石問路,在交流過程中,商鞅在揣測著秦孝公的真正想法。

第二次,商鞅與秦孝公談起了“王道”。

“王道”指的就是孔孟之學,儒家之道。君臣父子,等級森嚴。

統治者以道德和禮樂制度來約束百姓,上級對下級講究仁愛,下級要遵守道德標準和規章制度。

可是,戰國時期已經禮崩樂壞,人人可以逐鹿中原,階層的劃分隨時可以變動。

實行仁愛,只能要求自己,而無法要求其他諸侯國。

靠道德規範和仁愛來進行統治,並無足夠的震懾力。如果遇到一個不仁的國家,秦國如何實現仁愛?

周文王、周武王實行的就是儒家之道。可是,王道維持的統治已經分崩離析,戰國時期的混戰已經說明了這種治國理念的失敗。

秦孝公對於“王道”的治國理念顯然並不滿意。

打造了強大秦國的商鞅,為何會被秦王車裂?商鞅變法有何恐怖?

當商鞅第三次請求景監幫他面見秦孝公時,景監一口回絕了。

兩次面談,秦孝公對商鞅並不滿意。景監也因此受到了斥責,他可不想再惹什麼麻煩。

可是商鞅死纏爛打,一再聲稱自己知曉了秦孝公到底想要什麼,這一次他所說的必然能夠令秦孝公滿意。

景監只好豁出臉面,再次勸說秦孝公接見商鞅。

這一次,商鞅提出了

“霸道”

他以春秋時期的齊桓公為例,講述了春秋五霸的稱霸之道。

齊桓公打出與周天子共榮辱的口號,反對齊國就是反對周天子,齊國便有藉口出兵討伐。

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清除異己,就是齊國做霸主的一條捷徑。

秦孝公有了興趣,與商鞅相談甚歡。他已經有了想要任用商鞅的念頭,於是又有了第四次的會談。

而商鞅也通過幾次交談,知曉了秦孝公的心中所想。

秦孝公有稱霸天下的野心,卻沒有等待秦國逐漸變強的耐心,

他需要一個快速使秦國強大的策略

,帝道、王道都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慢慢醞釀。

霸道雖然可以速成,卻需要強大的國力來支撐,而且只能讓秦孝公成為一個諸侯王,而非天下霸主,仍有不足。

第四次會談中,商鞅詳細闡述了自己的強國之道。

商鞅的富國強兵之道,

以利益為導向,拋棄了仁義,用嚴苛的“法”來約束人民的行為,透過法令確立一個完整的治國體系。將權力統一到君主手中,集中力量完成君主的意志。

秦孝公聽了商鞅的闡述,大為歎服,兩人談了幾天幾夜,仍舊意猶未盡。

打造了強大秦國的商鞅,為何會被秦王車裂?商鞅變法有何恐怖?

商鞅的變法能讓秦國富強嗎?

商鞅的變法緊緊圍繞著集權和強國兩個主題,提出以下措施:

1】商鞅提出將秦國的鄉和邑合併成縣,縣裡的最高管理者為縣令,由秦王直接任命。

2】秦國的諸侯、卿大夫等爵位、領土是可以世襲的。

這樣就形成了階層固化,

做官的人,世世代代都可以做官。

底層人民沒有上升通道,優秀的人才被埋沒在底層,無法選拔出來。

商鞅廢除了爵位的世襲,設立了軍功爵制

。凡是立了軍功,無論是什麼出身、門第、階層,都可以封官加爵。

下層百姓有了上升的通道,人人爭先奮勇殺敵,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升,君主也可以在立功者中發現能力出眾的人才。

3】西周時期,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

土地歸周天子所有,每一塊分給一戶農民耕種。

隨著鐵器的普及和耕牛的使用,一戶農民耕種一塊地遠遠不夠。

商鞅廢除了井田制,鼓勵開墾荒地,對產糧和織布多的農戶,可免除本人的勞役和賦稅

。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

4】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每戶有兩名成年男子的,必須強制分家。

增加家庭戶數,不僅意味著稅賦增多,還可以改掉大家族群居的陋俗。

要將這些措施順利地實行下去,就必須得保證民眾能夠專心生產,心無旁騖。因此,商鞅又對民眾的言行舉止進行了一系列嚴格的規範。

這些規範的中心思想就是“尚刑罰”,即“輕罪重罰”。

商鞅頒佈並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凡事都用刑罰解決,而且從重從嚴處罰。

例如,把灰倒在地上,就要在臉上刺字。如果知道有人犯罪而沒有提前告發,就會被處以腰斬之刑……

懲罰的目的是恐嚇老百姓,用極度嚴重的後果使人不敢違規。

打造了強大秦國的商鞅,為何會被秦王車裂?商鞅變法有何恐怖?

