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創新,從提問開始》新書釋出會:面向未來的教育

  • 由 科記匯 發表于 足球
  • 2022-05-18
簡介《創新,從提問開始——深度學習模式探秘》陳明鍵著中信出版·大方2022年4月這個問題也令陳明鍵講述 《創新,從提問開始》的創作緣起,2019年陳明鍵帶著 “早期教育和後期創新的關係”這一思考去到以色列,他希望能夠透過一年半的時間沉浸式生

羅馬字母4怎麼寫

近年來我們國家一直致力於教育改革,一方面,為了應對數字化、全球化、氣候變化和其他複雜問題帶來的新挑戰,我們需要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來改善我們的教育體系。另一方面,我們一直在倡導培養創新型人才,強調要讓學生髮展個性,願意主動學習、終身學習,但如何去實現這一目標,卻伴隨很多爭論。

2021年,我國全面落實

「雙減」政策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這只是我們邁向教育未來的第一步,

「教育的本質什麼?」「教育的理念是什麼?」「如何培養可以應對未來社會變革的人才?」「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未來?」

,仍然是我們家長、教育工作者、政府及全社會都在關心與思考的問題。

東方高聖、中以海德陳明鍵先生在《創新,從提問開始》

中,深度總結自己在以色列的遊學經歷,為我們帶來關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層面的深度思考與總結。5月10日,

中信出版集團聯合芒格書院,邀請投資人陳明鍵與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企業家王石,及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以“面向未來的教育與創新”為題,共同展開一場深度對談,探討教育界、企業界與所有家庭共同關注的核心議題。

《創新,從提問開始》新書釋出會:面向未來的教育

“海淀爸爸”的教育焦慮: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海淀爸爸”,雖然小朋友才上幼兒園小班,但他已深陷教育焦慮之中,陳明鍵、宋志平與王石關於家庭教育的討論也就從他們作為父親這一身份在教育中的角色展開。

宋志平坦言自己是

“典型中國式的父親”

,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給孩子足夠的愛;另一方面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排名,作為了解孩子學習到了一個什麼樣程度的參考系數。他談到,如果按照過去傳統的教育方法,教出來的孩子優缺點比較明顯,

“優點就是孩子會認真去學習,但是確實有缺點,就是不大會提問題。所以我們的孩子們,從小學一直到高中、大學,包括到了讀研究生,要寫一個論文,好多不大會選題。我們的孩子們選題能力不夠,往往對老師們出的題能寫出好的論文,但不知道什麼是問題。”

因為女兒又有了下一代,宋志平進而引出隔代教育的問題,“我們很多孩子是奶奶爺爺帶、姥姥姥爺帶,那奶奶爺爺姥姥姥爺應該給孩子們怎麼樣的啟發,怎麼來完善孩子的教育”,他認為《創新,從提問開始》有給出很好的方法論,就是引導孩子從小就學會提問。

陳明鍵認為今天中國的父親在家庭教育環境中的角色也處在一種轉型期,

從傳統的“權威者”向“主持人”或“組織者”的角色轉變

,親子關係也從父權的一言九鼎式到相對平等的商量式轉變。他以以色列家庭教育為例,講述曾參加海法理工大學一位教授家的家庭學習Party,“教授有五個孩子,他的任務就是就一個問題或話題,老大說說,老二說說,最小的五歲的孩子也要說一說,所以父親就是一個家庭學習程序的組織者,像一個主持人的角色,來構建話題,同時組織孩子們來討論這個話題”。

王石則迴應他更看重家庭中的親情,

“對後一代,能讓他在社會上成為一個普通人是相當相當不容易的,所以作為父親、作為家庭來講,親情很重要”。

王石同時提醒我們,在家庭教育中,不應將特殊案例或小機率事件當做我們家庭教育的目標,“反而更多讓社會按照自己的存在方式去存在,(允許孩子)擁有各種選擇”。

《創新,從提問開始》新書釋出會:面向未來的教育

《論語》就是提問題:提問式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辯證思考

相對於家庭教育,我們對於學校教育則有更多的想象和期待,尤其面對全球相對不確定性的未來,學校教育模式也在面對不斷的革新和變化。自上個世紀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學校教育變化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教授學習課程的方法,讓教授與學習變得更為有效。

陳明鍵認為如何在學校裡逐步為學生構建出學習的情境和狀態出來,在滿足整個社會總體教育水準高度的同時,又能夠給個別天才留下了充分的空間,可能是學校教育模式所面臨的轉變之一

。他強調,這種轉變在人口紅利到達一定邊際時尤其重要。在他看來,學習是件很古老的事情,發展到現代社會,單一學習概念已不足以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還應加上“創新”,要不斷構造一種“建構主義式”的學習,啟發提問,刺激創新。與歷史傳統較長的“教授主義”學習模式相較,

“建構主義”

就是構建一種學習環境,使學習者進入一種深度的學習狀態,包括提問、群體爭辯等方式的融入。

宋志平以與《創業的國度》作者索爾·辛格對話為例,剖析以上兩種教育模式的優缺點,強調互補性與相通處。辛格認為以色列過於強調以創新為主導的學校教育,他說“以色列單兵教練很厲害,但集體行動不行,10個人有12個觀點,後面可以創新,但很難搞大工業。這一點恰恰是中國這種集體教育的優勢”。在宋志平看來,集體主義教育、認真學習、講紀律等這些都是我們過去教育的優勢,但缺點之一可能是壓抑了孩子的好奇心,壓抑了他們的提問能力,壓抑了他們的創造力,愛因斯坦曾說他並沒有什麼特長,他只是比別人多一點好奇心而已,而這個好奇心在學校教育中的體現就是勇於提問。

