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那些憑興趣選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 由 觀覆文化 發表于 足球
  • 2022-04-15
簡介一個人的本性對他整個人生的意義有多重要呢

莫庫什勒出自哪裡

第一次看《百元美元寶貝》時,對堪稱殘忍的結局遺憾不已;幾年後再看,卻對它心懷感激。因為那些極其珍貴的東西,恰恰需要巨大的缺憾去證明。

那些憑興趣選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你有注意到拳館牆上那句話嗎:

“失敗者不願做的事”——可不僅僅指的是努力……

戲如人生,

我是如何想起這部電影的呢?

——“選專業”的話題近段時間長霸熱搜:……從未涉世的學生到資深社會人,對這個問題的迷惘像一場白漫漫的霧,覆蓋到了全年齡層。

那些憑興趣選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小推演下

,話題應該是這樣被點燃的

首先從年輕人發起,他們是“眺望者”。高考過後,人生急轉入另一個岔路口,而恰在眺望未來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父母的期盼、社會的狀況不太搭調;

這樣的搖擺和不確定感,波及到了996的上班族們身上,他們是“回望者”。每天披星戴月、疲於奔命,盡力燃燒自我卻無暇好好生活,回想起曾經拋卻的熱愛,心中掂量著如果當初做了另一個決定,今天會不會全然不同?

繼而,思慮蔓延到“掙扎者”身上,他們人到中年,面臨“死”局,體力活力都大不如前。四下顧盼,發現後浪滾滾、肩上負擔沉重,前路一片渺茫無法直視,到底能做點什麼支撐住自己、支撐住生活呢……

每個人的決定隨心而作,並無對錯之分,這裡想探討的,反而是裹在問題迷霧中的那種難以自洽的違和感。這種違和感是多維度的,歸納起來大體兩類:

個體取向與龐大人生之間的難以相諧,以及曲意逢和世界之後內心所響起的雜音。

那些憑興趣選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這種違和感的形成原因是什麼呢?

這很像朱光潛在《談人生價值》短文中所提出的

“靈與肉”的關係

靈與肉的衝突本來是一個古老而不易化除的衝突。許多人因顧到肉遂忘記靈,相習成風,心靈生活便被視為怪誕無稽的事。尤其是近代人被“物質的舒適”一個觀念所迷惑,大家爭著去拜財神,財神也就籠罩了一切。

靈,是內求、是心靈生活,可指代一個人真實的自我和追求;肉,是外求,象徵慾望,是對身外物的追求,例如物質享受、社會認知、他者認同等。

二者之間其實並不衝突,靈與肉都屬於人的天性範疇,只是世言世風固化了“外求”的標準,令世人對外物的追求趨同化,乃至原本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靈”被框定、被禁錮。

網上對此問題的討論中,有一類答者的留言令人眼前一亮。

就算隔著螢幕,你也可以感受到他們既不過於依賴所謂的標準,似乎也早已度過了自我猶疑掙扎的動盪期,內心格外明朗篤定▼

那些憑興趣選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這則回答令人想起那個在空蕩蕩的夜間拳館中,獨自打著梨球度過自己32歲生日的女子——《百萬美元寶貝》的女主角麥琪。

那些憑興趣選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堅定的尋夢者麥琪。上文所描述的那類答者,似乎也長著這樣堅毅的面龐,以及,一雙明亮的雙眼。

麥琪13歲開始在餐館打工,拼命攢錢、鍛鍊身體,每天用客人們留下的殘羹冷炙充飢,凌晨三點半點起床到海邊跑步、鍛鍊自己的肺活量,她以零基礎的條件、在拳擊手近乎退役的年齡,立志做一名職業拳擊手,並持之以恆地付出著努力。

32歲生日那天,被“金牌教練”法蘭基拒絕無數次的麥琪獨自在拳館練習,那一晚,她向他敞開心胸,坦言打拳是她唯一感到開心的事,不做拳手就相當於一無所有。

這理由,無法拒絕。

所有無法拒絕的東西,都出於人的“本性”。本性會告訴你,你終將做什麼。那是一切的答案。

選擇本身並無對錯,人當然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但問題是:如果選擇行為不出自本性,就很難對抗那種無從消減、難以自洽的違和感。

那些憑興趣選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為何很多人無法聽憑本性呢?原因也是

複合性

的:

或許,在世界、命運、人生的巨大和龐雜麵前,自己那一點點小小的“心聲”顯得微不足道。

也或許,更簡單些:人們通常無法接受可能會面對的失去和失敗——這便是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那種“不僅僅是努力的東西”,即站在成功的對面,坦然接受失敗的勇氣。