商鞅新法中,實行

連坐法

:五家編成一伍,十家編成一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如果有其中一家犯法,其他五家或者十家連帶治罪。

因為太子犯錯,他的兩個老師被連坐,一個處以黥刑——在臉上刺字,另一個處以劓刑——-割去鼻子。

秦國從貴族到百姓都得監視著周圍人的一舉一動,發現問題就要趕快舉報,以免禍及自身。

百姓之間不再信任,人人自危。

這些法規制定後,因為觸及到貴族的利益,最初傳出一片反對聲。

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商鞅與秦國貴族進行了一番唇槍舌劍的論戰。

大殿上,辯論雙方席地而坐。商鞅一方寥寥數人,反對方以

上大夫甘龍和左司空杜摯

為首,人數眾多。

甘龍說: “聖人教化百姓不會改變他們的習俗,智者不改變舊制而天下大治。依據民俗,不需要花很多力氣就可以治理好國家。”

商鞅反駁說: “用民俗來治國會讓國家越來越落後。堯舜禹治國禮法並不一樣,可是依舊大治。春秋五霸治國所用法令不同,卻都建立了霸業。

智者會順勢指定法令,愚蠢的人才會把自己困死在舊習俗中。

杜摯氣憤地說: “狡辯!沒有十倍百倍的利益,為何要變法?改變法令會讓百姓疲憊,國家混亂!”

商鞅義正言辭: “變法於我秦國,利益可達千萬倍!商湯和周武王推翻舊制,王朝興盛。商紂和夏桀不知改變而國亡!如今七國鼎立,大秦國力衰弱,如何面對他國的虎狼之師?變法就是要讓大秦富庶強大,難道你們不想這樣嗎?”

一時場內鴉雀無聲,秦孝公哈哈一笑,下令將辯論的場景傳遍全國。

輿論宣傳轟轟烈烈地展開,秦國上下都知道即將要實行新法,新法會讓國家富強,百姓心中不免充滿了期待,又有很多疑惑。

在新法推行前,商鞅認為,想要新法落地就能快速生效,

就需要老百姓令行禁止,嚴格遵循君主意志,集中一切力量,完成既定目標。

於是,商鞅在公眾面前表演了一場

“徙木為信”

的把戲。

他在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貼出告示,許諾如果有人能夠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賜給他十金。

民眾對這件事根本就不相信,搬根木頭如此容易,不可能拿到如此高的獎賞。於是圍觀者甚眾,卻沒有人真正去搬木頭。

這時,商鞅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禁不住金錢的誘惑,將木頭搬到了北門,當即就拿到了五十金,圍觀群眾頓時譁然,原來官府言出必行,所說的都是真的。

打造了強大秦國的商鞅,為何會被秦王車裂?商鞅變法有何恐怖?

眼見時機成熟,公元前356年,商鞅頒佈了新法。

商鞅新法見效之快,秦孝公都始料未及。

僅僅十幾年的時間,秦國的國力就大大增加,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並逐漸成為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直至統一中國。

商鞅確實實現了自己的承諾,透過變法,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富國強兵。

變法135年後,秦國滅掉所有的諸侯國,建立了統一的帝國。

可是,國家雖然能夠傲視群雄了,民眾卻覺得日子越來越難過,新法把他們折磨得苦不堪言。

僅僅14年後,公元前207年,民眾此起彼伏地揭竿而起,這個看上去無比強大的帝國轟然倒塌。

秦朝快速地崛起,又短暫地覆滅,即使一手打造了這個帝國的商鞅也無法預測這樣的結果!

那麼,商鞅的新法中到底有什麼不得人心之處呢?

商鞅的變法為何令秦國人不滿?

商鞅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為了讓秦國民眾全力以赴地完成這個目標,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極為嚴苛的限制。

為此商鞅提出了著名的

馭民五術: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

“壹民”即對所有民眾灌輸同一種思想,消除個性保留共性,隨著集體的腳步前進。

為了方便管理天下之民,就不能讓民眾過於聰慧,要讓他們一直愚昧下去。

秦孝公不僅下令焚燒儒家經典,還嚴格控制有識之士,禁止他們去給普通老百姓授課傳道,開啟民智。

“弱民”即削弱百姓的反抗能力。

國家可以任意索取百姓的財物,也可以隨時徵壯丁,百姓沒有財力也沒有物力,無法與統治者對抗。

“疲民”即讓百姓沒完沒了地工作,從自由上、時間上禁錮百姓,事情多了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執行其他的事。

打造了強大秦國的商鞅,為何會被秦王車裂?商鞅變法有何恐怖?

