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視野|失控的魔鬼:哪裡有戰亂,哪裡便有華爾街!

  • 由 新浪財經 發表于 足球
  • 2022-05-12
簡介天量資本從歐洲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炒股,在華爾街換成美國的債券或者股票,華爾街的經紀人在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後,將這些資本投入到美國的鐵路建設中,他們拿著英國人的錢去英國買鋼鐵,修鐵路,後來乾脆借錢建廠自己鍊鋼鐵

華爾街在什麼地方

◎作者 | 二號頭目

◎來源 | 功夫財經(kongfuf)已獲授權

前些年,美國人經常說,如果哪天美國沒了,世界會記起,他們給世界貢獻了三個東西:憲法,棒球,還有華爾街。

不過這些年華爾街的名聲壞掉了,跟妓女黑社會的名聲差不多了,尤其是前幾年,金融危機那會兒,幾萬億美元突然蒸發,幾百萬人無家可歸,一堆銀行家坐在紐約美聯儲,威脅財政部長如果不救助,大家就一起死。

捅了這麼大簍子的華爾街後來沒有一個人因此入獄,不對,抓了一個人,是瑞士瑞信銀行的一個倒黴蛋。

事後還是美國納稅人幫他們脫困, 到了年底各個銀行為了穩定人才,又在那裡發鉅額獎金。這事把美國人惹得實在是不爽。儘管銀行借的那些錢後來又還回去了,但是美國人民依舊不爽,他們認為華爾街那批人是一夥收入過高的傻X。

儘管美國當下的民意如此,但回顧過往歷史,你會發現華爾街在一些重要關口上扮演的角色是多麼的關鍵。

華爾街跟美國幾乎同步誕生,幫助他們搞定了三大基建工程——“伊利運河”,“跨州鐵路”以及“鋼鐵帝國”,美國由此走上了基建強國之路。

更為關鍵的是,華爾街還幫助美國打贏了內戰,不然現在的北美跟南美沒啥差別。甚至後來的“二戰”,華爾街也出力不少,關於這一點,電影《父輩的旗幟》裡就有描述。

比方說,電影呈現過這樣一個細節,講的是一位領導氣急敗壞地罵幾個大兵不懂事,告訴他們如果國債賣不出去,前線士兵們就只能拿著石頭跟日本人死磕去了。由此可見,當時華爾街的一個重要職責,便是幫著美國政府賣國債。

寫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跟我一樣好奇:華爾街到底是幹啥的,它究竟是怎麼崛起的,又為啥這麼厲害?

華爾街的由來

華爾街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並不是因為金融,而是因為政治。

1789年,在打完獨立戰爭6年後,美國終於有了總統,也就是華盛頓同志,他在位於華爾街的紐約市政廳宣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

那個類似紀念堂的東西現在還在,它的前邊立了一座標誌性的華盛頓雕像,看上去黑乎乎的,雕像中的華盛頓拄著後來被很多人稱作“法西斯”的束棒站在那裡。

華爾街這個位置非常討巧,可以說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好地方。大家都知道,紐約是一個天生的大港口,四周都是陸地,中間有個大水盆,船開進去就可以躲避風浪,華爾街則是這個大港口裡裡風力最小的地方,大家都願意把船停在那裡。

視野|失控的魔鬼:哪裡有戰亂,哪裡便有華爾街!

也正因如此,早先的華爾街是被用來當倉庫使的,船長們把貨臨時擱在這裡,然後上岸喝個小酒泡個小妞什麼的,時間久了,一些腦瓜靈活的人,先是跑船長們那裡詢問貨賣不賣,多少錢賣,然後再放訊息給自己認識的買主,鼓搗他們去買,買主缺錢,他們那正好有高利貸……

一來二去,華爾街這地方便聚集了大量的倒爺,二道販子,以及放高利貸的。華爾街1。0版就這麼上線了。當然了,這點業務成不了氣候,但卻開啟了華爾街當倒爺的歷史新河。

華爾街第一桶金,是來自歐洲的老錢,彼時的美洲,業務欣欣向榮,跟幾十年前的中國一樣,屬於新生市場,歐洲有錢人紛紛跑到新大陸來做投資。到了美洲後,這些投資客首先做的事情,便是在港口找人瞭解當地的賺錢行情。

那麼,該找誰打聽呢?好比你早前去電腦城買電腦,門口啥時候都站著幾個人在拉客,當時的紐約華爾街也一樣,投資客一上岸就被一些拉皮條的纏著,後來乾脆就從拉皮條的這些人那裡買股票,他們扮演的角色類似於最早的“經紀人”。

