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他極具種植天賦,寫下最早的農學專著,成為挑戰不可能的最強古人

  • 由 小E說古今 發表于 足球
  • 2022-04-26
簡介氾勝之細細一想,覺得老農這樣做有道理:把10根葫蘆莖合在一起,可以把眾多的養料和水分輸到一根葫蘆莖裡去

勝怎麼寫重怎麼寫

初夏的一天上午,農官氾勝之帶著兩個隨從,出京都長安視察農事。他來到一個村落邊,見一個老農在擺弄葫蘆莖,便站在一旁觀看。葫蘆在當時是一種很有用的東西:外殼可以用來做水瓢,瓤可以用來餵豬,種子則可以用來榨油,做成照明用的蠟燭。因此,種出的葫蘆越大,它的用處也越大。氾勝之知道它的實用價值,想看看老農是怎樣種植的,所以觀看了起來。因為他非常隨和,從不擺官派頭,所以老農見了他並不害怕。

他極具種植天賦,寫下最早的農學專著,成為挑戰不可能的最強古人

氾勝之見老農用一根長布條,把10根各兩尺來長的葫蘆莖紮緊,外面還用泥封上,不覺奇怪地問,這10根葫蘆莖不是可以長成10棵葫蘆嗎?為什麼要紮在一起呢?老農回答說,這是為了使它長出大葫蘆,過不了幾天,這10根莖會合在一起,到那時候,掐掉九條,留下一條最粗壯的繼續生長。氾勝之覺得這方法很新奇,追問這樣就可以結出大葫蘆了嗎?老農說,還不行,結出來的第一隻小葫蘆掐掉不要,第二第三個也不要,第四第五第六個才保留下來,讓它們長大。這樣,結出的葫蘆一個能抵普通的10個大。氾勝之細細一想,覺得老農這樣做有道理:把10根葫蘆莖合在一起,可以把眾多的養料和水分輸到一根葫蘆莖裡去。這根葫蘆莖當然會長得又粗又壯。至於開頭結出的三個小葫蘆都掐掉不要,那是因為當時葫蘆的根、莖、葉還沒有長完全,能供應的養料少,葫蘆長不大;等長到第四第五第六個時,根莖葉已經健壯,能供應的養料充足,這樣長出的葫蘆就會很大。老農將10根莖合在一起的方法,就是現代用得廣泛的嫁接法。

他極具種植天賦,寫下最早的農學專著,成為挑戰不可能的最強古人

2000年前,百姓就用了這種方法是極為難得的。到了秋天,氾勝之又來到那個村落看葫蘆的結果情況。老農說的一點也不錯,葫蘆的果實個個長得很大。氾勝之馬上把這種種葫蘆的新方法作了總結,並把它寫進了自己的一部農書裡。這部農書後來成為我國最早的農學專著。

他極具種植天賦,寫下最早的農學專著,成為挑戰不可能的最強古人

氾勝之本來姓凡,因為躲避戰亂來到氾水,所以改姓氾。氾勝之為人和善,樂於幫助平民百姓。他在漢成帝時當過議郎,就是顧問一類的官員,又在京都長安附近教農民種過小麥,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所以當時研究農學的人都尊他為師。後來,他被升任御史。從這段經歷看,他領導過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加上有相當的文化水平,所以能著成農書。

他極具種植天賦,寫下最早的農學專著,成為挑戰不可能的最強古人

保持田間土壤內的水分,以滿足作物生長髮育的需要,叫作保墒。在古代早就明白了它的道理,根據這個道理,氾勝之認為,無論是耕春地或耕秋地,都要趁著土質溼潤才行,也就是耕地必須抓緊時間,即所謂“搶墒”。耕秋地時,墒情容易辨識,但是耕春地時,就很不容易測定。那怎麼辦呢?氾勝之憑著他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了一個簡單方便的方法:過冬時,把一根一尺二寸長的木樁,埋到土裡一尺,露在地面上二寸。來年立春後冰凍溶解,隆起的鬆土高過了露出地面的木樁,埋在土裡的樁也可以隨手拔出來,這就表明地氣已經開始通順,是春耕的最好時機。這個辦法簡便易行,而且有一定的科學根據。

他極具種植天賦,寫下最早的農學專著,成為挑戰不可能的最強古人

氾勝之很重視選種,並且對它作了細緻的研究。他認為,只有用好的種子,才能取得好的收成。為此,他提出了“穗選法”。比如取麥種,要等到麥成熟時,挑選壯實的穗。割下來後紮成束,放在高處把它曬得非常乾燥。接著,用一些乾的艾夾雜在麥穗中,一起貯藏在瓦器或竹器裡,按照時令下種。用這樣的種子,收成可以提高一倍。他還提出了“溲種法”,將種子裹上一層種肥,同樣也能提高產量。有了好的種子,還要有好的田間管理,這樣才能豐收。氾勝之提出的調節稻田水溼法,便是一種科學的田間管理方法。有一年夏天,氾勝之冒著炎熱,到城郊一處地方去察看水稻的生長情況。那裡的農民從來沒有種過水稻,是在氾勝之的教導下第一次試種的。到了田地那兒,氾勝之向四處看去,只見兩個多月前撒的稻種,現在已經長得很高,一片蔥綠,不由高興起來。但是,當他走到一處田埂的水口時,忽然皺起了眉頭說,你們把這邊田埂上的進水口和對面田埂上的出水口開在一條直線上,這可不對。農民們聽了互相看看,一時不知如何回答。過了好一會兒,有個老農壯著膽子申辯說,這進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是按照你的吩咐開在一條直線上的,怎麼如今又說不對了呢?氾勝之笑著說,那是兩個多月前說的,當時天氣還很冷。

他極具種植天賦,寫下最早的農學專著,成為挑戰不可能的最強古人

現在天已經熱了,不能再照老辦法了,得馬上堵塞原來的出水口,把它改在進水口的斜對面。大家都弄不明白,為什麼兩個多月前出水口要和進水口開在一條直線上,而現在卻要改在斜對面。氾勝之沒有馬上解釋,只是催著大家改開出水口。等改完,才向他們說明了原委。原來,兩個多月前氣候寒冷,灌進稻田裡的泉水比稻田裡原有的水要冷得多,進水口和出水口對直開,水也對直流過去,稻田裡的水不會變得太冷。這樣能保持一定的水溫,有利於秧苗的生長。如今天氣已經很熱,稻苗也已經長大,如果再照老樣子,水溫就太高了,不利於作物成長。而且把水流的方向錯開,讓它斜穿過田面,就可使水溫降低。大家聽了氾勝之的解釋,都點頭稱是。後來,稻果然長得很好。

他極具種植天賦,寫下最早的農學專著,成為挑戰不可能的最強古人

氾勝之把這些科學總結,都寫進了自己的農學著作裡。可惜的是,他寫的農書現在已經找不到了。虧得這部書非常有名,曾被當時和後世的許多學者引用過,因此人們還能在這些學者的著作裡,瞭解到它的大致內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