“辱民”即用殘酷的刑罰奴化百姓,讓他們心存畏懼,不敢反抗,從而服從統治階級。

“輕罪重罰”使民眾犯了一些小錯誤就動輒被割鼻挖目、斷手斷腳,非常血腥冷酷。

連坐制度讓老百姓之間失去了信任,為了自身的安全,互相監視,也擔心自己被人告發,終日生活在防備和警惕他人的環境下。

“貧民”即在各種資源上對百姓進行嚴格的管制,讓百姓長期處於半飢半餓的狀態,為了活著竭盡全力。

各種苛捐雜稅剝奪了百姓的財產,重農抑商限制了民眾獲得物資的途徑。

百姓就像工具人一樣,只有拼命勞作,努力殺敵,才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

國家越強大,對老百姓的管制越嚴苛,普通民眾不僅沒有得到什麼實際的好處,反而整日陷於恐懼之中。

“以善民治奸民,國削至亂;以奸民治善民,國治至強。” ——《商君書》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百姓已經對連年的對外征戰感覺到極其厭倦,而修建長城、阿房宮、皇陵等等耗費巨資的工程,又在百姓身上無盡地盤剝,將百姓壓榨到極致。

“暴政”雖然可以讓國家強大,可是民眾卻是越來越弱小,直至難以生存。

正因為如此,不滿變革的貴族階級、被吞併的六國、貧苦的百姓,紛紛揭竿而起,最終強盛的帝國土崩瓦解。

秦惠文王為什麼車裂商鞅?

變法過程中,因為觸及到權貴的利益,一直受到各種阻撓。可是因為秦孝公的鼎力支援,商鞅變法得以強勢執行下去。

隨著秦國一日強過一日,商鞅也爬上了人生巔峰。他被封為列侯,封號商君,並領商於之地十五城為食邑。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

打造了強大秦國的商鞅,為何會被秦王車裂?商鞅變法有何恐怖?

以往在秦孝公壓制下不敢公然與商鞅作對的權貴們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秦惠文王的老師

公孫賈和公子虔聯合起來狀告商鞅謀反。

於是,秦惠文王釋出命令逮捕商鞅。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 ——《史記 商君列傳》

商鞅一看國君要抓他,倉皇逃跑。

當他逃到秦國邊境時,想住旅店。但店家回答: “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沒有證件,店主要連帶判罪。”

商鞅恨恨地說:

“原來我制定的法律,弊端竟到了如此地步!”

商鞅逃到魏國後,魏國人因為他曾經幫助秦軍打敗過魏軍,對他非常憎恨,拒絕他入境。

於是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發動民眾造反。結果兵敗逃走,最終被殺。

秦惠文王為什麼這麼恨商鞅,非要置他於死地呢?

表面上看來,是因為秦惠文王在做太子時,因為犯錯連坐了自己的兩個老師,深感受辱。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秦惠文王在下一盤大棋。

秦惠文王登基時只有19歲,他

最迫切的願望就是能夠鞏固自己的權力。

商鞅是秦國的功臣,因為變法,掌控了秦國的權力機構。

取消世襲爵位,用軍功來提拔人才,這些新的軍功集團階層自然對商鞅非常感謝。

十幾年的變法,新法深入人心。因為刑罰嚴苛,人人都怕違反法律,新法成為秦國人的生活準則。因此秦國人只知道商鞅的法令,而不知道國君有什麼法令,國君的威望甚至不如商鞅。

諸如此類,商鞅可謂功高震主,不免讓秦惠文王忌憚。

“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 ——《戰國策》

反對商鞅變法的權貴們趁著新君上位,紛紛上書要求懲治商鞅。

殺掉商鞅,既能除去政權穩定的隱患,又能獲得朝臣和百姓的支援,何樂而不為呢?

打造了強大秦國的商鞅,為何會被秦王車裂?商鞅變法有何恐怖?

秦惠文王雖然年輕,卻心機深沉,殺掉商鞅只是他計劃中的第一步。

商鞅死後,秦惠文王又宣佈商鞅沒有造反的證據,公孫賈和公子虔在誣陷商鞅。用這個藉口,秦惠文王又除掉了公孫賈和公子虔以及他們的追隨者。

除去這些重臣後,干擾朝政的力量就弱了很多。他們曾經掌握的權力集中到了秦惠文王的手中,這真是一步絕妙的好棋!

商鞅最後死於自己制定的刑罰——殘酷的車裂,不得不說是自食其果。

商鞅行刑之時,四周圍觀的秦國老百姓眼神中透出興奮的光芒,恨不得撲上去生食其肉。

人們根本不去思考商鞅到底因何而死,他該不該死,這也正是商鞅愚民政策的結果。

商鞅死後,秦惠文王繼續沿用商鞅的變法,欣喜地看著大秦帝國越來越強大。

而打造這一切的商鞅,只能長眠在高原的一抔黃土之下,任風水流轉,歲月變遷,千古功過,留給後人笑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