那些憑興趣選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百萬美元寶貝》中最珍貴和熱血的東西,不在講成功的部分裡,而恰恰在講失敗的另一部分中。

32歲零基礎的麥琪,一步一步說服教練指導自己、慢慢積累起對戰經驗、站在世界拳王爭霸賽的拳臺上……這本應是一個養成系、結局富有無限可能的故事。

然而,情節卻急轉直下,麥琪被藍熊的黑拳偷襲,以至於脊椎斷裂、頭部以下全部癱瘓。

那些憑興趣選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 這臺詞的完整版是:“如果拳擊運動中有訣竅的話,那麼這種訣竅就是不停戰鬥,超越耐力的極限,超越折斷的筋骨,破裂的腎臟,和脫落的視網膜。這種訣竅是:為了別人無法理解的夢而賭上一切”,看出來了嗎?訣竅不來源於技巧,而來源於熱愛、因為順應本性而生出的自然的熱愛。這熱愛足以調動人的一切主觀能動性。

故事的結尾,法蘭基終於同意一心求死的麥琪的請求——令她保有尊嚴的、體面的離去。麥琪的滿足和意義,正在老友斯凱普對法蘭基開解的話語中:

每天都有人死去,弗蘭基——拖地的時候,刷碗的時候——你知道他們最後一個念頭是什麼嗎?“我從沒有過機會。” 因為有你,麥琪得到了屬於她的機會。如果她今天就死去,你知道她最後一個念頭會是什麼嗎?“我覺得我幹得不錯。”

“我覺得我幹得不錯”——這是自洽的。正如麥琪自己所親身感受過的那樣,她見識了整個世界、聽到過人們高呼她的名字、被如師如父的法蘭基教練視作女兒、在最愛的拳擊運動中找到生命的尊嚴……她得到了自己所有想要的。

其實電影的結局所表達的並不是失去,而恰恰是得到:

人可以坦然面對一切,哪怕失去生命,只要她得到了內心所真正想要的。就像尼采說的:

那些憑興趣選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弗蘭基曾送給過麥琪一件禮物——繡著高盧語“Mocuishle”的戰袍,音譯成“莫庫什勒”。每次麥琪登場,一片“莫庫什勒、莫庫什勒、莫庫什勒”的呼聲。在弗蘭基下定決心親手結束麥琪的痛苦時,他告訴她這句高盧語的意思,那便是:“我的摯愛,我的血肉”

現在,這個“那些憑興趣選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的問題不妨換成:“

那些憑興趣選專業的人,得到自己真心想要的了嗎?”

其重點在於:成功的意義不在世人眼中,而在你自己的心中,千人千面。

真正的“答案之書”,只能求索於一個人的本性。

那些憑興趣選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一個先天的拳手,就應該站在拳臺上。這,就是順應本性。

一個人的本性對他整個人生的意義有多重要呢?朱光潛在給青年的最後一封信中大談“人生與我“——那是一則爽文。他說:

你如果問我,人們應該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說,就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著,像草木蟲魚一樣。

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說,人生是多麼苦惱呵!我說,人們並非生在這個世界來享幸福的,所以那並不算奇怪。這並不是一種頹廢的人生觀。

你如果說我的話帶有頹廢的色彩,我請你在春天到百花齊放的園子裡去,看看蝴蝶飛,聽聽鳥兒鳴,然後再回到十字街頭,仔細瞧瞧人們的面孔,你看誰是活潑,誰是頹廢?請你在冬天積雪凝寒的時候,看看雪壓的松樹,看著站在冰上的鷗和遊在冰下的魚,然後再回頭看看遇苦便叫的那“萬物之靈”,你以為誰比較能耐苦持恆呢?

那些憑興趣選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如果問麥琪,人生中最快樂、充實的日子到底是什麼,除了上場打拳,於她而言,正是那在梨球前度過的、與自己對抗的日子吧!

是的,有些問題,別人給不了你答案。

不管身處哪個年齡階段、面前橫亙著怎樣的艱難阻礙,假如你此刻正深陷迷霧,或者感到某種無法自洽的不安,不妨放開具體的問題,試著站在更高、更開闊處,以俯視的視角想想心中最想要的究竟是什麼——這才是這道人生之題的題眼。

圖片來自於網路

撰文:觀復採芹人

監製:觀覆文化

Top