久而久之,這些“經紀人”成長為公司和資本的橋樑。美國的各類公司一般有啥需求,比如需要借一筆錢,便去華爾街上找“經紀人”,後者將相關需求記錄記錄在小本本上,等下次有人說手裡有閒錢,想做投資,他們便拿出小本,看看誰需要錢需要多少,這樣資源和生產就匹配上了。

這些人一開始聚在咖啡廳開展工作,後來乾脆聯合起來,成立了一個工會性質的組織,或者類似一個俱樂部,商量好互相不準惡性競爭,不準隨便吸收新會員,如果有人想加入,得大家一起投票,票數超過一定比例才能加入。這玩意,就是大名鼎鼎的“紐交所(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紐交所一開始指的是一夥人。

後來大家賺到錢後,開始租比較寬敞的工作場所,越搞越大,終極形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那個,新聞聯播裡幾乎每天都出現,可以算作是美國標誌性建築了。

華爾街的春天

眾所周知,金融這個看上去很高深的詞彙,說到底其實就是借錢,把不同時空的錢聚集在某一個點上。比方說,美國人要修運河造鐵路,向歐洲人借錢,這是空間上的轉移資源;此外,還可以向未來融資,比如你買房,就是向今後的三十年借錢。

當然了,在加入了期貨,買空,賣空,保險,對賭,對賭協議上再對賭等等後,現代金融已經複雜到了沒人能完全理解那玩意的地步,甚至連給一些金融產品定價都成了問題,這也是為啥華爾街經常招收一些學數學或者物理學的畢業生去當交易員,而不是咱們一般理解的金融或者經濟學。

用經濟學家陳平的話說,華爾街的人並不是太相信“看不見的手”,你想想啊,一條街上的人可以操縱整個市場,而“整個市場都在美聯儲的一個辦公室裡坐著”(保爾森語)。你還在那裡扯“看不到的手”,不是自取其辱嗎?

進入19世紀30年代,華爾街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以前都是小打小鬧,賣個棉花,搞個保險,跟朋友圈微商差不多,到了1830年左右,這群人玩得越來越大,因為美國要修鐵路了。

關於鐵路,馬克思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假如必須等待個人財產積累夠才去修鐵路,那恐怕直到如今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透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事給搞定了。”

為啥這麼說呢?因為鐵路太特麼貴了。在19世紀,大家都知道修完鐵路後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發展,鐵路修好運費會下降20倍左右(相對陸運),很快便可以當初修鐵路的錢賺出來。

但是問題在於修鐵路的錢去哪找?

去英國找。英國當時國內已經沒啥可投資的,資本家手裡握著大量的錢沒地花,天天想著投資的事,這時候美國人說要修鐵路,他們當然是爭相入夥了。

天量資本從歐洲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炒股,在華爾街換成美國的債券或者股票,華爾街的經紀人在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後,將這些資本投入到美國的鐵路建設中,他們拿著英國人的錢去英國買鋼鐵,修鐵路,後來乾脆借錢建廠自己鍊鋼鐵。到了1900年,美國自己生產的鋼鐵比整個歐洲大陸都多,英國人的鋼鐵則在美洲一斤都賣不出去。

從那時候起,英國慢慢變成了一個資本型國家,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製造業立國的英國,已經沒法應付恐怖的戰爭消耗,靠著變賣家產換取美國物資,到了“二戰”更是完全支撐不住了,這一點去年上映的電影《敦刻爾克》就有描述。

回到19世紀,那些年華爾街一直在玩一個騷操作:從華爾街一出現開始,就股災不斷,基本十年內就爆發一次,規模大的時候,能毀掉整個美國市場的90%的企業。對,沒寫錯,是90%,全國90%的企業一夜之間倒閉是什麼體驗?只有美國人知道。

視野|失控的魔鬼:哪裡有戰亂,哪裡便有華爾街!

這些股災對美國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每次都有一票大佬跳樓,美國曆史上的金融大亨絕大部分下場悽慘,就是因為沒法連續躲過股災,一次接一次,總有一次會幹掉你。

不過股災的好處也很明顯,1900年之前,美國股市裡的錢都是英國人投資的,每次股災,英國人鉅額財富先暴掉了,等到英國人高價買的股票只剩下個零頭後,美國人再買回來,這樣英國人投資的鐵路就跑美國人自己那裡去了,這樣就實現了天量財富的轉移。

這時候大家可能有個問題,英國人為啥狗改不了吃屎,總幹這種事呢?這個吧,可以參考下我們周圍的炒股的,賭徒之類的,都一樣,人性中這種投機心理,幾百年都不帶變的。

在鐵與血中爆發

到了1860年,華爾街規模已經很大了,但在全球範圍內依然排不上號,直到美國人自己打起來了。

我之前有寫過,美國的南北戰爭,實際上跟奴隸制一點關係都沒,或者說沒多少關係,主要問題還是經濟問題:

北方拿了英國人的投資,要發展製造業,所以需要拉高關稅,南方則要趕著黑人種棉花,然後天天賣棉花,買英國的工業品,所以要低關稅,而且不讓北方動關稅,擔心英國人報復。為此,南北雙方吵起來了,後來商量不在一起,南方想離家出走。

大家注意了,美國的法律是允許南方州離開聯邦的,但當時的總統林肯是個狠人,死活不讓南方走。這就是赤裸裸違憲了。

不過發動戰爭這個決策是非常艱苦的,在戰爭爆發前,美國已經連續四年經濟蕭條,聯邦窮得國庫裡連老鼠屎都沒剩下,反倒是欠了幾千萬美元國債(當時的幾千萬也是個大數字)。

當1860年南方各州宣佈脫離聯邦的時候,林肯已經窮到沒法給國會議員發工資。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打一場戰爭,確實有點扛不住。

林肯多次跟友人表示自己承受不了這麼大壓力,經常徹夜難眠,擔心自己是美利堅最後一任總統,擔心美國先賢們創立的聯邦在自己手上徹底崩潰了。所以,你會看到,這場仗打下來,林肯變得形銷骨立,像變了個人似的。

但是林肯這人非常硬氣,還是決定維護聯邦一步不退,戰爭就打起來了。

戰爭開打之前大家做了最壞的打算,開打後大家才發現之前還是太樂觀了。南北戰爭是工業革命後第一場戰爭,雙方軍事領袖全是糊塗蛋,線膛槍時代士兵們肩並肩地向前推進,可不就是相互屠殺嘛,一場仗打下來傷亡便超過了整個獨立戰爭八年總傷亡的好幾倍。

不過人數的傷亡還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沒錢,沒錢就沒法支撐戰爭,怎麼辦?

當時聯邦幾乎所有人都在想這事,首先是加稅,把稅拉爆,聯邦幾乎把所有能徵稅的地方全徵了一遍,部分刁民嫌稅太高,不想交。為此,林肯政府簽發了一個戰爭法案,成立了頗具傳奇色彩的美國稅務局,文官們掛著步槍去挨家挨戶收稅。

為了徵稅挖地三尺,他們甚至一度讓遊騎兵去徵稅,這個局得到了聯邦政府的一致好評,為南北戰爭的勝利做了21%的貢獻,因為21%的戰爭經費就是稅務局給徵來的。

才21%,遠遠不夠啊,怎麼辦?聯邦開起了印鈔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綠背美鈔”,有陰謀論說林肯就是因為這玩意被殺的,其實這個影響不大,戰爭中才發了4。5億,支付了13%的戰爭經費。

視野|失控的魔鬼:哪裡有戰亂,哪裡便有華爾街!

▲1861年發行的5美元綠背紙幣

大家可能要問了,為啥不一直印錢呢?因為這樣做會引發超級通貨膨脹,老百姓痛苦至極,容易出事,弄不好戰場上還沒徹底失敗,民間自爆了。有點像蔣委員長,就是通貨膨脹失控,敗光了最後一點民心。

那剩下的66%戰爭經費呢?

沒錯,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華爾街給搞定的。

不過他們也沒變魔術,他們會借錢,聯邦政府需要多少錢,就發多少國債,緊接著華爾街去兜售這些國債。

這個模式並不是新模式,英國就一直在玩,當初拿破崙戰爭,甚至後來對大清的鴉片戰爭,都是英國向英格蘭銀行貸款發動戰爭,打完再連本帶利還回去。

但是以前是一般是大戶認購,就跟私募基金似的,100萬起售,很多希望投資報國的老百姓報國無門。

但是華爾街這次搞出一個新模式來,他們把國債拆分成50美元一份,然後拿到市場上去公開出售,天天報紙上煽動老百姓,說是購買國債就是愛國,並且還說這玩意將來可以升值,因為有利息。

愛國是一門好生意,大家可以團結在一起賭國運,從床墊下把錢取出來去買國債。兒子上了戰場,家人買了國債,全家都跟聯邦綁定了。屬於早期的一種總體戰。

也有人從一開始就知道北方林肯政府必勝,因為當時美國的工業設施都在北方,北方的戰爭潛力超南方好幾個數量級。所以這些人從一開始就瘋狂購進國債,這些人在戰後得到了逆天的回報,當然了,他們戰前就很有錢,不然也沒法收債券。

而南方就沒這麼走運了,由於沒有國債系統,稅收方面也沒北方那麼有想法,所以只剩下了瘋狂印錢,整個戰爭期間,南方通貨膨脹率高達9000%。後來聯邦軍進來,整個南方的大城市被燒掉了,農莊也被毀了,通貨膨脹把老百姓也攪的痛不欲生,終於扛不住認輸了。

與此同時,華爾街還進化出一個新業務來,黃金交易。

大家知道,黃金這玩意在戰爭年代屬於硬通貨,華爾街瞅準機會,開始在南北戰爭期間大肆搞黃金交易套利。

怎麼玩呢?