給孩子提問的機會,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有很大的貢獻。

宋志平注意到,在提問這一點上,我們的文明有著相通之處:“以色列是個學習型的社會,這種學習來源於它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他們所講求的‘為學習而學習’的概念,讓我想到了孔子的《論語》裡面第一句話叫做‘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也是把學習當作快樂。同時《論語》就是孔子和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

在規範的學校教育之外,王石強調了“氛圍”的重要性,學習的氛圍不僅僅體現在家庭教育中,還有社群教育。“有了家庭和社群教育的合作,氣氛也就形成了。以色列實際上和我們中學的教育、大學的教育沒有什麼差別,教育大綱沒有什麼差別,甚至最後發表的論文和評價,但是為什麼以色列的教育比較現代化?實際上在這裡除了學校正規的教育系統之外,有家庭教育,再一個就是社群教育,社群教育展現的是一種開放式學習氛圍,比如在節假日的交流就是一種。家庭教育和社群教育如何合作去做,顯然建立社群,從建立幼兒園開始,形成學習氣氛,我覺得在深圳和我們國家有不少地方做得相當不錯。”王石尤其強調,學習、創新、教育模式等的反思或借鑑,都不能脫離對我們自身文化的瞭解,充分研究,客觀比較,才能對未來有所幫助。

《創新,從提問開始》新書釋出會:面向未來的教育

中華書局 2006版

文化根源:未來人才如何應對數字化時代後到來的讀圖時代

宋志平直言在未來,有學習能力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當知識在不停地變化,環境也在變化時,未來人才的競爭力取決於學習能力。他舉例自己在擔任中國建材董事長期間,曾被任命同時兼任國藥集團董事長,面對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他的做法是到了國藥集團的第一個國慶節假日,7天時間內認真地閱讀完8部醫藥專業書籍,之後到國藥集團的企業進行調研,和院士進行深入交流。深度學習,深度思考,深度工作,這是個體應對未來變化的根本。企業對員工最大的關心之一,也體現在不斷提供學習賦能的機會。

王石舉了日本商業經營之道中“買賣休”的例子,補充在

深度學習中還要注意“休息”,讓大腦得到有效的放空和思考的時間:

“休息是你什麼都不做,你才能自由地思想,真正地去暢想”。對於學習與思考,王石更是將這一討論拉入到從象形文字對文化塑造到讀圖時代的學習這一文明大歷史的縱深維度來進行。王石指出,文化形成的語言、文字,已經把它定型,這是一個大的前提。無論是在古希臘,還是古羅馬,或者希伯來,他們的語言文字和語言的發音關係塑造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工業文明和現代化在西方誕生,但在另一方面,部分語言文字也在逐漸走向消亡。而中國的文字則是象形的,思維是抽象的,字母是偏旁部首,“比如草字頭,一定和植物有關係,和生命有關係,這是我們中國文化非常獨特的部分”。

《創新,從提問開始》新書釋出會:面向未來的教育

徐冰《地書》(圖片來源於網路)

數字時代發展到現在,我們再一次進入了讀圖時代,王石以裝置藝術家徐冰所發明的《地書》為例,《地書》用城市人所熟悉的商標、符號、圖形創作而成,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城市人基本都可以看懂。短影片在國內市場的快速繁榮,在另一個維度上說明象形文字強大的生命力。象形文字所塑造的抽象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在文化層面為我們個體和國家,在未來的發展和競爭力提供了核心源動力。

把學習還給學習:迴歸學習價值觀的本質

當被問及“對於多孩家庭,作為父母,怎麼樣管理孩子的教育問題”時,陳明鍵首先強調,擁有多個孩子,首先在家庭裡更能夠令孩子感受到兄弟姐妹間的手足親情,另一方面在家庭學習的組織上可能更有優勢。因為多孩家庭更像一個小的模擬社會,父母在教育上如同學校裡的老師,相對容易組建 深度學習,或者競爭式學習的討論式學習型氛圍,同時激發孩子透過個人努力爭取家庭內的“學習資源”。同樣,他認為多孩也並不會產生教育資源的爭奪,因為“孩子在家庭內已經適應社會的真實狀態,具備了公平競爭的意識和能力,當他們走進社會時,他們沒有任何的不適應”。

《創新,從提問開始》新書釋出會:面向未來的教育

《創新,從提問開始——深度學習模式探秘》

陳明鍵著

中信出版·大方 2022年4月

這個問題也令陳明鍵講述 《創新,從提問開始》的創作緣起,2019年陳明鍵帶著

“早期教育和後期創新的關係”

這一思考去到以色列,他希望能夠透過一年半的時間沉浸式生活,體驗以色列孩子們怎麼學習,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模式有什麼特點,為何會產生如此多的創新型人才。透過與近百位人員的交流,從年輕父母到祖父母,從幼兒園園長到中小學及大學校長,從從保安到國會議員,並與孩子們一起生活,從而得出他對學習型社會的理解:

以深度學習模式為支柱,以“為學習而學習”的非功利學習價值觀為基石,兩者結合構建一個學習型社會的情境。

在後記中,陳明鍵寫到:

“有趣的是,在學習上的非功利性,反而成就了這個民族在世俗社會中政治、經濟、金融領域中巨大的功利。”

這可能從另外一個層面上闡釋了早期學習與後期創新間的關係。

————————————————————-

(市場有風險,投資交易需謹慎。所涉標的不做任何推薦,據此投資交易,風險自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