也不復雜,如果一場大仗打下來,北方打輸了,大家就會瘋傳戰爭馬上要燒到自己家門口,到時候兵荒馬亂,需要黃金這樣的硬通貨,所以就會瘋搶黃金,黃金升值。

如果打贏了,大家也就放心了,覺得手裡拿著這麼貴的金子挺無聊,不如換成錢買個吉娃娃玩,所以一起拋售,黃金貶值。

既然有波動,就有人搞套利,華爾街的人加槓桿投機黃金,比如在一場大勝仗後趁著低價加槓桿囤積黃金,等到打了敗仗再賣出去。

而且為了儘早知道訊息,他們往往派人趴在戰場邊上圍觀戰爭結果,如果打贏了,趕緊一路狂奔到紐約通知拋售,如果打輸了,趕緊買。

到後來,林肯發現等戰報還不如天天炒股看著華爾街的黃金漲跌。

戰爭持續了4年,在這短短的4年中,整個美國南方被打成了焦土,北方也奄奄一息,政府欠了天量的債務,一百多萬士兵戰死疆場,幾百萬人無家可歸。但是華爾街在這個過程中膨脹了幾十倍,一下子從戰前的默默無聞爬升到了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規模直逼英國倫敦。

多說一句,幾乎很少人聊美國南北戰爭之後黑人到底咋樣了。

戰後政府要求南方農場主們交土地稅,那時候南方已經被打成白地了,拿啥去交稅?所以大量的農場都賣給了北方工業主們,這些工業主到了南方第一件事就是把農場上的黑人趕走,然後建工廠讓白人來上班。黑人們痛不欲生,成了自由的倒黴蛋,黑人和白人在一起上班是很多很多年之後的事了。

如果農場沒被賣掉,黑人就繼續在農場種棉花,奴隸和奴隸主們會相依為命共度時艱,嗯,沒寫錯,那個《飄》裡說的很清楚。所以黑人們從來也不感激共和黨解放他們,一直都支援民主黨,共和黨的人也不聊解放黑人這事。

當然了,對於華爾街來說,這些都無所謂了,因為戰後美國迎來了史上最快的發展期,烈火烹油,又是戰後重建,又是西部大開發,天量的財富從歐洲繼續向美國轉移,投入了美國建設中,然後在1879年的大危機中幾乎賠了個乾淨。

當然了,美國人自己也賠得挺慘,大家知道格蘭特吧,他帶領北方聯邦軍打贏了南方叛軍,後來又當總統,退休後沒忍住去炒股,也把幾十年所有積蓄賠得一乾二淨,晚年靠寫書度日。

視野|失控的魔鬼:哪裡有戰亂,哪裡便有華爾街!

▲李鴻章與美國前總統格蘭特

失控的魔鬼

華爾街誕生於美國獨立戰爭之後,崛起於美國內戰,真正徹底超越英國倫敦成為世界頭號金融之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且在戰爭中,華爾街以超低價買下了英國在海外幾乎所有的重資產,英國人當時急需要錢去打仗,也顧不得了,啥都賣,先賣給摩根,摩根轉手再兩倍三倍賣出去。

戰後華爾街又投資了兩個“潛力股”,一是德國納粹,二是蘇聯。對,華爾街在這倆後來的龐然大物上沒少搞投資,當時那兩個國家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資本只追逐發展快的經濟體,正如當初英國資本前赴後繼投資美國一樣。

最後,華爾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徹底傲視全球。

大家看出來了吧,每次戰爭,都是華爾街的一次爆發,因為只要打仗,就有天量資源要週轉,金融中心就是幹這個的,而且雁過拔毛,每筆錢他們都要收一筆手續費,可不就越來越膨脹嘛。

整體而言,華爾街是活在不確定性當中的,資本在它那裡聚集,只要可以發財,什麼都幹。

視野|失控的魔鬼:哪裡有戰亂,哪裡便有華爾街!

比如投資第三世界,我國改開初期就沒少接受高盛的投資;再比如,其他所有盈利的行業,都有它的影子。此外,靠戰爭發家的華爾街,一直以來都很愛混亂,甚至可以說,哪裡有混亂,哪裡就有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